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和朋友聊起各自近况,她感叹“为什么你两个孩子,每天要去上班,还有那么多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啊”!其实我也好奇,似乎生完二宝之后,自己的时间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多了起来,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时间是公平的。人们往往在相信自己明天会拥有更多金钱的同时,还同样相信自己明天会有更多的时间。但每人每天都只有24小时,到时清零不累加。时间也是奇妙的。当你调整好自己的状态,找到最高效的时间段,把每天最重要的事情做好,你会发现认真对待时间,时间也会认真对待你。
正如笑来老师所说,把时间当朋友,一路前行。当时间陪伴你足够久的时候,你的耐心就能从它那里得到回报。
1、看路比赶路更加重要。
5年前,我初为人母,在喜悦的同时,也不停吸收各种科学育儿知识,期望把最好的爱给孩子。
因为从小在一个“家长权威”特别明显的环境中长大,总认为父母动不动就暴躁、发脾气都是因为我做得不够好,是因为我“不听话”惹他们生气了。我很早就学会了察言观色,当年读大学、找工作、考公务员……似乎都是按着父母意愿来的。
虽然我不敢说自己代表了所有的80后,但至少是很大比例吧——我们普遍安全感不够,普遍循规蹈矩,普遍受制于规条,常常不敢去做与大众主流相违的事情,从众心理让我们感觉很安全,尽管可能不舒服。
我不喜欢这样的自己,更不希望我的孩子成为这样的人。
可是,当我把大部分时间精力放在孩子身上时,我焦虑了,甚至患上了轻度产后忧郁症,工作压力大,回家带娃累,感觉整个人要崩溃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了《孩子:挑战!》这本书,又接着看了《正面管教》,突然对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真是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后来陆续找了些心理学书籍自己看,诸如《少有人走的路》、《活在当下》、《自卑与超越》、《直面内心的恐惧》、《情感依附》……就这样,我开启了从重视科学育儿到重视自我成长的那扇大门。
我逐渐认识到,一个人只有把自我的部分处理好了,他才能够去应对外界各种各样的问题。孩子是父母的镜像,父母先把自己的自我整理好,让自己成为一个特别多选择的人,成为一个对自己负责任的人,成为一个能觉察到自己的内在而且能够把内在表达出来的人,孩子必然会成为这样的人。
与此同时,在家人和朋友的帮助下,我很努力地慢慢调整,一点点进步。妈妈的心都是不断被撑大的,刚开始很小心翼翼,想的多担心也多,当自己开始成长,就会越来越强大,也越来越从容,越来越快乐。
3年前,我又迎来了小宝,在育儿的道路上,我和孩子们彼此成就。以前我是一个很没耐心的人,做事急躁,熬夜睡懒觉,不爱运动,被动学习……现在心态平和,每天早睡早起(10:30睡,5:30起),喜欢运动(平日健身房,周末户外跑步),主动学习(参加读书会、报名网上课程,每天看书学习)……总之很喜欢这样的状态。
所谓“育人先育己”,父母首先要努力让自己成为你希望孩子成为的那种人。非常感谢我的孩子们给了我这个机会,一直以来我都对他们心存感恩和敬畏。没有他们,我可能不会停下脚步看蚂蚁搬家,不会抬头欣赏长长的飞机线;可能没有机会洞察到真实的自我,品味纯洁的童真;可能永远也无法懂得看似我在教育他们,实际上却时时被教育着!
如果你正在赶路,请别太匆忙,记得偶尔停下脚步,看看前方的路。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不要过于在意脚下的不平,记得停下脚步,看看通向远方的路。
2、早睡早起治好时间病。
也许你9点上班,迟到了就会被老板扣工资,你总是发誓明天一定要早点到公司,但第二天还是踩点出门遇塞车,很悲催地又迟到被扣钱。
也许你下了一堆读书APP,每个里面都收藏了很多其他书友的在读书籍或推荐,刚开始你每天打开阅读,后面好几个月的时间它们都只在你手机里静静地躺着,除了打脸没有任何效果。
也许你出门旅游,除了日常衣物,还带上几本书,并不忘发个朋友圈文艺一下“身体和心灵一起上路……”可最后一本没看,原封不动又扛回了家,你对着朋友圈里的N个点赞评论“假装看了书”。
以上都是病,得治!药方很简单——早睡早起。
作为曾经的“起床困难户”,经过一年多的不断调整,我变成了“晨型人”。虽然开始的想法很简单:熬夜伤身,早起的最初目的纯粹是为了早睡。但早睡又让我更容易早起,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良性循环,而且我惊喜地发现,早睡早起的好处真是太多了!
001 自控能力提升。每天不再深陷于各种网络信息中,到点关灯、放下手机,躺着冥想一会就能很快睡着。由此带来了高质量睡眠,虽然每天睡眠总时间没有增加多少(有时候甚至还减少了),但手环监测的深睡时间比以前要多,中午去健身也不犯困,下午还是活蹦乱跳。
002 情绪更加平和。每天5:30起来后花一小时专注地看书复习,吃掉这只大青蛙之后,还有半小时可以不紧不慢地收拾自己。7点开始收拾两娃,时间充裕所以心里不乱,两个孩子都能早早到校而我又不用担心上班迟到,到办公室再泡杯咖啡列出每日工作清单,效率大大提高。
003 享受独处时光。每天早上的这段独处时光,是完全属于自己的。没有谁打扰,朋友圈里静悄悄,我只管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我变得不再睡前焦虑,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内心。而每天晚饭后的1小时是我的另一段独处时光,我用来背单词、回顾梳理、写字画画。虽然这时孩子们会偶尔跑来瞅瞅,但却并不随意打扰,因为他们知道“妈妈做完事情就会来陪我们讲故事睡觉”。
是的,早睡早起治好了我的时间病,还让我学会了感恩生活,更珍惜和家人的相处时光,期待每一个新鲜的早晨,这样看来,我还真是赚大发了呀!
3、多和自己作心灵对话。
当我们目光向外的时候,看到的更多是别人,于是我们忙碌不已、茫然不知、盲目追求。就像一首歌里唱的:
忙忙忙 忙忙忙
忙是为了自己的理想
还是为了不让别人失望
盲盲盲 盲盲盲
盲的已经没有主张
盲的已经失去方向
忙忙忙 盲盲盲
忙的分不清欢喜还是忧伤
忙的没有时间痛哭整一场
幸福是一种平和的心态,只有转而向里,聆听来自内心的声音,以平和的心态和压力共舞,才能真切地体会到什么是幸福。
多和自己作心灵对话,知道自己想做什么。 一件事情,是出于“要我做”还是“我要做”,让人感受到的快乐不一样。前天,我在简书写了一篇文章,总结了自己写文的点滴感悟,短短两天时间得到许多人关注。
要说连续日更是一种坚持,其实我想这更多是遵从内心的结果。当我们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时,会怀着欣赏的、注重机遇的心态,这样思考就更具创造性,工作更富有成效,也更容易坚持下去。当你真心渴望某样东西时,全宇宙都会帮助你!
多和自己作心灵对话,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曾说过:“决定人的精神品质的,不是他的行为本身,而是他的意图。”如果每个人都能知道自己能干些什么,那生活会变得更美好。
时间管理大师柳比歇夫就是清楚地知道自己能做什么的一个人,他通过时间统计法不断研究:自己在写、读、听、工作、思索等各方面到底能做多少。他找到自己能力的极限,不让自己负担过重,又充分发挥所有潜能。他不但睡得多(每天10小时),不开夜车(70多岁身体还很好),还经常从事体育活动,至于领略山河景色那就更别提了。他对生活的乐趣,享受得要比我们多得多。
多和自己作心灵对话,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成功是一种平衡状态,一个不会休息的人、一个和家人缺乏沟通交流的人、一个没有朋友的人……大概都不能算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成功者吧。
不盲目地试图减少睡眠时间,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合理的锻炼;尽量不减少与家人交流的时间,给他们高质量的陪伴;不放弃社交时间,适当的投入其中,并对工作和生活有更合理预期与规划……这些健康的生活方式会给我们带来积极的情绪投入和满满的信心。
困了就睡,醒了就笑,试着通过阅读、旅游、交友,去体验世界的广阔;用情感、爱好、探究,去品味精神的丰盈。当你见识了更多的可能,你的内心就会更加富足,也更有勇气打开内心,去接受更多的“不可能”,让每一天都活得丰盈温暖。
本文正在参与从心,遇见幸福 | 心理专题有奖征文,你也来吧!
更多往期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