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蜜蜂灭绝,人类最多活4年。”这一言论借助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之口传播已久。实际上,并不存在明确证据说明爱因斯坦曾经有过以上说法。抛开这个不谈,仅就这句话而言,其背后的逻辑在于,假如蜜蜂灭绝,那么就不存在蜜蜂授粉,也就不存在植物,从而动物消失,人类也就危险了。
在这种情况下,蜜蜂灭绝真的会成为人类消失链条的第一环吗?在悠久的进化历程中,蜜蜂和人类确实建立起了非常亲密的联系。在部分风媒作物之外,全世界差不多30%的种植作物都需要昆虫参与授粉。假如负责授粉的蝴蝶、飞蛾等物种灭绝,一些地方可能会处于产量降低的危险境地,因此,饥荒问题在激增的人口基数面前会不断放大。那么,蜜蜂的作用有多大呢?以蜜蜂个体为例,一只蜜蜂完成传粉后,可以黏住数十万粒花粉。数据表明,有蜜蜂授粉的农作物,其产量普遍获得提升,而且伴随蜜蜂授粉的加入,人们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植物激素的使用,因此,蜜蜂在农作物产量、质量和食品安全方面可谓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不过,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那就是蜜蜂真的减少了。数据表明,最近10年,中国的蜜蜂已经减少10%左右。而这也是全球现象的一个缩影。据估计,美国的野生蜂群数量每年减少30%左右。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欧洲,至少有20%的蜜蜂在欧洲死亡。南美区域也相似。由于世界各地蜜蜂大量死亡,科研工作者用一个叫作蜜蜂蜂群衰竭失调的学术名词来表示蜜蜂群体中众多蜜蜂的死亡。
面对蜜蜂的离奇死亡,研究人员开始探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研究结果显示,并不是单一因素导致这种现象的发生,包括农药化肥的使用、电磁辐射的干扰、环境气候发生巨大变化等,都是“疑凶”。例如一种叫作吡虫啉的杀虫剂,会干扰蜜蜂辨析方向的能力,引起神经系统的失调;到处存在的电磁辐射也会破坏蜜蜂本身非常精巧的定位导航系统,让它们找不到回家的路;由于空气受到污染,花香气味容易分解,因此花香传播范围有限。闻不到花香,蜜蜂就找不到蜜源,农作物也就没有蜜蜂来进行授粉,从而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面对这一不利情况,全世界掀起了拯救蜜蜂的行动,如成立蜜蜂保护区,不允许对蜜蜂造成伤害的农药在市场售卖等。还有科学家利用机械力量在研究“机器蜜蜂”,试图替代蜜蜂完成授粉功能。总而言之,人类在通过各种方式,试图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蜜蜂危机”。
因此,关于这个说法,虽然有些极端,但也从一定角度说明蜜蜂的独特地位。事实上,蜜蜂看似微不足道,但它在生物关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人类而言,不仅需要对蜜蜂进行拯救,保持生物多样性才是长期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