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与被问
今天早晨送孩子上学,在路上问:你平常都是怎么请教同学问题的?
孩子直接回了我一句,我一直以来都不问同学问题。
这一下子把我打懵了,我强忍着不适,继续说,那我和你说说应该怎样向同学提问。
我能感觉到孩子明显有气息的改变,就是你说你的,我反正不听!
我有些生气,但是我还是忍住了,这是自己亲生的。
我还是要继续说,你问问题的时候要问的详细,只有问的详细了,同学才知道你哪儿不懂,人家才更容易帮你。
我们一般认为向人请教问题,是告诉别人自己的缺点,表达自己不如对方,所以才会不敢、不愿向别人请教问题。
而实际上,你从被问的人的角度来思考。你能向他请教问题,说明你认可他,尊重他,认为对方懂这个问题。对方收获的是信任、尊重和喜悦,所以对方是愿意回答问题的。
具体应该怎么问?
就要把自己的想法全盘托出,说的越全面、越详细,对方才能够更方便、简单、精确的回答你的问题,对你有所帮助。
如果我们问的很笼统,那对方就会认为你是随口问问,那他也会随口回答一下。
如果他发现你真的想解决问题,但是你问的太笼统了,那他就要继续的问你。这个问题是怎么想的?你是怎么做的?等等。这会浪费大家的时间,而我们如果提前做了,说的时候很详细,那他就可以更快的、更准确的回答你的问题。这其实是尊重对方,尊重自己的好方法。
也就是在提问之前要换位思考,要有利他精神。帮人其实就是帮自己,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以上这就是我回答孩子的思路。我说完这些孩子的气息平稳了一些,我是觉得给他磨了磨耳朵,至于说他能听进去多少,我心里也没数。只是在我和他讲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是以平等的姿态来和他交流的。他开始时,可能觉得我是在拿父亲的权威来质问他,责备他,批评他,教育他,所以他才不愿意听。说完之后,他发现我只是针对问题,而不是针对他个人,他才气息平稳了,才能够听进去了。
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我为作为父母不要说孩子不愿意听,而要问自己做了没有,怎样做的,怎样让孩子愿意听?
我既然谈的是怎样问问题,那么就要先用在自己身上。先问一问孩子愿不愿意听,我应该用什么更好的方式让孩子愿意听?
总结
问与被问。
它两者其实是一个整体,只有综合起来看才会发现,其实这是一个双赢的模式。
请教问题的人,他的目的是解决自己的问题,让自己成长,提高自己的成绩。
被问问题的人,他会得到尊重、自信,并且教就是最好的学。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查漏补缺,可以让自己掌握的更熟练,发现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也会让自己成长。
帮人其实就是帮自己。
帮助了别人,可以让自己更熟练的掌握自己所学的知识,并且会得到友谊,在自己有困难的时候,也会得到对方的帮助。同时,这也在向别人展示,自己是一个愿意帮人的人,那么当自己向另外一个人请求帮助的时候,别人也愿意帮助你。因为他亲眼看到了,你也是一个愿意帮助别人的人。
最终一个愿意帮人的人,也会得到大家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