“厚德载物”作为“成语”,其含义简单明确——是说道德高尚之人,可以承担重大责任。
换成“因果关系”的说法——是说唯有高尚道德,才能承担重任。或者,作为“目标”“要求”“标准”——养成高尚道德,承担重大责任。
总之,对此成语,理解上应无明显歧义。不过,若联系到“厚德载物”之出处,其所包含的,就不那么简单了。
“厚德载物”,语出《周易·坤·象》。其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之《象》,含《大象》《小象》,统称《象传》。《大象传》,每卦一则,解释上下卦象,《正义》曰:“总象一卦,故谓之《大象》”。《小象传》,每卦六则,解释六爻爻象,《正义》云:“释六爻之《象辞》,谓之《小象》。”
据说,不论《大象》《小象》,皆出于孔子之手。前之所引,是《周易·乾卦》的《大象》。
《周易·乾卦》亦有《大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恰好可与《坤卦》之《大象》对应。其含义是——《大象传》说:天体以劲健刚强的方式运行,君子也应当像其一样自强不息。“天行健”之“行”,一般被认为指“天道”。
如是,《坤卦》“《象》曰”便也不难理解——《大象传》说:广袤大地包含着顺应天道的美德,君子须以大地之德修身,包容承载万物。
往往,人们仅把《周易》看作是一部占卜算卦之书。其实不尽然,此书中包含着上古先民延续数千年观象授时对“天地”的理解,并上升到了哲学的层面。
而且,这一上古之卓越智慧,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道家、儒家皆出于此,只是侧重点及后学的发挥不同而已。
《说文》解“易”字云:“象形。《秘书》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
尽管,许慎可能不很赞同对“易”字的这个解释。但也提供了一个重要信息——《周易》是上古先民在观象授时过程中总结出的“阴阳易变转圜”哲学。
《周易》开篇的《乾卦》,说到的“潜龙勿用”、“见龙在田”、“或跃在渊”、“飞龙在天”、“亢龙无悔”、“见群龙无首”等等,所记述的,的确是“苍龙星宿”不同季节时令的星象。
不少研究者赞同,《周易》以“爻”之卦象初成,很可能在“夏”之前,大体经历过三次“整合”。古籍所称的伏羲、文王是前两次。《汉书》所云“人更三圣”的第三人,或许是周公。似乎可以相信,在周初,《周易》才正式得名,且配以文字。
然而,《周易》记载的“龙星星象”,据天文考古学验证,更接近夏、商或更早的“龙宿”恒星群位置。
上古先民在通过《周易》记录天体运行规律同时,从中总结出了“阴阳”哲学。
庄子认为:“《易》以道阴阳”。秉承了老子的观点。
《周易·系辞上》曰:“一阴一阳谓之道。”可知,道家儒家的理论根基,皆为上古先民观象授时所形成的“天文—人文观”。
《周易·乾卦》为“六十四卦”之首,且是其中唯一一个纯阳之卦。所象为“天”,并以“龙宿”变化为喻,描述“天”的刚健正大,“天道”运行不可违。
《周易·乾卦》之“《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即是对先民这一认知的概括。
《坤》,为“六十四卦”之次卦,是唯一一个纯阴之卦。所象为“地”,与“天”相合,顺应“天道”,承载万物,德厚无疆,《小象辞》称之为“美之至”。
先民们总结出,“宇宙”并非只有一种“形态”,而是“阴阳”并具——天为阳,地为阴;天为门,地为户。阴阳交合,是生成万物并“易变转圜”的根本动力。
《老子》三十九章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
“天一”即“天道”。“地一”,则是“惟道是从”之“道德”。
《老子》五十一章曰:“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爵而常自然。”可知,“大地之德”,就是顺应“天道”运行规律,包容承载万物之德。
“地势坤”,《说卦》曰:“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释名》:“坤,顺也。上顺乾也。”“坤”,古字为“巛”,是“顺”之“借字”。
“君子以厚德载物”,是说“君子”就要如同大地那样,具备顺应天道的“安宁”之美德,如《坤·文言》所说“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包容承载万物,担负重大责任,于此便可“德不孤”,也就能“发于事业,美之至也”。这里面,就包含有超出“成语”之外的一些重要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