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晚上买了一个月的简书铜牌会员,想试试看会怎么样。昨天发了两篇文,收益了6个点,比我想象中的多。
早起依旧失败。
最近没怎么看书,偶尔会在一言上看一些句子。看到好的、有触动的句子的时候,又会升起想要看书的热情。
从那些作家的文字里,能发现,原来自己苦恼的那些个问题啊,这些有名望有成就的人也都苦恼过,但是他们有了清晰的想法,从文字里体现出来。
这样,就不显得自己那么孤独了。
发现,自己写下的文字,还是要写完之后回去读一遍。改改错别字,通顺一些句子。
写了这么多,发现我的文字里常常用“其实”、“现在想来”、“我觉得”这样的字眼。一直用“虽然”,昨天才想到,可以用“即使”。现在我的文字,是没有经过什么推敲的。
昨天看完电影,就开始写了。有时候也觉得应该要过段时间沉淀一些自己的感受、发酵一下想法,再去动笔。但是很多感触如果过了新鲜劲儿,就很容易忘记。
这么说来,对于一件事的想法,应该记录下当时的想法,再慢慢补充后来的新想法,不是一劳永逸的。
午饭后,我妈说,学校要求接下来讲课要用钉钉,还要直播,她很发愁。
我宽慰她说,直播相比较在教室里讲课,其实都差不多,直播中的纸和笔代替黑板和粉笔,直播里并不用露脸,其它的和平时讲课差不多,在纸上写,比在黑板上写要省力多了。
她还是很发愁。我妈她总是对新事物有一种本能的恐惧,觉得很麻烦,很难。
这点,我骨子里也是。不过,会好很多。
最近在家里,我常常教她怎么用手机。很多按钮,如果不是我教她,她并不知道那还有用。
回想起我自己开始用智能手机的时候,其实很多东西都是自己尝试出来的。那些按钮,那些选项,试试就知道是做什么的了,但是我妈好像没有这个意识。
我想,这一方面有年龄的差距,另一方面,也是我自己本身的一个优势,对应前面看的书,应该是属于高度敏感者的优势。因为对比我和弟弟,有些东西他也不能自己摸索出来。
最近,觉得自己还是要提起点紧张感。奶奶今天说,就看我在家的状态,估计到时候租房子和同学一起备战考研,也是起不来。
我们常常觉得,这是因为在家,所以提不起劲头儿,只要到时候不在家,就会有状态的。但奶奶这句话提醒了我,其实地点并不是主要因素,我只是在给自己找借口。
回想起这个寒假开始的时候,那时候刚考完研,我那时候给自己的定位是放松、和同学交流。后来这种状态好像一直在潜意识里延续着。
前段时间也有有状态的时候,但是一旦有什么事情影响了我的情绪,或是打断了我原来的计。划,我就会很长一段时间调整不过来。
这一点,是个挺大的问题。我想,我如果能解决这个问题,应对考研,是没问题的。
加油,要开始抓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