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葛亮《七声》有感


七声,是七个不同的故事,是关于生活的七种不同的声音。所谓“一均之中,间有七声”,葛亮以主人公毛果经历过的七则小故事奏响了一曲人生百态的雅乐,七则本无联系的故事被毛果的行动连缀起来。

我这次从图书馆借来的三本书,有两本都提到了“民间”,张大春说他写的是民间故事,葛亮说他的故事的根本,叫做民间。

是啊,我们这世上的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都在民间,所谓民间故事,也就是写给我们大多数人的故事。

《七声》这本来自民间的故事,书中的人物虽然平凡而普通,但葛亮在故事中融入了他对人性的洞察和思考。就像韩少功在推荐序中说的那样,这个作品对一般政治和道德立场的超越性在于,它昭示了一个人对艺术的忠诚,对任何生命律动的尊崇和敬畏,对观察、描写以及小说美学的忘我投入。

在这本《七声》之中,我也看到了葛亮的《北鸢》中曾经出现过的人和事。

《七声》中的第一个故事《琴瑟》,据说讲的是《北鸢》中的主人公文笙和仁桢(也就是葛亮的外公和外婆的原型),在他们经历了时代的跌宕起伏后,他们的晚年生活。从开篇出现的那幅字“琴瑟龢同”,就可以知道这两位老人现世安稳静好的生活状态了。

在《北鸢》中,曾经提到过倪鸿宝的一副对联。在《七声》这本书的《泥人尹》里,又提到了倪鸿宝,这次提到的是倪鸿宝的山水画。我猜,葛亮小时候,外公或祖父家是真的挂着倪鸿宝的墨宝,很可能还不止一副倪鸿宝的藏品,葛亮印象深刻,才会一再写在他的作品里。

最后一篇故事《威廉》,里面有一位姓陆的老人,他讲了一段年轻时的往事,这段往事同样在《北鸢》中出现过,只是在《威廉》里以另一个当事人的角度讲述了出来。这是一段关于三个年轻人之间的、意难平的感情故事,葛亮一再提起,不知是因为它是曾经真实发生的故事,还是它最终的意难平。

《七声》的最后,是葛亮写的《拾岁记》(代跋),写了他在香港的十年。这十年的过往、人和事,有些就成为他小说中的原型。艺术源于生活,葛亮的小说中有很多现实生活的影子,曾经出现在他生活中的那些人和事,在他的笔下,有了另一个人生故事和面貌。

葛亮的很多小说里也有他家族中人物的身影,他的父亲和母亲都出身于世家,家族的人物命运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这是他写小说时绕不开的路,也是他区别于其他作者的地方。

葛亮的小说,我还会继续看下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