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饼与文字
常在路上走,见有卖烧饼的,场面很火,很少有不排队的,少则四、五人,多则排成了长队,甚是壮观。有的食客和卖主熟了,聊聊天,基本上连家住哪,最近有么事没开张都一清二楚。很是羡慕,人气这么旺,哪像我的文章,懂者自懂,赏者自赏,还是观者寥寥,看客寂寂。
幸好不以此为生,否则要饿瘦滴。也理解,满足口腹之欲为人的第一需求,哪旮旯胡同角落有美食,口碑相传,天下皆知,趋而往之,一吃难求,人不惜耗时费力,为之津津乐道。而文字是精神层面的东西,任你构思巧费神,语句精美见功力,那毕竟是知者寡,不一定有兴趣看下去。何况散文随笔得逢同道中人,细细品,慢慢琢,方知其中意味。
还是回到可爱的烧饼吧。有道时生意忙时累,闲时愁。烧饼铺多铺面不大,用煤火炉,冬天时最惬意。用机器和面,上下翻滚,也有人保持原始状态,人工和面靠的是力气,多是男的做。和面后醒在大盆或面板上,然后揪一小块面团,揉几下,开始擀,速度飞快,然后成圆形,开始用小帚蘸点清油涂一涂,有的还洒上芝麻点点,然后开始放在火中炕,而放烧饼的现在多是像抽屉,一层层的,铁丝一道道的隔层,放在上面,开始继续烙饼。
大致掌握好时间,过一会再取出来翻个面。打烧饼的大多都练成了铁手,烫烫的烧饼似乎拿着无感,翻了面不改色。以前的老式油旋现在已少见,有几处都是生意兴隆,打饼人嫌累不堪忍受不干了。油旋外面一层层旋着,中心凹着,色泽金黄,口感焦脆,可是我们那个年代的美味,一根一片地揪下来,放在口中,嘎嘣嘎嘣,香味幽长,回音绕梁。
这种铺面天长日久的烟熏火燎,大多黑黑的,也有少数通风排气好的看起来敞亮,打饼师傅都很朴实家常,他们在自己的地盘上,起早贪黑的忙,不辞劳苦的干,挣的是辛苦血汗钱。而且多是农人,因为一个饼熟稔,开始交流,融入,互相了解,也是捧了个场。毕竟平常人的生活都离不开这饼,充饥,暖胃,热肠。而且烧饼铺是分布在各个人口密集地的摊点,一般生意都旺旺。
似乎也明白了,纯说曲高和者寡也无意义,说大众能懂的话,写百姓喜闻乐见的事,而且是家常的,身边的,越真实具体越好,有烟火气息,有乡村人家,有朴实无华,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不能一味追求阳春白雪,咏诗作画唱曲,还得关注下里巴人,道出他们的心声,才有热腾的气氛,扎根的土壤。
看一轮明月,感触人人有却不同;读一段美文,不一定都能引起共鸣;但吃一个烧饼,这种踏实实用是显而易见,饱腹感是有的。 即使文字养心,作者甘于寂寞,守得清寒,也应在平常生活中接触民生,感受生活,文章接地气,反映现实,立足人群中,通俗易懂,这样,才如刚出炉的烧饼,透着鲜,又劲道,看得到,拿得着,还有人人吃着香,露出喜欢,有一种熟悉的不可多得的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