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一种情况,你平时阅读或者学习的时候,看到什么都感觉是重点,什么都不肯放过,把书上的原话全部照搬到笔记本上,每个要点全部罗列出来,这种方法看似认真,但是容易让我们陷入细节里,而忽略文章书本的整体架构和逻辑主旨,事后也不方便回忆。
那么如何学出学出效率呢:
(1)要给自己设定更高的目标。
(2)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
(3)根据每日完成的情况做好记录与反馈
12 个赛博学习问题:
问题一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先要明确一个目的。你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问题二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需要留意的内容:
1、主要观点及主题(一般为六个左右)
2、重要术语及概念(先略微熟悉一下)
3、总体结构(留心主要观点和重要概念出现的顺序)
一本书大致的阅读顺序:
1、序言及内容简介(要好好阅读)
2、作者生平(快速通读)
3、目录(阅读每一章的标题)
4、各章总结(总结过长的话就看第一段和最后几段)
一个章节的大致阅读顺序:
1、章节标题(好标题可以概括整章内容,花一分钟思考一下)
2、该章节的第一段及最后几段内容(完整阅读这些段落)
3、小标题(扫一眼每一个小标题)
4、表格、图表、图片及示意图(花一些时间,好好解读这些图表)
5、章节里每一段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话(篇幅过长的章节,读每一节首尾几句话)
6、章节总结(阅读前,自己先尝试总结一下)
7、章节结尾处的问题(阅读前,试着给自己提几个问题)
把这些都写下来。
不要迷失在细节中,将主要内容记在脑子里,随时准备把自己从细节中拉出来。
尝试用几句话总结整个章节的内容。
尝试大致简略地回答章节后面的问题。
尝试寻找其它补充信息来源。
问题三 .关于这个话题,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阅读前写下已知的相关知识)
1.关于这个话题,你知道些什么?
2. 这个话题让你想到些什么?
3.你想要知道些什么或者你希望学到些什么?
4. 在草稿纸上把这些问题的答案写出来。
问题四 .预测一下,作者接下来要讲些什么内容?(边阅读一边猜作者接下来会写些什么)
1.主动阅读,与作者对话。
2. 预测过程的两个主要线索:组织架构上的线索和语法上的线索。
3.不是特别重要的问题,不需要写下任何内容。
4. 意义不再正确预测,而是保持与材料的互动。
问题五 .这本书所涉及的专业问题是什么?
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一套独特的问题,称为专业问题。
反复出现的问题类型,很可能就是一个专业问题。
五个导读问题:
1、它的定义是什么?
2、可以举一个关于它的例子吗?
3、它有哪些不同类型?
4、它跟什么有联系?
5、可以拿它与什么相比较?
用所学内容替换“它”即可。
不管什么学科,导读问题都是一样的,它们可以引导你接触一个新的主题。
问题六 .根据阅读到的材料,想想自己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一个好的问题通常会有不止一个答案。
四个实用问题:
1、又如何?——为什么这件事很重要?这件事还告诉了我们其他什么事情?
2、谁说的?——这是一个事实,还是某个人的观点?如何才能够证实这一点?这个观点是否依赖于某一个特定的观点?
3、假如……?假如……的话,会发生什么?假如我……?
4、这让我想起什么?——之前我在哪里读到过类似的内容?那些内容对于这次的阅读有没有什么启示?
不停尝试回答问题,会让我们与阅读材料保持互动状态。
我们所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是一个困难,等着我们去一个个解决。
按重要性顺序来思考问题。优先级高的问题必须马上回答,优先级低的问题可以稍加思考便跳过。
问题七 .是要区分哪些是重要信息,还有哪些是可以忽略的信息?(根据阅读目的判断信息重要性来写笔记)
你要懂得区分:
1、你应当关注的信息。
2、你应当略读的信息。
3、你应当完全忽略的信息。
问题八 .针对你了解到的信息,我要如何进行改述和总结,以便于理解和记忆呢?(重要信息用自己的话简短表述出来)
在你阅读的过程中,能够调动的感官越多,大脑的参与度就越高,你能够理解并记忆的内容也就越多。
规则一:用自己的话记笔记(不能改变作者原观点,再三使用的术语或短语需要保留)
规则二:用尽可能少的字(思考越多,理解和记忆的内容就越多)
尽可能用改述、总结及缩略等方法记笔记。
笔记基本要点:
1、不要一句句第阅读并记笔记。
2、不要看教科书,凭你的记忆来记笔记。
3、组织你的笔记,要形成明晰的结构,而不是简单的列举。
4、将表格、图表、图片及示意图转换长文字。
5、手写体不如印刷体。
6、使用活页纸。
7、每张纸只写一面。
8、不要重新抄写笔记。
9、不要再电脑上录入你的笔记。
问题九 .抛开书本,重新组织这些信息。(完成笔记后,看看能否通过重组信息进行新的表述)
不断打乱信息,并对信息进行重新分组。
组织信息没有绝对的正确方式,关键在于试验,要尽可能的去尝试。
问题十 .我是否可以通过画图表的方式来厘清信息之间的关系呢?
内容图片化。
这一步要如何进行,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方式。
问题十一 .如何记住这些信息。
记忆的十个关键点:
1、首先要尝试去理解。
2、发掘记忆点——一张图片、一种模式、一种节奏、一个故事。
3、建立联系。(任何联系都是有益的)
4、贪多嚼不烂,把嘴里的嚼烂了再去吃碗里的。(短期记忆转成长期记忆之前,要保证短期记忆的容量在可应付范围内)
5、充分调动情绪。(将信息个人化)
6、尽可能多地调动你的各个感官。(视觉、听觉、肌肉运动知觉三者一起应用效果更佳)
7、借助周边环境。
8、边睡边记。(睡前复习)
9、不用则忘。
10、定期测试自己。(利用零碎时间测试自己效果更好,可以试着养成这个习惯)
问题十二 .这些信息如何才能与我已知的知识结合起来?(尝试将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并应用到其它方面)
不断删减浓缩,直到把所有内容都压缩到一页纸里。
定期更新笔记,有增有删。
学习之后,还要定期进行复习,研究表明最好的学习方式是不要一直对一份资料进行重复学习,而是要隔段时间进行复习,有效的提取信息,可以根据艾宾浩斯记忆曲线进行学习,为了更好的记忆,也可以采用图像记忆和口诀记忆法。学习的时候采用专注模式与发散模式切换的方法,更有助学习效果的提升。
学习过程还有一个障碍,那就是拖延症,避免拖延症的方法就是番茄工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