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五个半小时,读完这本书。
来自土耳其最受瞩目新生代才女作家——爱诗乐·沛克,
《忧伤的时候,到厨房去》。
三个主人公,在不同的地方,活着不同的人生,却买来同一本书,学同一款舒芙蕾。
事实上,前几天开了个头,并未觉得有多特别。直到后来看到关于马克的篇幅,才慢慢认真对待这本书。
当然,全书的人物,最爱的当数马克,还有他的妻子克拉拉。
马克和妻子,幸福的在一套一居室的公寓里呆了22年。
因为有着克拉拉最爱的充满生机的16平方米的厨房,所以哪怕他们有足够的钱,也没再换住处。
他们没有孩子。马克开了画廊,克拉拉呆得最久的地方,就是厨房。
幸福结束在某个傍晚,马克提着蛋糕回到家,发现克拉拉倒在厨房地板,咖啡罐摔得粉碎,人已没了呼吸。
克拉拉很可爱,与周边所有的朋友都相处得很愉快。
她无比细微的照顾马克的一切,庇护着他。在友谊和亲密关系上,填满了马克的整个空间。
对马克来说,“克拉拉是他多年来一直披在身上的毯子,现在她不在了,只留他瑟瑟发抖。”
他无比思念她,“我永远无法忘记克拉拉,我永远好不了,永远不会再快乐了。”
几个月的自我封闭后,他选择用厨房来填满自己的空虚。
厨房对他来说,是重生之路必经的那扇门。
结局很另人欣慰,他终于开始了克拉拉离开后的新生活。
作者对这个人物的塑造,或者说应该是理想型的。
现实中,这样的马克应该比较少见吧。
故事中的他,因为去买厨具,认识了年轻的萨宾娜。
但自始自终,两个人都只是很单纯的朋友关系。
这倒让马克这条线的故事加分不少。
而克拉拉,虽然是已故之人,却在作者细腻温柔的笔触下,栩栩如生。
好几次,惹得我潸然泪下。
莉莉亚,是全书最悲惨的人物。
她六十多岁,却不得不照顾脑血栓接近瘫痪的丈夫阿尔尼。
资金所迫,家里剩余的房间,租给了隔壁语言学校里来自各个国家的学生。
她每天从早到晚,都在厨房忙碌。
一开始她戏剧性的,喜欢上四十多岁的房客,每天的心情为他所系。
这一段和房客们共处的时光,还是看到了她的一点活态的。
但仅仅是那一段短暂的时刻。
她是菲律宾人,因为梦想而在年轻的时候去纽约闯荡。嫁给阿尔尼。
看到前半段,我会觉得她这生最大的错误,就在于收养了两个孩子。
后半生,辛苦抚养大的两个孩子在她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是那么的冷血。
但继续读下去,便会明白这个事情,不在于她的选择。
因为她一直在过着别人的生活,围着别人转,却不自知。
丈夫阿尔尼背着她改了遗嘱。
他也从未真正爱过她。
当年也许只是看中了年轻时她的异域风情。
这么多年毫无感情可言的同房分居生活,也没让她有丝毫改变。
直到最后,她目如死灰,放弃一切期待,买了几个月后回母国菲律宾的机票。
然而,还是抵不过生命火花的熄灭。
菲尔达,在伊斯坦布尔,因为照顾中风且略显神经质的母亲而备受煎熬。
她比莉莉亚年轻,从小丧父,母亲精神上很有点夸张,她自小便承担了照顾母亲和弟弟的巨大责任。
但幸运的是,她有疼了她一辈子的青梅竹马的丈夫,有优秀的儿子女儿,乖巧的外孙,还有很多年交情的闺蜜们。
虽然每一天对菲尔达来说都意味着一场战争。
很累,还有偏头痛。但她往返于母亲的房间和厨房,对厨房的一切乐此不疲。
她努力自我调节,享受每天独处的品茶时光。
因为她觉得,只有在厨房的这一刻,世界才是永恒的,是属于自己的。
故事的结尾,母亲从意识上“醒来”,服药离世。
欣喜的是,在母亲弥留之际,两人最终达成心灵上的和解。
她亲自喂母亲美味的甜点,时间静止。
而她,也正好能赶上异国他乡女儿的生产。了了心愿。
在菲尔达的故事中,女儿欧瑜的飞机意外事件,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虽然结果转危为安,但过程中每个人面对生命的脆弱,那种揪心的感觉,是难以名状的。
书看完了,思考却未停止。
比如关于收养。
外国很多小说都提到收养小孩的事情。
特别是去年看的那本《詹特森,谢谢你教会我爱》。
讲的就是一个美国主妇,为第三世界国家和战乱国的贫苦孩子们,所做出的巨大努力与贡献。
每年有无数的孩子被收养,他们过上了较之以前更加积极的人生。
但是否每个收养孩子的家庭,最后的故事都是美好的呢?
或许,万事在于心。
你想象的世界,最终将会如实呈现在你面前。
比如,我们说期待。
任何人都会对他人怀有期待,也会被其他人报以期待。
换个角度来说,期待本身,并没有问题。
有问题的,只是在对他人的期待落空时,我们内心的变化。
而这一切美好的基础,都在于要学会爱自己。学着过自己的生活吧。
不然,像莉莉亚一般,你连自己都不会爱,自然爱不了别人,更别说被爱了。
最后,用书中莉莉亚的妈妈说的一句话,来结束我这碎碎念吧。
“别忘了,每种调料都有替代品。最重要的是不要慌张。”
除了做饭,生活中,也是如此。
图片出自企鹅妈妈Alice的新浪博客
祝愿我们每一个人的每一天,
眼之所见,心之所想,
都是美好的,快乐的。
感恩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