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去元知万事空”。死亡,从来都是一条路径,甚至于捷径,逃离生前的一切。正面如荣誉、威风、豪富,反面如债务、困境、病痛,中性如责任、义务,都可因肉身的死亡而成灭成空。因此,从古至今,自杀都是一种独特的诱惑。曲高和寡、独孤求败的人可能自杀,不堪承担生活之重、不能忍受人生之苦的人也可能自杀。有人说:自杀者都是懦弱的、愚蠢的、无力的、失败的。这恐怕有失公允,譬如司马迁,无论其自杀或者不自杀,在当时的环境下,与他而言,都可以称得上勇敢。如司马公者不在少数。
然而,自杀的诱惑性却是毋庸置疑的。就凭它能摆脱一切这一属性,就值得无数人甘愿付出自己的生命。本文试图从《挪威的森林》出发,分析其中几位自杀人物的自杀轨迹,寻找这种诱惑如何引导人们走向死亡的漩涡。同时归纳出“三种自杀模型”,作为教育者,尤其是学校教育者的警示。
一、自杀案例及简析
木月自杀
木月,封闭空间。以塑料管封闭自身,窒息而死。从文章看,木月拥有比较好的交际能力,令生冷的场面活跃。但是,这种优点只在“我”,即渡边在的时候呈现。即使面对自己的青梅竹马直子,也无法发挥。在一次与渡边的台球友谊赛后选择自杀。
其自杀的缘由在何处?可以做一个推测:自身的优点无法在至亲之人面前展现,而展现的往往是弱点、劣势、性格缺陷。时间既久,无法控制,选择死亡。
直子姐姐自杀
直子姐姐,高材生、优等生。读书学习、各类活动都游刃有余。然而,常常莫名将自己封闭。数日之后,从封闭的房间走出,恢复日常。直到某次,依旧封闭,却再也没有出来。用绳带了结生命。独立自主的生活,智力充裕的大脑,自杀同样被选择。
其自杀缘由何处?从文章看,推测:根深蒂固的自闭症在大脑之中,但因为不显于外,且似乎能够自愈,没有得到有效治疗。最终,无法面对这个世界,也无法面对不能理解自己的世人,选择远离、选择逃避、选择死亡。
初美自杀
初美,作品中已说明其为纯真的象征。纯真干脆地爱着永泽,怨恨又无可奈何地爱着永泽。然而,永泽是纯粹的个人主义者。为了自我的全面发展,宁可抛弃掉自己都觉得很好的姑娘。在永泽离开自己前往德国后,选择等待;等待不得,选择结婚。结婚也许是一种尝试,尝试忘记、尝试重新开始。然后,正因为尝试,使得所有幻想幻灭——永泽永远“惠泽”初美。人生若只如初见,最初的美好,往往易碎。确认了永泽不再回来,也确认了了自己没有永泽就不再为初美。选择自杀。
其自杀缘由何处?推测:人生一步一步走向幻灭,理想一次一次被打碎。行尸走肉的状态被确认,没有目标、没有意义、没有自我,选择死亡。
直子自杀
直子,木月的女友,渡边的“女神”。时常说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表达想要表达的内容。最初以为只是拙于表达、苦于言辞,后来发现乃是由于精神问题,无法集中精神、被幻听幻觉干扰而无法措辞。情感脆弱,易于激动、易于陷入悲伤低落情绪中。有一定自闭倾向和躁郁症。“阿美寮”治疗后,有一定程度的好转。但同样在“阿美寮”,病情恶化。最终,在彼处终结自己的生命,无论玲子的关照,不管渡边的爱意。
其自杀缘由何处?推测:
第一,相比于木月无法在爱人直子前表达优点,其实直子同样无法在爱人面前彻底“展示”自己。原以为是自身问题,却发现能够在并不爱的“渡边”面前“展示”。幻灭感油然而生。
第二,深爱木月,木月已去;不爱渡边,无法拒绝渡边。爱与不爱的界限无法分清,人生的幻灭感再度加重。
第三,精神病再度恶化,原以为能够解脱重新再来的希望在重燃后,被打落尘埃。希望成绝望,幻灭感最终压垮自己。
选择死亡。
所谓自杀的诱惑,指的是通过自杀获取人生的某种解脱。
模型一号:木月之死和直子之死,源于自身的“责任”意识的沉重。对爱人的责任,自我感觉无法承担,选择死亡以为解脱。不能承认生活施加的重担,包括责任。
模型二号:木月姐姐之死,源于自身的不被理解。世人皆说我强,孰知女儿心弱。不敢不强,却不能再强。选择死亡以为解脱。不能获得理解,尤其是示弱的理解。
模型三号:初美之死,源于自我意识的幻灭。无法完成理想,无法实现目标。虽生犹死,行尸走肉。一旦确定,选择死亡以为解脱。梦想的破灭和三观的崩塌。
死去元知万事空,死去元知万事空。
二,死亡挣扎及留恋
然而,这些人在面对诱惑的时候没有挣扎吗?木月的挣扎在桌球之战,力图把每个球打好,最终也真的诡异地把难度最大的球打好。似乎天命该死,选择死亡;直子姐姐的挣扎在每次从小黑屋出来,以笑脸坦然示人。结果大家真的以为她欢快坦然。人事无所留恋,只有无穷要求,选择死亡。初美的挣扎在结婚,结婚重新开始。重新开始却终于确认,终于确认不可失去。为了不再失去,选择死亡。直子的挣扎在“阿美寮”的疗养,疗养心情也疗养自己的世界。可是难忘旧爱,难启新爱;可是旧伤未愈,新伤又来。无力承担,选择死亡。
死亡,是否对这个世界没有留恋?木月留恋渡边,因此才有桌球之赛。因为,在渡边面前才能展示自我。直子姐姐留恋直子,因此才会在无数次为直子停留、思考、伤怀。因为,直子虽然未必真的理解关心自己,但至少崇拜自己、能够从自己这里获得安全感与真实感。反证自己的存在的安全感和真实感。初美留恋永泽,因此才选择自杀。因为过分留恋却无法获得,那只能借用死亡来获得。过往的已经过去,此刻将定格。曾经的美好不会再消失,至少情况不会比此刻更糟。直子的留恋在玲子,因此她把衣服留给玲子。因为玲子不用让自己承担重任,而无论木月还是渡边,无论有意还是无意,都在下着杀手。
存在留恋,却无法因留恋而求生。因为,留恋之事留恋;对比于将自己吸入死亡的吸力,这股留恋形成的牵绊的拉力太过微小,甚至还在不经意间成为吸力的助力。
留恋,并不能成为求生的决定力量。求死,深思熟虑地求死,其力量是具有不可比拟的强度。当我们习惯说一句“死干嘛,活着多好”来批判求死者,岂知他们心里正好想着“活干嘛?死了多好”。这不是一句开解就能拉回,这不是两声加油就能救助,这不是三杯热水就能稳住,这不是四篇短文就能开悟。当《挪威的森林》中这四位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死亡,作为作者的村上春树都坦言不是他要他们死,而是他们自己要求去死。无人可救,无药可医。
大医治未病。当流露出自杀倾向时,自杀的念头已经在脑海中转动无数遍。唯有令其不产生自杀念头,方能真正解决自杀问题。
二,自杀救助及反思
三大宗教,都不提倡自杀。甚至反对自杀。以佛教为例:曰今生业未去,求死更增业。佛教谈轮回转世。笔者以为,且莫说真假,其积极意义是存在的。婆娑世界,本来有残缺。红尘万丈,毕竟有风云。自杀,万法皆空。倒是干净、彻底。此生事尽,今世成空,若无轮回,此种诱惑何其大?更深入之,若无轮回业力,今生何必行善积德,大可肆意妄为。纵然最终身死,到底逍遥快活。比如汉朝何进,今世恶霸。历朝历代,卖国贼层出不穷。国丧己亡的道理他岂不知,为何还如此潇洒?过把瘾就死,何足道哉?故当有大思想灌注之,至少影响之。尤其心性脆弱者。往往大家归哲学,哲学大家归神学。理固宜然。
于常人而言,已难有此轮回之念,且从小所学之唯物哲学亦不承认此说。则当有所敬畏、有所羁绊。所谓有所敬畏,崇敬高人、勇人、大人,历经磨难而不改英雄本色。所谓有所羁绊,留恋人世重,求死之念自然轻。此为日常之药剂,不为赫赫之名,却有堂堂之功。
敬畏羁绊为治未病,已然有病何以治?此为专业人士之力。躁郁症如何治疗?自闭症如何治疗?自哀自卑如何解决?心理负担太多如何解决?
《挪威的森林》的自杀是大背景下的人格低沉,时代影响下的无可奈何。四人的自杀似乎不可避免,却也在于环境和自我的不真实感。当代社会,同样面临这样的困境。自杀问题重新占领了时代的一角。不解决这一问题,就无法让时代继续稳定地前进。此言过大,落实于学校教育——如何解决学生的自杀倾向和救助学生的自杀行为。
专业人做专业事。落实心理教学课程、落实心理疏导政策、落实心理教师工作。以专业带非专业,以教师带学生,以校内带校外,以小处带大处,自杀救助获能落到实处。
四、结语
《挪威的森林》是一部不轻松的作品。尤其是接连不断的自杀,奋力争取后的结果还是死亡,令作品中充满了迷蒙的气息。尤其林少华先生的译本又偏软,更增添了其中的恍惚感。幸好,还有绿子这样敢爱敢恨的家伙,还有渡边这样迷迷瞪瞪但一旦明悟却坚定的家伙,还有永泽这样天资聪颖却毫不放松的家伙,还有敢死队这样固执却自知的家伙。绿子、渡边、永泽、敢死队这群人看着都觉得下一秒有可能自杀,但在自杀前肯定不会是那种平平淡淡,必要搅个天翻地覆不可。因此,他杀的可能性倒是大些,自杀反而不可能了。
敢死队给过渡边一只萤火虫,之后就消失了。萤火虫,也许就是芸芸众生。被命运抓住,弄得筋疲力尽甚至满身伤痕,进而变得犹疑、混沌、茫然、悲哀,但一旦时机到来,不管怎么样,还是要试着飞一飞的。“好死不如赖活着”太过简单,活着就好好活着、努力活着,死就死,也没啥赖活。活着,未必风云无限如永泽,何尝不能平凡如渡边。有时可笑如敢死队,有时霸气如绿子。未必不是好好活,因为已经努力活。
《挪威的森林》,关于自杀,作者村上春树无可奈何,读者我们自然更无可奈何。但在无可奈何之后,生活仍然要继续。毕竟那是村上春树的小说,不是你我的生活。
自杀的诱惑,永远都会是诱惑。有时或许被轮回之类思想束缚,有时或许被敬畏羁绊影响,但它永远藏在心底,准备现身。在现身之时,想想《挪威的森林》,想想这是诱惑——诱惑,诱惑,迷人的大歌。迷航的舟船,纷乱的颜色。而你我,选择它时,不妨先笑笑:呵呵。学生如此,教师如此。学校更应有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