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开始学统计学
胡适先生如果生活在当代,或许会提倡:“多研究些工具,少谈些理论。”
不得不感慨,这是个信息传播便利的时代。每隔一段时间,便有人提出新的“理论”、“理念”,推送到人们面前。
很多理论,读起来逻辑自洽、推演严密,引得众人击节叫好,但细细思考,却发现其中包含太多变量,有太大的解释空间,成了什么都可以往里面套的“万能”理论。又或者倒果为因、偷换概念、以偏概全、煽动情绪,着实伤人不浅。非要有些分辨力、免疫力,才能将“坏理论”们识别出来,弃之如敝屣。
诚然,很多学科理论并非以指导行动为目的,而是人类好奇心和智力挑战的产物,若均以能否指导行动做为检验理论的标准,难免有失偏颇。故而,这里将讨论的范围限定在那些涉及商业和个人生活决策的理论。
理论太多太杂,竟成了较为充足和易得的部分,但实践的工具却很匮乏。于是,决心开始补充一些实用工具。统计学的方法和思路,做为量化思维的重要基础,首先被选中。作为好处之一,统计学的思想也能帮助我们找出理论中的漏洞和谬误,提高我们的思想免疫力。
提到统计(学),很可能会联想到复杂的公式和深奥的理论。说下个人看法:
首先,学习统计学的目的并非去研究高深的理论,而是尝试用统计学的工具为日常决策提供支撑。这需要的知识,可能要比想象中简单和基础的多。
其次,追求的是应该正确而不是精确,大略的正确要胜过精确的错误。
最终,简单不等于容易。需要“刻意练习”,将简单的方法和理论“内化”,才能真正助力我们的日常生活。
都有哪些好的学习材料
要学统计学,心念着三件事:基础、基础、还是基础!
从专业的角度看,这本书很基础,甚至可以认为过于基础。而对非专业同学来说,二八原则使它够格作为入门和日常运用的参考。同时,HeadFirst风格使得本书风趣易读,高中程度的数学就完全无障碍,相信大部分内容都接触过,可作为温习翻看。
2.《统计学的世界》
同样是基础,这本书要厚重的多,思辨的内容也很多,作者“没有让技巧超越观念变成主角”。这并不是一本轻松阅读的书,对于将使用它作为教材的教授,作者提醒到:“本书重点放在观念和推理上,教起来反而会比满篇都是公式的教科书还辛苦。”
作者总结到:
“人文教育强调基本的思维能力,也就是可以应用在各种情境下的一般的探索和思考方法。传统的人文学科中呈现了这种方法,比如文学和历史研究、人类社会的政治分析及社会分析、探讨大自然的实验科学,以及数学领域中抽象和演绎的力量。从这种意义上讲,统计也可归类于文科领域,因为根据不确定的经验数据做推论,用的也是类似的一般思维方法。”
“虽然我们使用数学工具来处理数据和概率问题,但数学提供的观念,却不是全然数学的。”
"If You Can’t Measure It, You Can’t Manage It!"
"If You Can’t Measure It, You Can’t Improve It!"
虽然有人不认同以上两句,但个人觉得对于中低段位选手,可测量要胜过不可测量。至于是否有人能否凭经验和直觉进行高水平的管理和决策,暂时没有接触经验,无法判断。
虽然中英文书名都有浮夸之嫌,内容还是比较扎实的。
统计学能给予的收益
统计学乃至量化思维,应是现代人工具箱中不可缺的组成部分:
首先,多一样工具能避免让自己成为一个“拿锤子的人”。
同时,如果想让自己的观点拥有说服力,加一点统计学的论据作为“佐料”,也是很好的选择。
再者,拥有统计学的知识,也能够在审视一些结论时多些思辨能力,避免被一些基本谬误和有偏差的信息干扰了我们的判断。
最后,做决策依靠证据,证据要从众多信息中提取,统计学是提取信息的必备法宝。
再扯一句,如果一个人有了“洞见”、有了“大局观”,而且也在“认知升级”中,是很不错。但在干事情之前,掌握一点实用工具,必是极好的。
警告!以下内容均为胡扯
如果实用主义的理由不足以打动你的话,不妨将统计学放在更大的图景下观察,看看是否能品味出它更多的魅力。
统计学在科学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一种认识世界的工具,它是链接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一座桥梁。
看看你所处的房间,充满了运动的空气分子。经典力学会尝试确定每个分子的位置和速度以及相互作用力,来预测未来各个分子的位置和速度。但是,量子力学在原则上否定了这种预测的可能性(海森堡“测不准定理”)。另一方面,热力学则只给出了宏观现象:比如热、能量和熵。
统计力学被提出后,在二者间搭建了一座桥梁,并解释了宏观现象是由大量微观对象的统计产生。 而且,统计力学从根本上就是概率化的,它只能给出系统的可能行为。房间内的分子存在一个极小的概率会在某个时间聚集到一个角落,使得我们窒息,这并不违反牛顿定律,只是极为不可能。
同样的,在个人心理和群体心理、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间,皆有统计学的链接作用,事实上,也有对应的学术研究分支存在。虽然针对复杂系统行为的研究要复杂和深刻的多,还原论的解释能力也十分有限,但统计学作为重要的理论工具,已经渗入到社会科学的各个方面。
这么重要的学问,当然要收入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