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想说爱你难开口。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共同发展,实施有效教学,是集体备课的经验与初衷。集体备课,一旦流于形式,其价值大打折扣。比如凑在一起(固定时空),各自奋笔疾书教案(甚至抄袭教案),间或提个数学知识疑难问题,七嘴八舌议论一番,基本上越辩越明,也就解决了问题,还不耽误“备课“,这只是经验层面备课,面向的是知识性,科学性问题。这样不断重复做作的结果,比较肤浅,显得支离破碎,都感到集体备课价值不大,也难以成为应试高手。这实际上是应付性质的,误解了集体备课的内涵,难以做到成人成己专业发展目的。
有价值的具有实质意义的集体备课,是有目的有意义的有效度的有专题的,不仅在于统一进度,疏通结点,而是就对教材加工思考再认识,设计再创造。将“冰冷的美丽”转化为“火热的思考”,引导学生加入思考知识生成过程中。达此目标,就要人人开动脑筋,挖掘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难点,深刻了解学情,联系实际创设实验与教学情境,密切观察,精心实施,即时反馈等环节上做文章,激趣启思,明理悟理。然后其他老师补充交流,酝酿探究,主备人综合完善,互相启迪,效用好多了。为什么做不到科学备课要求呢?一是认识问题。集体备课作为集体研究活动,是有主题有目的各抒己见研修行为,助推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需要积极准备,下番功夫,随随便便讲不出真知灼见,而这是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
可能又说了,我们讲不出来,考试也不考教育理论,空洞理论说教没啥意思,我们实际教的也不错。这是认识误区。实际课堂教学故事很多很多,讨论时各人给出教育案例(每个人都经历的教学故事,有说头,有条理表达即是做教研),就自己的做法与想法谈一谈,说一说,畅所欲言,听者及时整理提炼,应用教育眼光挖掘闪光点,会发现蛮有意思。积少成多,成为经验的积淀。然后不断深思提炼,会发现读书交流很有必要,继续尝试探究,再总结,循环往复,教学即研究,研究促教学的良性循环机制形成了。个体专业成长就发展起来了,成人成己的事就顺理成章。
集体备课最重要的是备学情,备学情,再备学情。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学习态度、学习基础、学习方式、学习能力,找准知识生成点与学习心理规律的切合点,生长点,组织好教学任务实施方案,这里做好个案研究非常有价值,利于整理成为个体教育理论。一个学生一个特点,即个性特征,又有相同的共性。学生是家庭、社会作用影响化个体教育生成的产物,纯粹知识灌输,应试训练,各自种好各自的责任田的想法,难以落实到位。而多观察,多访谈,多交流,形成共识,把握学情,才能因材施教,自主发展。
即便进行集体备课了,也要二次备课,适应各班学情,教情,一刀切,拿来就用,难以取得良好效果。
一旦备课形式化,在一个平衡度上开展活动,生长得孱弱,那么她的命运归宿只能是丢弃!
再好再科学经验常规,只有认识重要的你,以及重要的学情,落实到位,办法也有了,教学才美丽。集体备课,进入有声有色、有思想有意义的集体活动,互相汲取智慧力量,那么集体备课才能进入自觉自愿的状态,教学即教研的氛围土壤上,解出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