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蜜这两天特别郁闷!据她说,堵的是心肝脾肺肾哪哪都疼!
闺蜜的孩子上一年级。班主任为了方便发作业,建了一个qq群。建立之初就说明,此群仅为发作业和老师通知事情!如果个别家长要交流可以私聊或打电话。为此还都更改了群内昵称,均为孩子姓名加家长电话!
事情缘于中午,一个家长在qq群里发了张自家孩子脸被挖烂的照片。说夏~~的家长和马~~的家长在吗?
老师说私聊。并且又强调了一遍私聊。
闺蜜也赶紧行动了,给婆婆打电话问孩子是怎么回事?孩子说被别人挖了,脸烂了,问,你挖金~~了没?孩子说没有,是夏~~挖了他们两人。这边,闺蜜还在了解事情呢,那边人家长又在群里说话了!
闺蜜赶紧给那位家长打电话,说:‘’你问清楚了吗?你家孩子谁挖的?‘’
那家长说:“清楚了,跟你家马~~没关系,就是听人都说马~~在班里最调皮,我就以为是他。”
闺蜜说:“那你在群里公开那样说,其他家长会怎么想?这该怎么办?”
那位家长说:“虽然他今天没挖我们,但是前天他踢了我家孩子……”
明显不想为群里不负责任的言语有任何解释了!闺蜜气的挂掉电话,跟她老公抱怨。
老公建议:既然老师不让在群里聊就别说了,等老师处理吧!或者挖了人的家长会出来道歉的。
这时,婆婆也传来了自家孩子被挖的照片。闺蜜看着照片,自己的孩子被挖了,还在公开的班级群里那样被人冤枉了!老师还得让私聊!
闺蜜流着泪忍着没在群里发出孩子的照片,没说任何话。
结果,下午老师出去培训了,一下午也没等到老师的解决,更没等到挖人孩子家长的只言片语,却等来了另一个家长又在群里的声讨!
闺蜜看见这些话时,第一个反应是赶紧问孩子,到底怎么回事?
孩子说:是前一天,坐在他后面的这个孩子总踢他凳子,总在后面拍他,还把他笔袋扔了,他才挖的,才抢他铅笔的。
问之前有欺负过小朋友吗?他回答,我和他是好朋友,没欺负他呀!
闺蜜属于通情达理的,一直秉持自家孩子吃点亏都没啥大不了,但是绝对禁止自家孩子伤害别人的原则来教育孩子。
有一次几个小朋友一起玩,一个小朋友甩健身器打到了他孩子的嘴,嘴都烂的翻起来了,满嘴的血,她也没给对方小孩说一句重话。但是,要是他与其他小朋友起了争执,通常她都会先找自家孩子的原因。
所以,不管孩子发生了什么情况,相信只要第一时间与她沟通,她一定会及时解决!但是那两位家长在群里那样说,让她感到很愤怒,于是,她能想到的就是和那两个家长去理论!
在我看来,第一位家长的做法实在欠妥。事情都没有弄清楚,就在公开的平台上讨说法,不知有没有儿童名誉权。如果有,这样算是诬陷。是一种侵犯的行为!
那么,如果事实确凿,就可以像第二位家长那样在公众平台上让别人家长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吗?
不知道这位家长是要解决孩子被欺负的问题还是只是想发泄一下怒火。
如果是解决问题,最好的方法是找老师了解情况,最快的办法是和对方家长沟通。
如果只是发泄怒火,没去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孩子有没可能以后还会被欺负?
弟子规中说: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
称赞别人的善行,本身就是行善;别人知道后,会更加勉励自己行善。宣扬别人的恶行,本身就是作恶。原本是轻微的矛盾,可能会变成故意的伤害。
那么是不是孩子在学校受了欺负,就只能忍气吞声?当然不是。
首先,应该教会孩子自我保护和不伤害他人身体!当孩子有了这些认知后,再和小朋友发生矛盾,建议家长尽量不介入,让孩子们自己去解决,这一点,对于所有的家长来说,似乎都很难做到。那么,介入就需要遵循几点选择:
一、不做完全自责型家长。
有些家长,一旦自己的孩子与小朋友有矛盾或者接到老师或对方家长的投诉,不分青红皂白的把所有过错归到自己的孩子身上,:“人家为什么不说别人?肯定是你的问题”,“不要找借口,人家都找到我这了,一定是你的错,好好反省,不许狡辩”……非打即骂,这样养出的孩子会对家长失去信任感,容易逆反,偏执,极端。
二、不做护犊子型家长
现在各家大多还都是一个孩子,爷爷疼,奶奶爱,爸爸妈妈宠,一旦发现在自家孩子与人争执或者出现矛盾或者孩子回来告状了!家长立刻开启被迫害妄想的模式,觉得自家孩子就是哪哪都好,一定是被人欺负了!恨不得立刻冲到对方身边,好好替孩子出口气!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往往不辨是非,霸道任性。
三、不做蛮横型家长
常常听家长们说起,自己的孩子从小不善与人争执,总是被欺负,气的家长频频在孩子给自己告状或者诉说痛苦流泪哭泣时!大骂其不争气,活该,“教过你多少遍,别人敢动你,你就还手,有责任爸妈承担,教都教不会,活该你被打。”“你是不是傻,为什么人家骂你,你不还嘴?人家打你,怎么不还手?”“就知道哭,再哭我也揍你”当孩子向你求助时!接收到的是更多的愤怒和埋怨时,慢慢的他就不说了,要么如你所愿,忍到不能忍时,极端反抗,要么逆来顺受,隐藏自己的伤口。而这两种结果都是很可怕的!
四、不做敌对型父母
家长面对孩子的问题时,一定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如果家长在孩子产生冲突时,对对方产生愤怒和敌对的心理,这种心理会传达给孩子,孩子会想当然的觉得自己就是对的,对方是错的,我应该对他的生气,应该谴责他,应该不原谅他。时间长了,孩子会变得狭隘,自私,盲目自大。
五、一定要做平和、理智型的家长
小孩子们在一起玩,出现矛盾是难免的,家长一定不能强加干涉,孩子的世界是简单的,也许前一秒他们还在争吵打闹,一转身又成了好朋友,孩子的心底也是善良的,他们不会故意的伤害别人!不要把成人的恶意加诸在孩子身上。
家长可以引导孩子用理解,宽容,坦然的态度去面对矛盾。这是孩子认识自我,相互了解的一个过程,相信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吧!
但是,当孩子出现和被出现人身伤害时,家长一定要第一时间介入,先安抚孩子情绪,尽力理解孩子的感受。了解事情真相。征求孩子意见,是否需要自己的帮助?需要怎样的帮助?积极提供解决方案:比如,是否需要找老师帮助?能否协商握手言和?是否需要爸爸妈妈去沟通?共同找出妥善解决的方法。总之,千万不可鼓励打击报复!对孩子将来的发展百害无一利。
如果是和同一人多次重复的发生矛盾,家长就一定要重视,最好的方法是聆听孩子的心声,和对方家长共同协商,诚恳交流。找到矛盾的根源,一起心平气和的想办法解决!切不可相互指责,彼此谩骂,要知道,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孩子,并且他们会有样学样!
总之,彼此相处时请记住一个信条:各相责天翻地覆,各自责天清地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