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读后感写起来有些吃力,全文共170多万字,是截至目前我所读过的篇幅最长的书。同样都是上中下三部曲,我在读《二号首长》的时候,感觉很快就读完了进度条的一半,但这本书我实实在在地读了好久。印象中大学里三四年级的时候开始读的,因为中间换过一次kindle,加上毕业、备考、实习等等,到昨天才把全书读完。读后感写起来吃力的原因有二:一是这本书读地断断续续,脑中记忆的情节已经很浅淡了;二是,这本书篇幅太长,我很难用短短的几千字的文章梳理清楚。加上可支配的时间有限,我可能就把自己能记住的情节和感受略写一写,可能后面有感的时候会做些补充。我写作的目的本就是放松和愉悦身心,不想把这件事当成自己的心理负担,所以,我没有在这件事上追求完美,而更多的是追求一种情感情绪和思想的自然宣泄。生活已实属不易,不要时时处处都跟自己较真。至于写作,我没有把它她当成一种负担,是真的很想坚持写下去,或许产量不高,或许写的内容不好,甚至读者寥寥,但我只是单纯地想做下去。其实我觉得挺美好的,我没有赋予她意义,但她却在我的坚持中切切实实地有了意义。
这是一本很政治正确的书,作者的立场非常鲜明,用很细腻的情节描述来表现国民党的腐败,站在一个不被重用的国民党的法律领域的一个官员的角度上,通过这个人在八年抗战转入内战的这段时间内内心对于国民党方面观念的变化,或许作者想以此来使得文章的观点和立场更加客观吧。作者没有直接从共产党的角度直接歌颂共产主义的优越性,而是塑造了几个出场次数不多,但对其性格渲染很高调明显的人物,比如一直以被追思的方式存在的家霆的母亲柳苇,家霆的舅舅中共地下党柳忠华,家霆父亲信任的贴身秘书冯村,还有一直隐藏观点保持中立活跃于新闻界的燕姗姗。相比于对国民党官员和对家霆及其他的父亲的细致刻画,作者对这些政治正确的人物并没有过多的正面描写,更多的是通过家霆对他们的崇敬来表现。家霆从一个在南京潇湘路屋顶上玩鸽子的无知少年,成长为有自己政治立场的志向少年,这些潜藏在自己身边的人慢慢影响着他的思维,仿佛有一股潜藏的力量在引导他走向与他们相同的方向,这股力量没有强制强迫,而是一种信任了就能让人民脱离战乱的正确。
家霆的父亲童霜威是一个国民党的官员,他内心并不赞同国民党那一套,但又有一份怯懦,以及属于知识分子的虚伪,违心地与国民党的官员打着交道,为了维持体面的生活,混迹于官场,但又有知识分子的清高,不愿与之为伍。其实细想起来,从现实出发,一个人要顶起一个家,维持生活,总要想办法,就好像在体制内一段时间后,想要完全跳出限制是需要时间的,而这段时间就是童霜威从南京挣脱囚禁,一路逃亡到重庆的心路历程变化的时间,是家霆从无知少年成长为政治立场明确的青年人的时间。
这本书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家霆和欧阳素心之间的感情,以及面对现实,家霆出于对现实的考虑而为自己的人生选择了深爱着他且近乎完美的燕寅儿。南京的潇湘路上,家霆和欧阳素心互相倾慕,没有轰轰烈烈,却因为灵魂的共鸣而产生了坚强无比的爱情。因为战火不得已分开,又在纷飞的战火里拼命寻找。是一份对承诺的责任,是一份对于灵魂共鸣的珍惜,是战争年代里对生命的怜惜!欧阳素心有一半日本人的血统,后来无奈卷入了政治,乱为了国民党讨好日本人的傀儡和工具,欧阳为了不拖累家霆,强忍着内心强烈的爱选择了离开,只为了保护家霆的政治安全。当一个人失去了在这个世界上的全部希望和爱的时候就是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我只剩满心的惋惜,还有对这份坚贞爱情的崇敬!
家霆和父亲逃亡到重庆后,认识了燕姗姗和燕寅儿,姗姗大姐成了家霆政治路上的领路人,而一路陪伴家霆创办报刊的寅儿那么完美,最后与家霆走在一起应该会是一个完美的结局。虽感叹家霆与欧阳的坚贞情感,但寅儿对家霆日后的政治道路无疑是更有帮助的。
无论和平还是战乱,温暖最见于人心,黑暗亦现于人心!如果若干年后我换了个城市生活,于某一日偶遇一位贫困的旧友,我一定为其凑足盘缠,体面归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