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一天,魏公去儿子们的书房查看,见一个儿子的枕头边放有一把剑。便问道:这是做什么用的?一个儿子回答说:夜里为防盗贼入室,遇到危急时用的。
魏公笑道:如果你能用剑将贼杀死,然后,怎么办呢?而万一这剑被贼夺走,你不也没命了吗?立即命他们将剑收藏起来。
另一个儿子说:俗话讲,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魏公说:害人之心是不可有;但是,动用心计,处处防人,自己活得必然很累,很紧张。
依我看:这种防人之心,也不可有。事事处处,都以诚心善念,去待人为好。
(02)
中国民间有句古话:“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表面看非常对,也很适合当下社会,但仔细思考后,发现这句话害人不浅啊。
“害人之心”当然不可有,前半句说的是正确的废话,而“防人之心”,也不应该被提倡,一个处处设防的人,不仅会失去与他人良好的关系,也会让自己活的特别累。
试想,你和他人交往,双方都有着“防人之心”,你们的关系会是什么程度的关系呢?
(03)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防人之心”比“害人之心”更糟糕。
“害人之心”也仅仅是在特定时间特定范围内发生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也是正常的,小偷偷了东西属于“害人之心”,但在商场里也一样是购买东西结账付款。
而“防人之心”不同,“防人之心”是在所有时间所有范围,防范所有人。这不仅是对别人信任的伤害,更是对自己身心健康的伤害。
如果一个人老是用防范的眼光、猜疑的眼光去和别人打交道,不仅会让人反感、失去朋友;
更重要的是,这一辈子都生活在紧张的氛围里,失去了良好的心境和身心健康,生怕一不小心,就变成了别人砧板上的肉,汤锅里的鱼了。
(04)
有人可能会说,我可以分别对待啊,对亲密的朋友就不会有“防人之心”。
然而,真相却往往事与愿违,“防人之心”是会在你的大脑里形成模式的,只要形成了这种模式,不管面对的是谁,你的大脑都会不自觉的调用这种模式,而你往往却并不知情。
身心健康的人是信任别人的,是坦诚的。
有人担心对别人的信任和坦诚会让自己上当受骗,如果极端一点:人这一生,被骗几次又能怎样呢?
一生都可以坦坦荡荡,一生都不去猜疑别人,至少大多数时候是快乐的啊,偶然被骗几次又能怎样呢?
身体健康的人不会天天想着出门戴个口罩。为了有可能发生的一两次感冒,天天戴着口罩,划得来吗?
同理,为了可能有的一两次受骗,我们一辈子畏畏缩缩,一辈子小心翼翼,划得来吗?
被骗几次,会有损失,但不一定很大;人生最大的损失,恰恰是为了防止可能的被骗,终身做了套中人。
(05)
古之圣贤,孔子、王阳明、佛陀都对“防人之心”有过阐述。
(06)
《论语·宪问》
【原文】
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译文】
孔子说:“不预先怀疑别人欺诈,也不猜测别人不诚实,然而能事先觉察别人的欺诈和不诚实,这就是贤人啊。”
贤人从来不把时间和精力花在怀疑和猜测上。怀疑和猜测只会让自己变的更加的焦虑。
(07)
《传习录》中篇,王阳明回答欧阳崇一
【原文】
来书又有云:“人情机诈百出,御之以不疑,往往为所欺,觉则自入于逆、亿。夫逆诈,即诈也;亿不信,即非信也;为人欺,又非觉也。
不逆不亿而常先觉,其惟良知莹彻乎?然而出入毫忽之间,背觉合诈者多矣。”
【译文】
欧阳崇一来信又写道:“人情诡诈多变,如果不加疑问的对待,往往会被欺骗。若想发现别人的诡诈,自己便会先怀疑别人、猜测别人。逆诈就是欺诈,猜测就是不诚信,被人欺骗又是不觉悟。
不怀疑、不猜测却又能事先察觉,只有良知晶莹透彻的人才能做到吗?然而欺诈与诚实的差别实在是太过细微,因此不能觉悟和欺诈不实的人都很多。”
(08)
王阳明的回答值得认真思考,王阳明答:
不怀疑、不猜测而能够事先觉察,这是孔子针对当时许多人欺诈别人、待人不诚信、深陷欺诈和不诚信的泥沼而说的;
有些人不欺诈、不随意猜测别人,但他们并不知道致良知的功夫,常常被人欺骗,所以才这么说。
孔子的话并不是教人存心去事先察觉他人的欺诈与不诚信。存心要事先觉察,便是后世猜测、阴险、狡诈、刻薄之人做的事。只要存在这个念头,就已然远离了尧、舜的圣人之道。
不欺诈、不猜测而被别人欺骗,还算没有丧失善良的本心,只是不如能够致良知、能够自然事先觉察的人更为贤明。
(09)
佛经里,“万法皆空”、“无分别心”、“一切法不可得”。
你起心动念防一个人,就是有了分别心,你看你多不自在,心多不清净。
你有防人的心,说明你没放下,你还有要防的。
人生最高的享受是心安,防人让你心不安啊。
(10)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出自洪应明的《菜根潭》,
但洪应明的原意却并不是现在所理解的这样。
【原文】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化戒疏于虑者;
宁受人之欺,毋逆人之诈,此警伤于察者;二语并存精明而浑厚矣。
【译文】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是用来告诫缺乏思虑的人;
宁可被他人的欺骗,也不预先怀疑别人欺诈,这是用来告诫存心去事先察觉他人的欺诈与不诚信而伤害自己的人。能够做到这两点,就能既精细明察,又淳朴敦厚了。
(11)
这两句话其实是作者针对不同的人给的不同的建议,却并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这样。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是《菜根谭》中流传最广的一句话。
当然,人们品味此语,却很少知其出处,更很少知道作者此语并不是送给所有人的忠告,而是专门开给“疏于虑者”的药方。
至于那些过分精明、“伤于察者”,则另有一副“宁受人之欺,毋逆人之诈”的对症之方。
这个世界既不太好,却也并不太坏。
有的人毫无心机,天真过头儿,就有可能掉进陷阱,被人卖了还在帮人数钱。
可是如果防范过度,人与人之间就会失去最基本的信任,整个社会不仅会变得没有效率,而且会失去正义。
失去信任的世界,真的是我们愿意生存的世界吗?
(12)
一个人,
做到“防人之心不可无”,会很累,会失去良好的关系和身心健康;
做到“宁受人之欺,毋逆人之诈”,不预先怀疑别人欺诈,可能会被欺骗,但不会失去良好的心境和身心健康;
只有做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不预先怀疑别人欺诈,也不猜测别人不诚实,然而能够通过致良知而非常自然的事先觉察别人的欺诈和不诚实,方才是贤人啊。
当然,这很难,但是,难,才有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