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难以解决的问题。每每这种时候,出现在我们大脑中的就是各种专家、大神、专业人士和能手的信息,因为对于这些“专业人士”而言,只要在这一领域就几乎没有他们解决不了的问题。于是,作为小白的我们只有乖乖的献上膝盖,膜拜!
可是,有时也会想为什么他们就能在那些领域成为这么厉害的人呢?专家与普通人又有什么区别呢?
这个问题也是认知心理学家们所关注的问题,于是他们便为此在求知的路上奔波。一路上有困难,有沮丧,有失败,有心伤,还好最后,也有收获。在现代认知心理学中,对于专家技能最为广泛认可的理论是思维的自适应控制(ACT)模型。
思维的自适应控制模型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1、陈述性记忆;2、程序性记忆;3、工作记忆。
陈述性记忆是一个成体系的知识结构,帮助我们系统的了解事物,确定问题的出现原因;程序性知识是与我们解决问题相关的技能的信息,主要是一系列的产生式;而工作记忆则是根据目前的情况从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中提取的相关的信息和产生 式。
之所以专家在这些领域的能力出众,就是因为专家在这一领域无论是陈述性记忆还是程序性记忆都比普通人多太多太多了,使之在这一领域比大多数人都更为专业。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专家呢?
从上面的模型我们可以初步得到答案,首先是丰富的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在两者中,陈述性记忆较为简单和基础。而程序性记忆则更为的复杂,大多数的程序性记忆同时也是来自于陈述性记忆的。于是乎,问题来了:陈述性知识是怎样变成程序性知识的呢?
陈述性知识变为程序性知识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程序化过程和合成过程。
陈述性知识的程序化过程是指以陈述性知识创造产生式,即创造“如果发生...........,则...........”的反应模式,使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反应,减少记忆搜索的时间;而合成过程是指将一系列动作,产生式合成单一序列的过程,以保证快速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