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对美剧控来说,最开心的莫过于《权力的游戏》第七季又开始了。我也爱看这个剧,甚至不惜自虐追剧。
《权力的游戏》是根据美国小说家乔治.马丁于1996年开始发表的科幻魔幻长篇小说《冰与火之歌》改编的。他以魔幻历史小说的风格,描写了发生在维斯特洛大地,实际就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即北欧大地上的一场争夺七国控制权----铁王座的战争。作家一定参考了包含了欧洲大陆上各个家族1000多年来为了争夺控制权而演绎的历史:联盟中的勾心斗角、战争时的惨不忍睹。马丁高超的文笔、丰满的想象力将情节演绎到极致。这部小说把本来非常低调的北欧拉倒了全球的镁光灯下。
根据我的分析,君临城的原型就是哥本哈根,龙母的原型就是那个建立了卡尔玛联盟的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一世。
(其他一些人物我也基本找到了他们的原型,关于这个下回再细细的写。)
这使我再一次想起了去年我的北欧之行。
说实话,我这双眼睛看到的北欧,完全看不出这块土地上曾经有过的厮杀和残暴,丹麦、瑞典、芬兰、冰岛、挪威各个国家地区,它们是那么美丽、安宁,一派和平景象。
先谈谈曾经的老大丹麦:
这是我拍的丹麦的照片:
在拍这张《雨中的哥本哈根》时,还发生过一个小插曲,让我对丹麦留下了特别的印象:
那天到了哥本哈根正好下雨,风很大。为了拍这张迷m哥本哈根雨景,我手中的雨伞给吹走了,雨伞飞到了一个大约1米不到高的台阶上,我正在找上去的阶梯呢,只见一个20来岁的金发鼻眼高个的丹麦小伙子,一个箭步登上了去,把我的雨伞拿过来递给了我。那时,街上其实并没有很多人,他啥时出现的我都没注意到。
我注视了他两秒钟,没想到维京人的后裔却是个NICE的帅哥啊!
回国后,在做北欧游记时,我特意留心查了丹麦的数据,便看到了以上的醒目的标题。
但是再仔细看看丹麦的一些数据,却又让我糊涂起来了:
丹麦的人口:573万。(上海浦东新区人口:503万)
丹麦的国土面积:4.3万平方公里。世界排名第134位。
2014年,丹麦人均GDP6万多美元。
这么小的一个国家,这么点人口,天气那么阴暗潮湿......还有漫长的冬季。
据说,丹麦的税收高达72%,丹麦人每周要工作到周四中午,接下来赚的钱才算自己的。是否有点“苛政猛于虎”的感觉?
也没有什么高科技产业,除了风能发电有点技术含量以外,其他的就是“乐高”、丹麦曲奇、培根肉等等了。
关键的关键,我想说的是:曾经,在哈拉尔、克努特大帝时代,丹麦维京海盗具有令人闻风丧胆的威风,他们在波罗的海和北海之间横行霸道,一言不合便刀起头落,他们把北海变成了自己的内海,建立了不可一世的北海帝国,最大的时候,不止整个北欧、冰岛、格陵兰,而且现在的英国三岛、德国和法国等欧洲大陆北部、俄罗斯西部、波罗的海沿岸...都飘扬着丹麦皇室旗帜的。但是,后来由玛格丽特一世建立的卡马尔联盟崩盘后,丹麦就进入无尽倒霉的模式,每战每败,国土一再割让,领土越来越小,输得连底裤都要赔光了。
到了二战期间,德国军队一夜就进入了哥本哈根,丹麦军队竟然直接就挂出白旗投降了。真不觉得丢人吗?
我不禁要想问:他们这么遭遇过如天堂跌入地狱般的失败,难道丹麦人现在都没有一点失落感吗?他们的心情没受一点儿影响吗?你丹麦人维京后裔咋就那么怂了呢?
其实,这两站照片中间,还有一段时间,就是安徒生笔下的《卖火彩的小女孩》的时期。从1523年卡尔玛联盟崩溃以后到19世纪末,丹麦人一直在痛苦和希望中上下折腾,那段时期有绝望的农民的暴动,有旨在拯救丹麦的新党派,特别是社民党的成立。
不管怎么说,丹麦决心要转型了,从强盗变身为农夫,他们大力发展农业和其他产业,后来又构建了工业化体系来生产高质量的农产品。但是,改革是痛苦的,很多人还是等不到翻身的一天,就像那个卖火彩的小女孩那样,许多人在美丽的火柴的火光中冻死了。
但是,一个多世纪以后,世界发现,丹麦又站起来了。
丹麦完成了一个全新的探索,现在人们称它为“北欧模式”。
解释这个模式需要很多笔墨,最简单的说法是站在丹麦人普通人的角度上观察:
人们去政府规划好的产业的公司上班,或者其他服务机构,这样基本保障就业岗位数。
人们把赚来的钱,最多缴纳72%的税给政府,政府建立基本免费的医疗、失业、教育、托儿、养老等机构,保证一个丹麦人从出生到老死都已经有所安排。
在丹麦,不会为钱担忧,也不会大富大贵,不能炫耀物质上的成功。奢侈品和高端消费需要缴纳高额的税金。
在丹麦,很多公众事务你都有表决权,哪怕公司更换个董事,前台小姐可能也需要投票。
但是,作为每个丹麦人需要努力做到”Hygge ",这个词在北欧非常流行,但是很难有恰当的中文表达,大概是和谐、合作的意思。丹麦要求国民需要极强的集体主义,自由主义在丹麦是行不通的。
比如,丹麦有很多合唱团,有很多NGO组织,作为丹麦人有义务积极参与,而且要表现得非常乐意。
自行车、啤酒、轰趴、夏季的海边度假、各种投票权、孩子在外面婴儿车里睡觉,你放心在咖啡馆里聊天.....这些就是构成丹麦人高幸福指数的要素。
北欧采用了“普遍福利主义”的目标法治国后,最终就形成了这样的社会。所谓“普遍主义”换句话说,就是将基数最大的那些人的作为主要对象。老百姓能够有这些保证就够了。尤其是想想丹麦曾经经历了那么多的胜利的战争和失败的战争,折腾了1000多年,最后还是回归到安静的田园式的平均主义社会,才感觉幸福了。
但是,如果以中国人现时的价值观来评说的话,这样的小恩小惠算什么?你丹麦人是否也太小儿科了吧?
看着满街的安徒生的雕塑和儿童乐园,我真想找个丹麦人问问:你一个曾经让人闻风丧胆的维京海盗的帝国,你觉得现在真的很幸福吗?
难道你就没有丁点儿复兴北海帝国,重振维京人雄风之梦么?把原来的土地要一些回来?
忽然,我想起了我们参观过的一个丹麦古堡,它是莎士比亚名作《哈姆雷特》的原型,我再一次回味发生在这个古堡里的故事,以及莎士比亚的那些精彩台词,让我感觉有所顿悟......
《哈姆雷特》故事是发生在丹麦古郎堡里的事情:弟弟勾结兄嫂弑兄,然后上位霸占兄嫂、财富地位,王子哈姆雷特破了这个阴谋,并惩罚了凶手,其中包括自己的母亲。伟大的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以其高超的艺术才华,不仅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复杂的凶杀事故的破案过程,同时也细腻地刻画了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当时那种被恐惧、悲伤、无奈左右的复杂无助的心理状态,令世人为之动容。
在那个时代,丹麦王子这一头衔就是财富和尊贵的代名词。可是,丹麦王子又怎么样?他并不幸福,他连一点儿安全感都没有,他躺在金币之旁,但不知什么时候人头落地!
《哈姆雷特》作为世界四大悲剧之一问世是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正是丹麦的海上霸权开始崩塌之时。之后又过了200年,丹麦有个小说家写了一部小说叫《穿过自己足迹的避难者》,有点类似鲁迅的《阿Q正传》,把丹麦的国民性嘲讽得一塌糊涂。
至此,丹麦算是彻底的跌落了底部。之后,就是变革!这个变革关系重大,正如丹麦王子《哈姆雷特》说的那样,“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丹麦,最终选择了一套全新的社会价值观以及与之匹配的国家治理模式:就是“普遍福利社会”制度,把平等平均、节俭朴素、安全保障等价值观置于财富积累、国土扩张、奢华高贵的英雄梦之上。
朋友,你能接受这样的淡淡的幸福吗?
是的,每当我与人谈到我颇为赞赏北欧的制度时,人们多会说,你还是先去那里过一个冬天再说吧.....
未完待续。下回聊聊挪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