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道亦天道
看天局棋局,品人生百态。
谈儒家道家,论古今是非。
——读《天局》(胜天半子)有感
《天局》讲述的是一个叫“混沌”的棋痴,不事生产,不问是非,专注于下棋。某日,他困于一雪谷之中,朦胧间感受到在与天对弈,见招拆招,数次化险为夷。而从春秋到清朝,从奕秋到范西屏 ,全部的围棋高手都降临帮助混沌。最终一招,黑棋走投无路,眼看落败之时,混沌毅然决然,以身作子,胜天半招,引人喝彩,而自己却消散在茫茫天地间。
读完之后,我有很多感慨,略微整理了一下,愿与大家分享。
其一,混沌以身作子,硬是要胜天半招,可以说是棋痴,但更可以说是“人定胜天”的儒家思想的体现,我将他定义为“棋局之胜”。自古至今,“天人之争”向来都没停过。从“敬畏自然”到“征服自然”,从信仰天神到现代科学无神论,人与自然似乎永远争论不休。但我想说,这早已定论。曾经,“荀子”提出“人定胜天”,但他亦提倡“天行有常”;孟子以仁义治国,但他亦提出“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孔子以仁义救世,但他亦提倡“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由此可见,儒家的“安身立命,人定胜天”不过是皮毛而已,最终还是讲究“和谐共处”。所以我说,“以命抵子”既是迷失在棋局上只知胜利的可悲,又是只知儒之皮毛而不知精髓的可叹。在“棋局之争”上,“混沌”先输一城。
其二,便是“棋道之争”。棋分十九道纵横,一黑一白,一阴一阳,讲究的是“知其白而守其黑”。从阴阳相争到阴阳相和,以阴阳相和而促天地大同。棋从诞生之初的智力游戏,再到后来的划归六艺,不论方式怎样演变,不论棋局如何变化,历代棋手所追寻的棋道却亘古未变。何为棋道?棋道即是无为,即是不争,即是“天人共存”。庄子《秋水》篇中“河伯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却不知自然之美,大道之美。这不就像现在的“混沌”一样,沉迷棋局而不知棋之道,天之道么?倘若在“天”步步紧逼,黑棋走投无路之时,“混沌”能自行认输,就此作罢,那在我看来,“不胜”也是“胜”。输了棋局,赢了棋道,“天”那时才是落了下乘。故依我之见,“以命抵子”也输了棋道。
其三,我们看“天下大势”。先看诸子百家,从道家到韩非,从墨子到杨朱,既有“天地与我为一”齐物思想,又有“以法束人,以律减欲”的严苛政策;既有兼爱世间非攻世人的平和,又有利己而不损万物的宽容。再到同样古老的古希腊文明,泰勒斯提出“水本原说”,认为“水生万物,万物复归于水”;赫拉克利特认为“事物都是可以互相转变的”,人与自然不过是转变之前的一种表象罢了;毕达哥拉斯推出“万物皆数”,认为宇宙时间都是书及其关系的和谐体系。由此可见,世之大势讲究的是“天人合一”。所以说,若论“世之大势”,“混沌”又再败一城。
其四,论“棋之本质”。棋终归是棋,本质上不过是一种智力游戏罢了,若用棋来做争斗的工具,来象征“天人之争”,未免有失偏颇。况且一个初学者,一个五六岁的孩子在输棋之后,尚能哈哈一笑,自得其乐,为什么如此高明的棋手就学不会呢?
老子曾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而在这里我想加一句“天下为公也万物共存”。棋道即天道,即“天人合一”。
所以我说,“混沌”以命相抵以赢天一局着实是不应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