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液化气罐里面装有的液化气属于易燃易爆液体,因此要保持低温。但其本身不产生热,其温度升高主要是因为吸收来自环境中通过热辐射传递的热量,涂成银白色这种浅色,其外表面反射热辐射的能力就强,可以减少从外界吸收的热辐射,从而保持罐体温度较低,保证安全性。
2、正常运行中的电力变压器,会有极少部分的电能转化为内能,导致其温度升高,当变压器的温度比环境温度高时,将其漆成颜色很深的灰黑色,有利于将热量通过热辐射的方式传递到环境中,从而避免自身温度升得过高。
3、花青素的颜色因酸碱度不同而异,在酸性条件下呈红色,在碱性条件下为蓝色。随着一天从早晨到晚上空气中二氧化硫含量的增加,矮牵牛对二氧化硫吸收量也逐渐加大,花中的酸性不断提高,从而造成花色由蓝变红。
4、树木向风面的芽体由于受风的袭击而损坏,因此向风面枝条稀疏;而背风面的芽体则因受风的影响较小而存活较多。树冠西边稀疏东边繁盛,说明风从西边吹来,即西风盛行。
5、胡杨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北各地,喜沙质土壤,常于沙漠地区水源附近形成绿洲,故胡杨的生长地土壤通常呈现黄色。
6、地衣的生长一般喜爱高湿度、低温度及低光照强度。这些因素中湿度是其生长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地衣大量生长反映空气湿度较高。
7、月球本身并不发光,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太阳光的结果。月球圆缺变化的各种形状,称为月相。可用口诀加强记忆: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意思是:上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上半月的上半夜,月面朝西,位于西半天空(凹的一面朝东);下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下半月的下半夜,月面朝东(凹的一面朝西),位于东半天空。
8、农历每月十八、十九,月面朝东。此时为黄昏后月出,正午前月落,大半晚可见。
9、农历每月初三,月球被太阳照亮的半个月面朝西,地球上可看到其中有一部分呈镰刀形,凸面对着西边的太阳,称为蛾眉月。蛾眉月,日出后月出,日落后月落,与太阳同在天空,在明亮的天空中,故看不到月相。只有当太阳落山后的一段时间才能在西方天空看到蛾眉月。所以上半夜可在西方天空看到月亮。
10、农历每月二十二、二十三,太阳、地球和月球之间的相对位置变成直角,月球在日地连线的西边90°。这时我们看到月球东半边亮呈半圆形,月面朝东,称为下弦月。
11、农历每月初七、初八,太阳、地球和月球之间的相对位置变成直角,即月地连线与日地连线成90°。地球上的观察者正好看到月球是西半边亮,亮面朝西,呈半圆形叫上弦月。上弦月约正午月出,午夜从西方落入地平线之下,上半晚可见。
12、“贤契”是对弟子或朋友子侄辈的敬称(多用于书面),“笑存”则是客套词或敬辞。因此,书法作品中出现“贤契笑存”,很可能是老师送给学生的。
13、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心,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叶落归根意思是树叶从树根发出,最终凋落后回到树根,是由于重力的作用。
14、“青出于蓝”中,青,即靛青;蓝,即蓼蓝之类可作染料的草。青是从蓝草里提炼出来的,但颜色比蓝更深。最初是比喻人通过学习可以提升自己,后多用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15、“囊萤”出自典故“囊萤夜读”,是指车胤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着萤火虫照亮书本在夜晚继续学习,萤火虫的发光原理是因为在其发光器的部位,存在着一种含磷的化学物质,称为萤光素;“映雪”出自典故“孙康映雪”,是指孙康利用半夜地上雪反射的月光读书,体现的光学原理是光的反射。故二者利用的光学原理不一致。
16、元素的存在形式由其化学性质决定,金的化学性质稳定,不与土壤中的水及氧气等物质发生反应,在自然界中以单质的形式存在。故“沙里淘金”中的“金”属于金属单质。
17、“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出自东汉思想家王符的《潜夫论·释难》,意思是大鹏冲天飞翔,不是靠一根羽毛的轻盈;骏马急速奔跑,不是靠一只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