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上国里的西洋镜
《列朝贤后故事图》讲的主要是历代有懿德的皇后、太后的故事。
这幅来自于清代焦秉贞的“教训诸王”所描绘的故事主角,是汉明帝刘庄的皇后马氏。而要把其内容绘于杯器上,也是有些挑战的。
人物、山峦、建筑、飞鸟、植物等等,虽不能说是包罗万象,但也能够感受到汉代宫延生活的剪影。
内容丰富,杯子圆润饱满,却也契合这充足的空间,近有女官授课的融乐,远观高山云雾之缥缈,远近相融,过渡自然顺畅。
稍加品味,就能感受到那种置身于山峰壮丽磅礴之中的宽广,而其中又有穿过千年时传来的孩童与女子的欢笑,空旷静谧与嬉戏谈笑在这里融入的恰到好处,别有一番滋味。
看似是中国风,其实细细品味,就能发现不露声色的揉入了透视法等西洋画法。中国国画重意境,西方油画重写实,原本两相不沾的东西竟在这一幅画里融合的出奇不意。这背后是偶然的机会,遇到了偶然的人。
在康熙年间,神圣罗马帝国的传教士汤若望来到了东方的天朝上国,这个德国人通天文,擅长肖像画。焦秉贞同样是天文学家和画家,又在钦天监中任五官正,两人业务相通、爱好相同,经常见面切磋技艺那是必然的,而文艺复兴时的透视法,也就被焦秉贞所了解,他所画的人物、山水、楼观的位置,自近而远,自大而小,都采用透视明暗画法。
这种机缘,确实奇妙。
这件作品的画师,也是吃透了焦秉贞的心思,出自樸真窑画师王梨花之手——一位“18年没干过别的”的景德镇女子。
梨花洁白,色洁如雪,芳姿素淡。
王梨花人若其名,简单直白,这来源于她的真实。
15岁开始做画师,并没有什么远大的报负,原因真诚至极——学一门手艺,生活有保障。
从早年的线条到配景,33岁的她,“半辈子”都在胚上行走笔峰。
在她看来,画青花,她有瘾。
遇到自己喜欢的题材,拿到手里就放不下了,一件作品一直数个小时,这种有些“入定”意味的痴迷状态,其实是最为享受的。
作品必须要过了自己心里这一关,“差不多行了”,对于这样一位在画画上有些许“强迫症”的人来说,简直能要了她的命。
这件作品正是她喜爱的题材之一——美人。
她感觉画东西是一件讲缘份的事,画,只是笔墨勾勒,只有把自己的精神融入进去,把人的东西传递进去,才能传神。
教训诸王是樸真窑精心筹备的一款作品,一共有25件。之所不多,是因为这件作品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和感情,很难说在短时间里再拿出相同的一款。
画片经过反复斟酌,在画师手里反复打磨了近4个月的时间,大到场景构图布局,小到人物肢体的细枝末节,从山云景色、建筑装饰,到人物的神色眼神,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拿捏、慎思。
釉水的调制也是师傅根据布局、风格多次尝试的。想要展现的效果、展现出什么的效果更好,画师和分水师傅也是天天凑在一起讨论。细路重工的作品用柴窑烧制,难度极大,成品率非常低,更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稍有差池,线条晕散严重,成本尚且不提,枉费了众人几个月的心血。
最终经过柴窑的火炼,效果不负所望,紧密处,内容饱满,色彩温润却又干脆利落,疏远处,通透唯美。
能否担的上匠心二字不好说,但对作品力求最好的“强迫症”,还真是樸真窑里每个人的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