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里有一碗鸡汤,你有故事吗?
不,不,不,其实我是想说,请你喝完告诉我:到底是我们影响世界,还是环境在塑造我们呢?
前方高能预警:鸡汤要来啦~~~~
当身边的人为了追求学分,为了考证,为了健康美丽,时刻提倡着高效快速跟潮流的时候,行为缓慢,目的性不强,不懂几个网络用语的我,变成了同学眼中的另类。
也曾去思考,去想自己和别人哪里不同?但是,身处于其中,常常就会看不懂,直到近来关于“鸡汤”这个词引起了我的思考。
最初的最初,是在一次和朋友聊天的过程中,聊天了一本我曾经很喜欢看的书,然后一个朋友说不喜欢这本书,感觉很鸡汤,另一个朋友深刻表示赞同。
那一刻,我是震惊的,因为在我的世界里,鸡汤一直是一个褒义词,于是我只是静静地沉默没有说话,只是在心里感叹我跟她们在读书口味上有些不同。
后来是在实习的时候,我在做总结的时候,我的主管帮我的转正presentation提建议,说我的presentation有点鸡汤,那一刻我意识到鸡汤是个贬义词,但我能理解,因为在工作里,是与生活不一样的世界。
直到又一次,我曾经在朋友圈里赞赏一本书,一个朋友评论,你不觉得这本书很鸡汤吗?
我终于带着疑惑问了朋友,你的这个鸡汤用的是贬义吗?
她说是的。
然后我轻轻点头,心想,原来,一直以来,问题就是我对鸡汤的看法与大家不一样。
正赶上找工作的受挫阶段。我把我所有的失败归结于,自己以前过于鸡汤,从此也对鸡汤再没了好感。
我开始不理解,自己以前怎么会喜欢看鸡汤的书,怎么会有那么多的鸡汤思想。
直到又一次的机会,和我的姐姐要一起读书,我问姐姐:你要读什么类型的书?
姐姐说:那还用说,当然是鸡汤类的啦。
这时我才忽然想起,从很小的时候,我曾和姐姐一起看鸡汤类的书,交流鸡汤的想法,并用鸡汤的思想指导我们的生活,嗯,暂且我也就把这一类叫做鸡汤吧。
是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跟着姐姐一起曾在所谓的鸡汤下,欣赏过许多美丽风景,做过许多我们喜欢做的事。虽然有些事在别人看来是傻事,但是很快乐。
从我的内心告别鸡汤后,我觉得自己做事更有效了,更能出成绩了,只是也没以前那么快乐了。
我开始疑惑,鸡汤到底怎么了?
我并没有找到答案,但至少,在这个过程中,我明白了,关于鸡汤的褒贬,至少,是和我所处的环境有关的。
姐姐,是生活的代表,身边的朋友是都市、学习、和工作的代表。
不得不提的是,还有一个发现,就是当自己发现自己做事更有效的时候,不免有高效来自于外界的定义。
是的,这是一路应试教育走过来的我深有体会的。
我不知道别人怎样,至少我是这样了。
同样是跑步,一个是用一个小时的时间长跑三千米,一个是用10分钟短跑100米,如果今天老师给我们布置的任务是需要短跑100米,或是网上有一个说法说短跑一百米比长跑一千米更有益身心健康更能减肥
。我会觉得那10分钟的短跑的意义更大。
就如有时会觉得,一张在朋友圈发过照片的行动,比一个下午一个人看书更让我有成就感。
可是实际上,长跑三千米又何尝不是一种收获?
看了一下午的书当然该当更有成就。
我静下心来,质问自己,我这是怎么了。
我只知道,当我在找工作中几近迷失自己,近乎崩溃的时候,是姐姐用她的鸡汤言语把我点醒。
而那个说最讨厌鸡汤文学的朋友在一旁羡慕我有一个这样的姐姐,因为她的父母只是在跟她说让她找这样的工作,找那样的工作。
而在那时,我已经接受了非鸡汤的物质量化思想,对姐姐的劝说,我只听了一半,那些关于要做自己,清楚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么之类的话,我听到了自己回复正常心态的程度。
至于后来姐姐说的那些,追求自己想要的,不必管别人怎么看,阳光一直都在之类的话,却被从另一只耳朵放了出去。
因为我清楚地看到,那些每天刷题的人找到了更好的工作,那些会刷信息掌握走向的人,去了更好的名企。
所以我的心里只剩下一句:要努力。
然后又继续进入了找工作的大潮。
我曾经找到过一份离家比较近的一份工作,想了又想,拒了offer。
最后我在一家北京的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
这份工作,薪资高,公司小有名气。
姐姐跟我说:适合你就行。
我在心里摇了摇头,我不知道适不适合我,我只知道,之前那个公司,朋友听了会说,你怎么去那儿啦,后来的这个公司,朋友会说,嗯,这个公司我听过,挺好的。
我对自己的这个想法并不赞成,却没有办法不这样做。
这时儿时的那些所谓鸡汤在告诉我,不要去管别人定义的应该,要做自己。另一边身边的人的说法又在耳边想起:大家都在努力,你不努力,你怎么那么不思进取。
我带着矛盾的痛苦想着这一切的是非对错,直到听到妈妈的那一句:工作是你的,什么样的工作都是工作,关键是你想要什么样的工作。
我才忽然想起,最重要的,是我在这不一样的环境来回行走中丢失了自己。
曾经想过一定不去北上广,最后还是签了北京的公司。
曾经最不喜欢贪幕虚荣,却选择了大家口中的好工作。
就是想去追求别人的好工作,因为当所有人都这样认为时,会开始一再地质疑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
我惊讶于自己的一句心声:为什么没有看到大家都认为离家近的是好工作,那样我就可以自豪地找那份离家近的好工作了。
可是现在,不行,我不想让大家觉得我没有找到一份好工作。
我明知自己这样想是不对的,却又会忍不住地这样想。
总觉得在当代,我必须要拿出证明才行。
我们需要证明,这是这个年代教会我们的。
你可以做一个不一样的人,可你要拿出证据,可你要能证明。
而所有人都愿意相信的证明,就是工资,就是名企。
害怕犯错,害怕走错,于是,还是选择了从众。
因为知道,只要是大多人都认为对的,哪怕是错,也能变成对。
告别鸡汤,追求务实,对不对?我只是觉得,当身边所有的人都是这样,当身边所有的人都以金钱物质作为一切的评判标准时,即使你心有世界,也会变错。
远离物质,心载鸡汤,对不对?我只是觉得,当身边的人对你笑笑,说不用活得太累,对你说着何必执著,即使你物质丰富,也会孤独。
很有印象的一件事,具体的我就不说了,就只说那一次,也是一次追求吧,其实我那时心里清楚,我还有第二选择,只是为了让自己再拼一把,没有跟别人讲。
在我的那一次拼了一次失败后,在大家看来,我是很惨的,其实我自己本来知道我还有第二选择,但是在身边的人,一再用悲伤的眼神看着我,同情我时,我真的开始悲伤了,觉得自己是需要同情的,因为
这种悲伤的感觉真实得进入了我的心里,哪怕我还有第二选择,我会觉得,错过这个难得的机会,本就悲伤。
那一刻我忽然惊叹于环境的力量。
有一位前辈,曾经对90后充满担忧,觉得90后相比于他们的那个年代,吃苦的能力差了很多,可是我向他展示现在90后已经撑起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然后他有所感悟,虽然90后没有他们的那一年勤奋,可是,90后们是把生意做给了90后,从老一辈的角度看90后可以觉得他们怪涎不可理喻,但只要有人支持,只要你不是一个人,就已足够。其中无所谓对错好坏,只要有认同者。
当然不能说这个前辈的感悟对不对,但是其中所透露的世界就是大多数人的眼中的样子,这个倒是很对的。
而我们现在这个年代,又以媒体为主,自然媒体从某种程度上在引导我们的生活,至少我觉得,我的生活已经开始被媒体和互联网左右了,难得停下来思考的时候,身体里流的都是矛盾的血液。
再来说说我的工作,我是在后来才知道,我在北京找到的那份工作,与大多数的北京的工作不同,是并不怎么加班的。我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一位女性朋友,她听到后说,那很好啊,很不错嘛。同样的消息告诉了一位男性朋友,他听到后说,那不怎么好,刚毕业找到一个这样的工作,会影响发展的。
然后我感叹,不一样的人回答如此不同,而实际上,我当然不会告诉我会有那么多问题不过就是想听到别人跟我说,我找到了一份很好的工作。
所以你说,鸡汤到底好不好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