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讲,我讲了提升孩子价值感的4个建议,你有没有在生活中实践呢?
养育孩子,做更优秀的父母,除了在理论上丰富自己,更重要的是把知道的变为做到,能做到一点比知道上万条理论有用,对你和孩子的生活都更有帮助和实际意义。
今天和明天我会与你聊一聊,如何表扬孩子这件事。
这几年啊,全国掀起了“正面管教鼓励式教育”的热潮。
但也有不少家长反映,如今在夸奖中长大的孩子耐挫力太差,在学校和家里听到半点批评就暴跳如雷或哭闹不止,到底还要不要表扬孩子呢?
表扬不表扬这无异于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问题不在于此,而在于如何表扬孩子,以及表扬背后的动机。
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玲玲用积木搭了一个城堡,妈妈开心极了夸奖道:宝贝儿你真棒!这样的表扬方式有什么不足之处?
每当我这么问家长,家长们都非常的吃惊,甚至心慌。感叹:我都是这样表扬孩子的,难道有错。是的,可以这样说。这样表扬犯了太笼统的毛病,如果把我们表扬孩子的话录下来,有将近80%都是:你真好,你太棒了!
但真正好在哪里?棒在哪里?在孩子的优秀特质在哪里?没有人告诉他,因此孩子对自己的认知是模糊的,甚至有时候会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很棒!
这就类似去商场试穿衣服,每当我们从试衣间出来,售货员都只会说:好看好看,真好看,无比好看!你是不是觉得她在恭维你。心想:她有没有真心欣赏我呢,或者是另一种结果,感觉自己被捧上天下不来。谁敢说不好看就跟谁急,这也是我们笼统表扬孩子的结果。
因此,从今天起,大家要记住一个很重要的原则,表扬要具体,要描述你所看见的,要实事求是。
就拿刚这个例子来说,如何做到具体呢!我通常会让家长们集思广益,想一想:可以从哪些方面夸奖孩子搭的城堡?你也开动脑筋想一想。
比如:宝贝,你搭得城堡好高啊,或者宝贝你的城堡有三层,有几层,说几层,实事求是,不能胡编乱造。人家明明搭了一层,你在夸人家搭得高,这就明摆着不合适了。小孩子很聪明,被戳穿了,还会有失孩子对你的信任,不可敷衍。还可以怎么夸呢?可以数一数孩子用了几种颜色的积木,描述这个城堡色彩鲜艳,有这个颜色哪个颜色;或者描述一下城堡的形状,尖尖的房顶还是圆圆的;是坚固的还是有创意的;你还可以描述你的感受,宝贝,我好喜欢你家的城堡。还可以描述看到孩子的努力,你刚才非常认真,我看到你很专心。
总之要具体,仔仔细细的观察、真心实意的表扬。不用表扬的很全面,但是要在点上。
有家长问:只描述事实,不说这好那好吗?我的回答是:好坏之评价不是必须的。当孩子感受到你在看他,这就是一份无形的鼓励。
还记得吗?上一篇文章,我们分享的看见就是爱,很多时候不要怪孩子说我们不爱他们,而是我们真的连看都没看,或者说不愿意看到孩子真实的一面,只希望看到孩子符合我们期待的一面,甚至连表扬都带着目的性。
有位妈妈说:孩子从小到大从不缺鼓励,做错事她也鼓励孩子很好,可为什么到了小学5年级却一点也不上进呢?细细打听,我发现,孩子承担了太多家长的期待,妈妈的表扬是不真实的。
比如:孩子明明考了80分,在班里成绩偏后,妈妈就自欺欺人的说:“孩子虽然你考了80分,但在妈妈心里你就是90分!”这句话给孩子传递一个什么信息呢?90分是妈妈的理想分数,但我只考了80分,我根本没有妈妈说的那么好,我让妈妈失望了。所以,当孩子在某方面没有那么优秀,我们就把孩子说那么优秀时,是我们不接受孩子的现状。
我们对孩子有很多期待,虽然嘴上不说,但孩子是能感受得到的。而当他觉得自己让父母失望了时,他的愧疚感不会给他们前进动力的。因此,表扬孩子一定要做到实事求是,要具体的描述我们所看见的。
再举一个例子,玲玲在电视台举办的歌唱比赛中获得了冠军,成了小区里的明星。玲玲和妈妈出门时,遇到隔壁的王奶奶,说:“玲玲好厉害呀,向她学习。”
玲玲妈妈说:“您别取笑了,这次是运气好。您不知道她学习成绩有多差呢,不务正业。”
家长朋友们,这位妈妈犯了什么大忌呢?是的,人前否定孩子,这是对孩子的一种羞辱。
当我们受到表扬时,我们中国人总是会谦虚地说:哪里哪里,我这不够好哪里不够优秀!为什么不能坦然的接受表扬呢?
因为我们内心普遍有一份不配得感,这跟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但也是需要我们来打破的,如果我们自己的配得感不高,就会在自己孩子得到表扬时,无意识的给挡回去。
孩子不在身边还好一些,但往往这些时刻,孩子都是在我们身边的。你说:哪里哪里,我家孩子可笨了!
孩子就记住了,自己是笨的,就相信自己是笨的。
为什么?因为孩子对父母的话,是100%相信的,对父母是100%忠诚的。
我见过很多成年人的真实例子,成年人的不自信与小时候父母在别人面前说,自己不够好有关。
因此,不在别人面前贬低自己的孩子接受别人对自己孩子的赞许,大方的回应谢谢并顺应夸奖孩子的努力,都是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的一些方法。
家长朋友们,如何正确的表扬孩子,这一讲就讲到这里。
下一讲我们会继续来分析并举例常见错误,以及帮助我们规避生活中对孩子的教育的不当。
愿我们都成为越来越优秀的父母,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