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洲芳文•F】
写文本是一件枯燥的事情,如果再没有旁人的指点,只会越来越力不从心。我觉得“业精于勤”的前提是方向正确,对自己有着清晰的认识,可以随时修正自己,否则只会是蛮干,事倍功半。倘若作者心性不够更会走向极端,要么沾沾自喜,自以为是;要么放弃写文,放弃梦想。
5A群中聚集了众多简书作者,整日欢声笑语,但又不只是瞎扯淡,还有很多有趣的事情,正如某人说“只是看聊天记录都能学习到很多”。更重要的是5A群中有着云淡老师,约瑟老师等诸多点评达人,因为他们的点评令众人受益匪浅。
今天我想说的正是那位向来行踪飘忽不定,又热衷为大家点评的约瑟。至于他点评的第一篇文章是谁的我已然忘记了,只记得很多人为了得到约瑟的“小灶”,想要加其微信,却被严正拒绝。
从所有的聊天中看得出约瑟是一个很严谨的人,他有着自己的主张原则,而非人云亦云。我对他的好奇正是出于之前的点评。
对于群友的每一篇文章他都是认真地标注,然后写出自己的评文,洋洋洒洒上千字。尤其对蓝精灵mi的那篇点评,文章本身1500字,他的点评竟然达到了令人发指的2600字,这该有多么的仔细认真!这份惊喜,或许唯有已经感动得哭晕在厕所的蓝精灵mi才能体会得到。
约瑟给人的另外一个感觉是谦和,每次说话必然加个“您”,这让我每次直呼约瑟都有些不好意思。不过我已经习惯这样称呼,而且觉得唯有如此才显得亲切,不改了,随它去。
在征得他同意之后,我在群中分享了一篇文章请其点评。过了两天便在群中收到他的点评文,同样是上千字。具体内容我会附在后面,只记得当日看到点评的第一反应是“约瑟,赶紧休息,好好养养精气神!”
根据约瑟的点评,我重新改文花费了三个小时(原文我会以约瑟修改的图片附在点评文下面,以示尊重),以此类推,他写点评花费的时间绝对不少。如何不令人感动?
原本我想昨天写此文的,只是改文之后没了时间。今日陆续看到5A群中小隐,女夭彦页都写了文章,并且将点评附在文中,看来他们这些简书风云人物同样收获颇丰。
令人欣喜的是,在女夭彦页的建议之下,约瑟终于要揭开他那层神秘的面纱,在简书中开一个点评专题,与我们一起活跃于简书、5A之中。
这个点评专题必将是众多简书写作者的福音,只是想着,便令人期待,忍不住想第一个投文受虐。
正在写此文时,我又看到了政委的身影,他提出要给约瑟在《九洲芳文》开一个点评专题。他总是能在适当的时候出现,提出一套完美的方案,并且付诸实践,可见他对5A成员的关心。这也正是他一直以来的愿望,希望5A每位成员都能提升!
第二天,【九洲芳文】三区华丽丽登场,可见其效率!
如下是约瑟的点评:
阅读感受:生活中总有一些现在已经不复存在的东西让我们难忘。作者记叙的是一片小树林。此文读来拔动了我记忆的琴弦,也是有关儿时的,也是有关故乡的。
永远回不去的童年,大抵是我们一生中最温柔宝藏,无忧无虑,父慈母爱,青梅竹马……
一些建议:
主题是小树林,由想吃柿饼写到新鲜柿子,到自家的柿子树,再到另外的两棵柿子树,再到其所在的小树林,进入的主题有些缓慢,会分散对中心的表达。
结尾用了三个自然段,在写到小树林之后,又有其它地方的描写,有些拖沓不利落。情绪没有达到提炼升华。
描写的需要细致一些。多一点观察,多一点细致的笔墨,会使读者的印象深刻。比如冬天雪后,玉树琼树本来极美,作者仅用“千奇百怪,美不胜收。”就显得美上分量不足,也不够细致。
描写时,如果词与词,句与句,甚至段与段放在一时,注意轻重的问题。如“枯草”与“光秃秃的枝丫”因为字数不同,前者显得轻,后者显得重,放在一起就显得不协调。段与段之间也是如此,如描写春天时的最后两段,一个是讲到采了槐花回家母亲做饭。一个是小树林的香气。前者用了六行。后者用了两行。前者重,后者轻,放在一起不协调,有话未说完尾劲不足的感觉。而且场景是从树林写到家,又转到树林,比较散,所以这最后一段关于香气的描写其实可以加到前面去。
注意顿号的用法,意思是比逗号更短的停顿,文中有几处用得不是很好,会使文章减色。
一些细节:
看到新鲜柿子时有一个形容词是软软的,看只能看颜色大小形状等,而软或硬是一个触觉上的表达,如果通过看来判断其软,需要加上一些形状的描写。否则就不恰当。
没有口福吃到故乡的柿子,是回去的时机不好,没有刚好在成熟的时候回去,而非“屈指可数”。所以此处可以再修改。
描写柿子的味道过于简单,且“恋恋不舍”一词多用于离开某地时的依依不舍之心。这里可以多些笔墨。
小树林是光顾最多的,俨然成了乐园,这句本身就很顺当,没有必要加转折词“而”。
“眼巴巴”把一个孩子渴望尝到美味的神态刻画的非常好,但是上文讲到“满足口腹之欲后”,既然食欲已经满足,再“眼巴巴”就有些冲突。可以修改,使之配搭更好。
夏天的描写里,捉迷藏和捉荧火虫是常态描写,看书时差点掉下来是个例。文字中应该交代清楚。
冬天的描写里,讲到春夏秋各有美味,冬天不能少,所以描写到了吃雪,但是竟然没有味道的描写,这是非常不足的。因为前面的美味是美的,最后的美味只能更加不同,否则就是败笔。雪当然没有什么味道,但是可以换个角度写得记忆深刻些。另外“抓一把,扔进自己的嘴里”这个描写肯定是错误的。因为多半是这把雪打在脸上。需要修改。
结尾的时候“随着推土机的离去“这样的描写大概只适用于实际眼睛看到的景象,而前文是自己想象的画面,有些不协调。“永远消失在记忆中”的表达不准确,消失在眼前,存在于记忆中。
“几颗柿子树”应为“几棵柿子树”。
“所幸”应为“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