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想到这个标题,似乎有自打鸡血的味道。
这个世界从来就不乏勇敢和优秀之人,但能够成为勇敢或优秀的人却为数不多。
勇敢者,能于关键时分挺身而出,去承担他人所不愿意承担的责任。
或许那个责任本与他无关,亦或超出他的能力。
在旁的人看来,会认为是不是傻、想出风头、为利益而狂热......
对于勇敢,我们很少能够发自内心地赞慕,而于自我在“勇敢”面前,只能止步观叹。
松浦弥太郎的书《100个工作基本》,入手好久,只看得一二。
今日打开,也正是自己遇到生活和工作的挑战,困而不解之时。
信手翻开第一章:勇敢比优秀更可贵,嘭的一下击中了我。
是的,“勇敢”!
勇敢!勇敢!勇敢!
这个词瞬间将我的血液沸腾,原来心里的温度一直灼热,那个敢于挑战,不屈服的我,还在。
勇敢之于我,现在看来有太多的鲁莽之意。
年轻之时,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明知道要承担之事,我总是莫明其妙地去主动做。
领导看我,既很喜欢又很担心。
喜欢的是遇到困难又没有回报的事,找我肯定没问题。
担心的是,我会落得一个“浑浑噩噩”的名号,事实证明,不论事情最终结果如何,我都已经被打上了一个“狂妄自大”的标签。
时至今日,离50岁越来越近,我知道自己的人生或许就将走向另一个阶段,而“勇敢”还能秉持于心吗?
这是一个提问,更是自我的坚定。
年纪越大,我越知道,没有人能够做自己熟悉的事过一辈子。
曾经《异类》告诉我,一万小时就可以成为行家里手,但事实却告诉我,在同一个维度重复,只能算作是一种避世的挣扎。
这世间没有一种事,是我们能够做好万足准备而去做的。
前有中国制造原子弹,现有举国突破芯片制造。
那一件,那一桩,是我们已经有的能力而去做的事,都是在列强封锁之下,不得安生之时,而不得为之。
勇敢要去做的事,现在对于我来讲,仍然极具吸引力。
因为我深知,只有不知道的事,才能把我从浑浑噩噩的状态给拎出来,集中精力锁定目标,去学习、去尝试、去努力、受挫折、被打击、爬出坑......
朋友们都说我很“年轻”,想着年轻人不去想的事,做着年轻人不敢做的事,完全没有来自生活、家庭、年龄的包袱。
我很明白,生活给不了我包袱,是因为我从不把过去的经验当作宝贝收藏,体验才是生活的意义。
家庭给不了我包袱,因为我有着深爱的人和深爱我的人,两相不负,信任是建立在心里的。
年龄给不了我包袱,因为我打心里就没有把自己当作一个快50岁的人,我感觉自己25公岁,正好年华。
而现在的勇敢,赋与我新的内涵。
没有思辨能力的勇敢,那叫“一腔孤勇”,说好听叫冲劲足,说难听点叫二楞子。
如何做到勇敢,思辨的能力到头重要,很多事我们都没有做过,担不代表我们不能做。
学习、分析、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事物的本质规律,“万变不离其中”这是老祖宗留下的道理。
这个“中”代表着的就是事的理,运行的规律。
做一件事,看似冒很大的风险,但为什么有的人能成,而有的人却一败再败,最终消失。
对事情的本质的追问能力,是一个人要具备的核心能力之一,因为事情的目标直指对本质的理解。
比如企业经营目标是什么,是利润、市场规模、爆品、流量,还是有其他的要素。
企业自改革开放发展至今,已有40年了,在产品、渠道、服务、管理、资源方面已经尝试过一轮。
每一个时期都将其中一个要素定义为核心,随着社会进步、技术创新,企业经营者们越来越发现,这里面有着一个天然的逻辑。
供、需、连。
前两者无需多说,一眼即知,而后者“连”作为互联网和数字信息时代的重要逻辑点,而三者中,围绕需求来设计产品、服务、场景、链接,就成为当下经营的必选项。
如此一拆解,就算是没有做过的事,我们也能对照将自己能或不能的地方找到,能就快马加鞭地干,不能就找人或组织合作,也要将事做出来。
这个时候的勇敢,才是有勇有谋,有目标、有方法,能做的把握效率,没做的容许试错。
相较于优秀,勇敢更具备突破与创新意识。
优秀在某种意义上,是对人的禁棝,正是优秀的人受限于所谓的“优秀”,往往多了顾虑。
这个世界奖励的人,从来就是勇敢兼备优秀的人,埃隆·马斯克一个成天嚷着要让人上火星的人,你不能只说他勇敢。
他的勇敢来自于自己的优秀,没做过的事,他都敢于去想,从理论上找本质,从技术上找突破,无论是电动汽车,还是地下高速公路,甚至可回收火箭,他定出了目标,就一定实现。
生于当世,面对不确实、不清晰、易变性、模糊性的VUCA,勇敢是我们人生应当具备的理性意识,而非冲动代号。
而真正的勇敢,是放弃对优秀的执念,不逃避任何事情,不惧失败,从而让自己成为敢于面对一切挑战的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