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学校刚分配了清洁区,我们班负责的区域特别大,包括了四分之一的足球场、跑道、而且地上的落叶特别多,因此我提前一天提醒明天值日的孩子早上7:20要到清洁区域大扫除。为了能按时扫完,我今天早上也跟孩子们一样到清洁区域跟他们一起扫。
到了清洁区,此时已经是7:30了,组长跟我汇报说娜娜还没有来。大概过了15分钟,她终于来了,由于时间关系,怕孩子们在8:00之前没有扫完,所以我并没有直接找她来谈话,而是让她投身心认真去扫。大家都在奋力扫着,此时发现做操的歌曲准备响了,我抬头一望,发现还有很多没有扫,我内心暗想:“今早如果娜娜能按时来扫,也许已经扫完了。”想归想,我现在不能直接批评她,这样既让她难受,又浪费了扫地的时间,多不合算呀,不过这件事肯定是要解决,我把这件事往后拖了一下。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在8:20把清洁区都扫完了,孩子们都叹了一口气释怀了。我给他们打气说:“你看,在你们的团结协作下,你们把清洁区域扫的多干净呀,别人跑过这里一定觉得舒畅极了。”我的话音刚落,孩子们调侃我说:“老师,我们走了,你留在这里舒畅吧。”他们笑着边说边跑了,在最后的我也会心一笑,这大概就是师生关系的最好境界吧。
扫完清洁区回到办公室,我叫娜娜过来,问了她迟到的原因,她眼睛圆鼓鼓的盯着我说:“老师,我妈妈送我来的,我妈妈说7:00就送我过来了。”她的回答让我很吃惊,从她的话语中说明她自己一点时间概念都没有,也没有扫地的责任心,缺乏班级荣誉感,而是以妈妈以为的方式去做。我又问:“你既然7:00已经出门了,开电动车最多6分钟这样就应该到学校了呀?”娜娜一脸疑惑地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迟到?”可想而知,她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孩。跟她聊天都是迷迷糊糊,我干脆停止了我们之间的交流,我说了一句:“不守时这件事情你打算怎么解决?”她低下头不语,我说,那这样吧,按照班规,你明天早上跟下一组的学生继续扫,你接受吗?她点了点头。这件事情算暂时解决了。但是我在想着,今天迟到这件事,反应了班级目前的一个消极状况,如果我不及时止损,就会有越来越多个“娜娜”。
为了真正的达到教育的目的,下午第二节课是我的课,我一进教室并没有直接讲课,而是花了5分钟给他们讲了一个关于“守时”的故事。
1799年,德国哲学家康德计划到一个名叫珀分的小镇,去拜访老明友彼特斯。康德动身前曾写信给彼特斯,说自己将于3月2日上午11点钟之前到达。康德3月1日就赶到了珀芬小镇,第二天早上租了一辆马车前往彼特斯的家。老朋友的家住在离小镇12英里远的一个农场里,小镇和农场中间隔了一条河。当马车来到河边时,细心的车夫说:“先生,实在对不起,不能再往前走了,因为桥坏了,很危险。’’康德下了马车,看了看桥,中间的确已经断裂了。那条河虽然不宽,但水很深,而且结了冰。“附近还有别的桥吗?”康德焦急地问。车夫回答说:“有,先生。在上游10英里远的地方还有一座桥。"康德看了一眼怀表,已经10点钟了。“如果赶往那座桥,我们以平常速度什么时候可以到达农场?”“我想大概得2点半。"康德又问:“如果我们经过前面那座桥,以最快的速度什么时间能到达?”车夫回答说:“最快也得用40分钟。"康德跑到河边的一座很破旧的农舍里,客气地向主人打听道:“请问你的这间房子要多少钱才肯出售?” 农妇大吃一惊:“您想买如此简陋的破房子,这究竟是为什么?”“不要问为什么,您愿意还是不愿意?”“那就给200法郎吧!”康德付了钱,说:“如果您能马上从破房上拆下几根长木头,20分钟内把桥修好,我将把房子还给您。”农妇把两个儿子叫来,让他们按时修好了桥。马车平安地过了桥,飞奔在乡间的小路上,一点50分康德赶到了老朋友的家。在门口迎候的彼特斯高兴地说:“亲爱的朋友,您可真守时啊!” 康德在与老朋友相会的日子里,根本没有对其提起为了守时而买房子拆木头过河的经过。后来,彼特斯在无意间听到这个故事,便很有感慨地给康德写了一封信。信中说道:"您太客气了,还是一如既往地守时。其实,老朋友之间的约会,晚一些时间是可以原谅的,何况你还遇到了意外。”守时是对自己的约束,也是对自己和他人负责。做一个守时的人,一个一丝不苟的人。
在讲这个故事的过程中,孩子们都静静地听,我还特意瞟了一眼娜娜,她的头是往下低的,我想她一定能从这个故事深受启发,我相信班上的其他孩子也一样深有感触,也更相信他们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定会做一个守时的孩子。我们说教育的目的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要求的人的总要求,而守时只不过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培养的其中一个品质。今天的的教育目的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