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首发 文责自负
家中收藏有2014年元月购买的《经济人生》,著者樊纲。十一年来,虽然翻了无数遍,但这个周末还是第一次用心品读该书。
樊纲,出生于1953年,在当代经济学家中,他的人生经历颇富传奇色彩。1968年,随着“文革”的开始,樊纲在席卷全国的上山下乡运动中来到了北大荒,后转到河北围场县插队。恢复高考后,先考入河北大学经济系,再入社会科学院、师从经济学家朱绍文,攻读硕博。上世纪八十年中期,赴美国做访问学者。
在此书中,作者用经济学的一般原理来分析我们的百味人生与万千世界;用经济学的逻辑体系,将我们人生中所面对的问题进行一些系统的梳理和分析。樊纲先生现身说法,对自己报考大学选经济系还是中文系?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时纠结“是否回国”?进入职场后,又面临着“下海经商”的诱惑?所有这些,他都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内心追求,做岀了理性的无怨无悔选择!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就年龄而言,樊纲先生比我大了差不多二十岁,比我儿子大了近五十岁。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每一代人遇到的“人生”问题自然不同,但他的《经济人生》却充满着借鉴意义。
这个周末,我用心品读着此书,发现当下人们所纠结着的各种问题,本质上与几十年前樊纲先生那一代人没有什么两样,在这本书中都涉及了。无论处在哪个时代,我们都在努力地追求自己一生幸福的最大化或痛苦的最小化;我们都在问“什么是幸福?”“你幸福吗?”或者“为什么我不幸福?”。经济学的基础性分析,变量其实不是金钱、不是收益与成本,而是“幸福”与“痛苦”。同时,我们每天都在做着两难的选择(“经济学就是关于选择的科学”),只不过几十年前由于时代的局限,我们的选择范围小一点而已。
“五一”假期,我与儿子到珠三角广州、深圳、东莞、中山等地转了一圈,在旅行中带着升学择校的考量。
四月,儿子放弃了调剂读研选择来年申请留学。这个选择,既是儿子的重大人生决定,也是我们小家庭的一个“大事件”。老实说,在是否支持儿子的决定时,我纠结了很久,因为生活实在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有时复杂得令人困惑!
在深圳罗湖的某家旅馆里,儿子对他的选择跟我做了详细的说明和分析;同时我也向亲朋好友多方了解,换一个角度进行了思考。特别是这个周末用心品读了《经济人生》,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经济学承认人的“幸福观”、“价值取向”或“偏好体系”是各不相同、因人而异的。也就是说,就经济学而言“各种活法对个人而言都可以是好的活法”。同理,国内读研和留学没有谁对谁错?谁优谁劣?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而是否带来“幸福”的体验是选择最大的理由。只要儿子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又充满幸福感,都是可以支持的!
有人说,读文科类书全在一个“悟”字。这也许是樊纲先生《经济人生》带给我与我们价值观、视野和格局变化的妙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