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伊始,我看到最有意思的展览,是闵行博物馆的展览,此行打算分五篇去写,这个展馆的容量太大了,确实收获良多。老天爷很公平不是吗?知道你前两天看得够水,所以一次性补偿给你,让你目不暇接。
闵行博物馆主推的展览是“乐居长安”。
在中国历史长河里,“唐代”是最为辉煌灿烂的,作为国力最盛、历时最长、影响力最为深远的王朝之一,开拓进取是这个时代的社会风貌,而“长安”作为中国古代最大的都城和当时世界范周内规模最大的城市,他们的生活既有独具匠心的精妙巧思,又有欢乐意趣的精致追求。
这次展览特別遴选100多件唐代精品文物,为观展者徐徐展开一幅唐都长安人的生活画卷,让大家梦回大唐、重游长安。
展厅分七部分,有点冗长啊,但是也是必须详尽描述的。
第一部分介绍的是长安人的城。唐长安城面积达 84 平方公里,分为外郭城、皇城和宫城,是古代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都城。唐长安城有着巍峨高耸的宫殿、恢宏壮丽的官署、门巷修直的里坊、匠心独具的宅第、香烟袅袅的佛寺道观、繁华兴旺的东西两市,是当时世界范围内一座极度繁华、富庶、文明的国际大都会。
展品先是图绘,再加文字说明,动画模拟的长安皇城,及城墙的模型。兽面砖、日晷、青石覆莲座、莲花纹瓦当、神龟镇宅石都是古物真迹,是值得细细观赏的。
第二部分介绍的是长安城的人。盛唐时期,长安城生活居住着百万余人口,居民成分多样。除皇族、贵胄、禁军和平民百姓之外,有大量外来人口,如少数民族、商贾、外国使团、僧侣、留学生等都寄留长安城,从事政治、商贸、宗教及文化艺术活动。
展品中有很多考古发现的人物俑、壁画等出土文物,展厅中央的绿衣俑,看装束是胡胡打扮,身着绿衣铠甲,眼珠瞪得滚圆,张大嘴巴嚷嚷着,神情傲慢,双手摆出功架来,像随时随地要和人干架似的。
另有一文官俑,眉头微蹙,整张脸圆圆的,瞅向一边,服饰简单,看得出先前也是彩色的,似有什么心事不太开心。
再看那女俑,是抬手侍女俑,白白胖胖的身姿,手臂微抬,随时候命,听候主人的丰富。看来唐人以胖为美不是传说,所有出土文物形象都胖嘟嘟的一坨,像一个圆滚滚的肉球,如果穿越到现在,什么直角肩,A4腰,要把她们生生变成纸片人,将何以苟活,那个时代富有朝气,开拓精神,健康浑圆地活着,才是美呀!也是财富的象征。
第三部分是长安的衣饰,唐代的服饰,他们的质地、款式、色彩、图案都丰富多彩,官、士、农、工、商之服各得其宜,只不过因年代久远,服饰文理不再明亮,颜色也氧化脱落。
唐初的服饰崇尚简约,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逐渐变向奢靡。
男服严格遵循服色、配饰的等级制度,体现礼仪尊卑;他们所着服饰有官服、常服、戎服之分。官服典雅庄重、色彩华丽、质地精良、等级分明;常服分官常服和民常服两种,款式均吸收了胡服舒适灵便的实用特点,戎服有武官朝参时的官服和禁军之服,禁服又分甲胄和战袍两种。
看展品中男服的那些配饰,精致的花纹雕工,有点像男士皮带的搭扣,一点也不输现在所谓的奢侈品。
女服从“小头鞋履窄衣裳”到“时世宽装束”,都以着男装与胡服为时尚,也就是说当时女扮男装很流行,妇女的地位是很高的。至于发饰,主要有簪、钗、钿、步摇、梳、篦等。其中簪、钗、钿属固发装饰;步摇是在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其随行移步摇曳生姿而得名;梳为束发、饰发之具,可以单插于前额、髻后,也可以分插左右顶侧,古代女子的发式可别现代人繁冗复杂的多。
至于化妆,唐代长安女子就更加讲究了,她们始终引领风尚前沿,美颜粉饰是生活中的头等大事,而且分得非常精细。脸上扑的粉除白粉、胭脂之外,还有额黄、花钿、面靥、点唇、扫眉等妆饰。最主要的面部装饰统称“红妆”,有檀晕妆、酒晕妆、桃花妆、飞霞妆、时世妆、血晕妆等各种名目,著名的有上官婉儿的“红梅妆”,成为长安女子争相模仿的对象。
这里呈现的壁画和人物俑都是值得你仔细琢磨的,如果你有足够时间,你可以观赏《虢国夫人游春图》去细细比对。
第四部分是长安的器用。唐代的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手工业和制造业发达,海内富实,物产丰饶。交通遍布四方,水陆运道畅通无阻,各州府及四夷属国的物产、土产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都城长安,百物齐备,精美绝伦,以供城中朝廷及官民的日用消费。
比如邢窑白瓷、越窑青瓷在展厅里优雅又不张扬地摆放着,吸人眼球的是各式铜镜。
唐代制镜工艺十分兴盛,镜背的纹饰富丽、铭文雅致,造型独特,有菱花镜、葵花镜、方形镜…内容以珍禽异兽、花草树木、神话故事、历史典故等为常见纹饰。那“金背瑞脑葡萄镜”、“月宫婵娟镜”、“花鸟镜”、“螺钿镜”光听名字,就觉得奢侈。华美考究的金背、银背、螺钿等工艺放至现代,也是巧夺天工的。
另有展品如文房四宝,计量的金晃晃镶画的公尺,还有奇巧精良的门锁、金制的搭扣、富人用的瓷器小盂,无不透出匠人的用心,可见当时生活的奢欲无度。
第五部分是长安的饮食。唐代长安的饮食生活花样繁多,市场供应便利,那些今人用的馒头、馄饨、饺子、包子、点心等都已经出现。虽然吃不到,但是看他介绍也垂涎欲滴。
长安城内外,食肆林立,酒馔丰溢,茶道也逐渐兴起,那些王公朝士纷纷饮之,以显风尚。
那时候的主要粮食有稻、麦、粟、菽…小麦面食是长安市民的主要食品,面食中以饼类最多,由域外传入的胡饼、铧锣等在长安颇为流行。副食则以各类肉食和蔬菜为主。集市上已有专门的“肉行”出现,专门售卖家畜、家禽、野味等。水产品也逐渐进入北方人的饮食系统,而且品类极多。蔬莱在市场上的供应亦多种多样。
这些都是文字介绍,至于展厅摆放的都是长安贵胃之家的食具了。那些金银器具大都因年代久远而褪色,上面花鸟鱼虫的花纹不再清晰,但是那时候的人已经有金银食器有益寿延年功效的观念,而简洁明了的瓷质餐具也十分流行,放在当代高档餐厅里,也一点也不违和吧!
第六部分是长安的出行。那时,全国各地通往长安的官街驿路四通八达,长安城区主要道路是为了完善出行。想象得出当时大街上熙熙攘攘:朝廷出行的仪仗队伍、狩猎归来的皇室贵族、络绎人城的西域商队、人朝觐见的外国使臣、逾海而至的留学僧侣,络绎不绝,穿梭往来于长安城中。
展品中主要是一些名人字画,以及出土的马俑,这些马俑神态各异,表情自然,马如人一般,也威武霸气,颇符合这一时代的风貌。
在这里也学到一些马的文化,唐代崇尚与马剪鬃为饰,剪马鬃为三辫者,称三花马;五辫者称五花马,并由尚乘局在马身印以三花或五花飞凤之字,那么也就知道“五花马,千金裘”的由来了。连马鬃都如此考究,可见唐人生活有多富裕考究。
有一个“挎包女俑”憨态可掬,顾名思义,是给主人拿包的,可包去了哪里?包早已遗失,女俑却一点烦恼没有,眯眯笑的眼神,乐天派的样子,估计女仆年龄尚小,主人委派她拎包,她觉得自豪。
第七部分是长安的娱乐。高度繁荣的社会经济为长安人的娱乐文化生活提供了基础,开放的社会风气及统治者的大力倡导,促进了长安乐舞、杂技、竞技等创新发展,长安人的娱乐生活丰富多彩,音乐、舞蹈、游戏、杂技、击鞠、蹴鞠、博弈等异彩纷呈。尤其是随着丝绸之路的发达畅通,域外的乐舞竞技传入中原,中西文化交流频繁,娱乐活动互鉴相融,为长安人的休闲生活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
展品主要是壁画上的拓印复制品,或者出土的各种人俑。一些人俑表演的就是当时的“杂技”,那时候称为“散乐百戏”,还有专门管辖的官府。有些是“竿术”、十几个小儿攀爬在竹竿上,依次叠加,忍不住为他们捏一把汗。
唐代的竞技项目有很多,其中击鞠运动(即打马球)最为兴盛,展出中有拓画。画上长安女子跃马驰骋、上场击鞠,被时人津津乐道,你可以想象当时图画上描绘的场面的喧闹。
弈棋、斗鸡等竞技运动十分普遍,给长安人的休闲生活带来了乐趣。展品中有一些是当时的博具,能够保存,实属不易。
还有一组三彩参军戏的人俑,他们头戴幞头,眉骨隆起,高鼻凸目,双唇紧闭,身着交领长袍,足蹬尖头靴。一俑侧首微昂,左手握拳贴于胯部,两腿呈“稍息”状,似在争论;另一俑两腿直立,上身略微前倾,双目向前平视呈愤愤不平状、衣着黄、褐、绿色相间。参军戏是唐宋时流行的一种表演艺术,游戏时由两人用可笑的语言作讽刺性的表演,一般两个角色,一人扮成参军,另一人从旁戏弄,表演手法正如今天相声里的“捧哏”和“逗哏”。
整个“乐居长安”展内容是相当丰盛的,展厅人也不多,但我还是要在文末提一提熊孩子。
其一展厅门口的记念册早早被领完了,有些人非常不自觉,一人都拿了好几本。你到为什么,是因为展馆里可以敲章留念,所以那多拿的人估计一人要敲好几本,是给未到者代敲的,你道素质差不差?
其二,虽然人不多,但是文物尊贵,到处可见熊孩子大呼小叫,横冲直撞,在我看来,撞坏你家孩子是小,撞坏文物事大,有些墙砖城墩,有些年代了,唉!还有一个章印居然坏了,才开展不过两三天,已经是坏了,我不禁咋舌熊孩子的破坏性巨强。
其三,我想提醒为人父母者,我看见一对年轻夫妻对着三岁稚儿,手指图片在讲述唐朝的城郭构造,很多是专业性术语。拜托,不要那么卷!瞧瞧你家娃娃一边捂耳不要听,一边到处乱跑。我觉得现在的父母本末倒置了,先教会孩子学做人吧,然后再教知识。做人都不会,即便大脑学识再多,也不过是复读机器。
后面文字是跑题了,但不吐不快,总体来说,这个展览让我收获满满,及时记录,也算来过、看过、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