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从红军带兵时起,身上就有个小本子,记载着每次战斗的缴获、歼敌数量。其实这是林彪的大数据库。正是“数据”的积累和运用,保证了1948年辽沈战役的胜利。
自辽沈战役开始,每天深夜林彪都在东野指挥所里听取军情汇报,由值班参谋读出下属各个纵队、师、团上报的当日战况和缴获情况,而林彪则认真细致地记录着他的大数据:
每支部队歼敌多少、俘虏多少;缴获的火炮多少、车辆多少、枪支多少、物资多少……
作为司令员,林彪的要求很细,俘虏要分清军官和士兵,缴获的枪支,要统计出机枪、长枪、短枪,击毁和缴获尚能使用的汽车,也要分出大小和类别。 经过一天紧张的战斗指挥工作,疲劳的林彪坚持着这个规矩。
此外,林彪几乎每天都骑着椅子长时间面对着墙上的地图,运用积累多年的大数据,进行观察和思考。作出战斗部署。
1948年10月14日,东北野战军仅用了30小时就攻克了国军原以为可以长期坚守的锦州,并在全歼了守敌十余万之后,不顾疲劳,挥师北上,与从沈阳出援的敌方精锐廖耀湘集团二十余万在辽西相遇,一时间形成了混战。战局瞬息万变,谁胜谁负难以预料。然而,一件小事却改变了双方的胜负命运:
一天深夜,值班参谋正在读着下面某师上报下属部队的战报,说他们的部队碰到了一个难度不大的遭遇战,歼敌部分,其余逃走。与其它之前所读的战报看上去并无明显异样,值班参谋就这样读着读着,林彪突然叫停。问道:“刚才念的在胡家窝棚那个战斗的缴获,你们听到了吗?”
在场的人睡意已深,似乎没有在意那些枯燥的数字,无人回答。林彪扫视一周,又接连问了三句:
“为什么那里缴获的短枪与长枪的比例比其它战斗略高?”
“为什么那里缴获和击毁的小车与大车的比例比其它战斗略高?”
“为什么在那里俘虏和击毙的军官与士兵的比例比其它战斗略高?”
其他人还没有来得及思索,林彪已经等不及了,大步走向挂满军用地图的墙壁,指着地图上的那个点说:“我断定!敌人的指挥所就在这里!”
林彪如此笃定,取决于他每晚必做的功课,和积累的庞大数据库。他可以及时捕获异常数据,得出准确结论,迅速下达命令。以当时的条件,作为东野统帅的林彪尚能如此,辽沈战役的胜利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