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1036年——1101年),眉州眉山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及画家。
初识苏东坡,只知道他是苏轼。在《定风波》里,有这样的诗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在行走时,途遇春雨,这在众人的眼中是很扫兴、很狼狈的事,而在苏轼看来,他不仅觉得是无所谓,反而认为是生活的馈赠。“回过头,看看自己这一路的风雨兼程,走吧,无所谓风雨与天晴。”这是他写下的自己当时的心情,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潇洒的苏东坡,而他这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也成了千古绝唱。“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
再识苏东坡,却是他点评唐朝诗人王维的诗画“味摩诘诗,诗中有画;观摩诘话,画中有诗。”对王维的画,看得少不便妄加评论。但读到王维的诗,的确有如苏轼所说“诗中有画”之感。一首《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我们清晰可见的是,渭城清晨的一场春雨,使客舍周围经过春雨洗涤后的柳树,显得格外青绿清心。就在这春天来到的时候,朋友,你却即将远行。而与朋友即将分别的难舍之情,无不如画清晰可见。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唯有手中这杯酒,道尽了珍重与再见。“朋友啊,请干了手中这杯酒吧,当你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老友伴你左右了,你一定要保重。”王维这深情款款的画面,感人至深。难怪被传唱了千年,后来还被演绎成了阳关三叠。
三识苏轼,是他的《黄州寒食帖》,是继王羲之的《兰亭序》和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后,被称为“天下第三大行书”。当时苏轼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被贬黄州。在第三年的寒食节,作了二首五言诗:“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此帖不仅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寒食节所发的 人生之叹,更是他行书的代表作,成就了他在书法史上的地位。《黄州寒食帖》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的确,苏东坡就是这样一位豪放,文学功底深厚的政治家及书法家。他一生的经历,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著名学者林语堂写的《苏东坡传》,就把握了苏轼的真性情,写出了苏东坡的人生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