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少阳之政
一、木运太过之年“太角”壬寅、壬申
【原文】
少阳之政奈何(1)?
歧伯曰:寅申之纪也(2)。
少阳太角厥阴〈3)壬寅同天符壬申同天符(4)其运风鼓5),其化鸣紊启坼,其变振拉摧拨,其病掉眩支胁惊骇。
太角初正 少徵 太宫 少商 太羽终(6)
(同天符:指逢阳年(阳干),太过的中运之气与在泉之客气相合。《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太过而同地化者三……太过而加同天符。”如甲辰、甲戌年,甲为阳土,辰、戍年太阴湿土在泉,是阳土运与在泉湿气合,即为同天符年。此外,壬寅、壬申、庚子、庚午亦为同天符.
天符。指通主一年的中运之气与司天之气相符合的年份。《素问·六微旨大论》:“土运之岁,上见太阴;火运之岁,上见少阳、少阴;金运之岁,上见阳明;木运之岁,上见厥阴;水运之岁,上见太阳。天之与会也,如天元册曰天符。”“上见”指司天之气,如“土运之岁,上见太阴”,即己丑、己未年,己为土运,丑未值太阴司天,是为土湿同化之天符年。)
【讲解】
(1)少阳之政
“少阳之政”,即少阳相火司天之年。
(2)寅申之纪
“寅申”,是指各个年度上的年支。“寅申之纪”,是承上句“少阳之政”而言。
意即凡是年支上逢寅、逢申的年份,都是少阳相火司天之年。甲子一周六十年中,年支上逄寅、逢申属于少阳相火司天之年者有壬寅、壬申、戊寅、戊申、甲寅、甲申、庚寅、庚申、丙寅、丙申等十年。
(3)少阳、太角、厥阴
“少阳”,指少阳相火司天。“太角”,指木运太过之年,此处是指壬寅、壬申
年。“厥阴”,指厥阴风木在泉。
(4)壬寅同天符壬申同天符
“壬寅”、“壬申”,指壬寅年和壬申年。壬寅、壬申年年干是壬,丁壬化木,壬
是阳干,所以壬寅、壬申年是属于木运太过之年,太角之年。壬寅、壬申年的年支是寅是申,寅申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壬寅、壬申年的岁运是木运太过,在泉之气是厥阴风木,岁运与在泉之气五行属性一致。根据“太过而加同天符”的规律,所以壬寅、壬申年又是同天符之年,所以原文谓:“壬寅同天符壬申同天符。
(5)其运风鼓
“运”,指岁运。“风”,指风气。“鼓”,指鼓动,此处指偏胜。“其运风鼓”,
意即壬寅、壬申年岁木太过,少阳相火司天,运气相互作用,风纵火势,火借风威,因此这一年的春天气候上风比较多,也比较热。《新校正》云“风火合势,故其运风鼓”’即属此义。此节中其它文字,如“其化……”,“其变……”,“其病…”
等,与前述太角之年基本相同,读者可参看前述,此处从略。
(6)太角初正 少徵 太宫 少商 太羽终
此表表示壬寅、壬申年的客运初运是太角,二运是少徵,三运是太宫,四运是少商,终运是太羽。“太角初正”,表示主运的初运是木,“太羽终”,表示主运的终运是水。主运仍按木火土金水之序运行不变。
二、火运太过之年“太征”戊寅、戊申
【原文】
少阳太徵厥阴(1)戊寅天符戊申天符(2)其运暑(3),其化喧嚣郁燠,其变炎烈沸腾,其病上热,郁血,溢血,血泄,心痛(4)
太徵 少官 太商 少羽终 少角初(5)
【讲解】
(1)少阳 太徴 厥阴
“少阳”,指少阳相火司天。“太征”,即火运太过之年,此处是指后文所列的戊寅、戊申两年。“厥阴”,即厥阴风木在泉。全句意即戊寅、戊申两年岁运是火运太过之年,司天之气是少阳相火,在泉之气是厥阴风木。
(2)戊寅天符戊申天符
戊寅、戊申年的年干是戊,戊癸化火,因此戊寅、戊申年岁运是火运。戊寅、戊申年的年支是寅、是申,寅申少阳相火司天。岁运是火,司天之气也是火。岁运与司天之气的五行属性相同,所以戊寅、戊申年是天符之年,原文谓:“戊寅天符戊申天符。
(3)其运暑
“暑”,即暑热。“其运暑”,与前述“其运热”同义,意即戊寅、戊申年是岁火太过之年。这两年中,特别是这两年的夏天气候炎热。
(4)其病上热,郁血,溢血,血泄,心痛
“上热”,即热盛于上。“郁血”,即血郁于下。“溢血”,即血上溢,如鼻衄、
呕血、肌衄、咳血等出血症状,都可以叫“溢血”。“血泄”,即血下泄,如便血、尿血、崩漏等出血症状,都可以叫“血泄”。“心痛”,即胸腹痛。“溢血”,多与热盛于上有关。“血泄”,多与热盛于下有关。“心痛”,多与血郁有关。全句意即戊寅、戊申年,岁火太过,火热偏盛。人体与之相应容易感受火邪而在临床上发生上述各种出血及心痛症状。
(5)太徵 少宫 太商 少羽终 少角初
此表表示戊寅、戊申年的客运初运是太徵,二运是少宫,三运是太商,四运是少羽,终运是少角。“少角初”,表示主运的初运为木。“少羽终”,表示主运的终运是水。主运以木火土金水为序常年不变。
三、土运太过之年“太宫”甲寅、甲申
【原文】
少阳太宫厥阴甲寅甲申(1)其运阴雨,其化柔润重泽,其变震惊飘骤(2)其病体重,附肿,痞饮(3)
太官 少商 太羽终 太角初 少徵(4)
【讲解】
(1)少阳太宫厥阴甲寅甲申
“少阳”,指少阳相火司天。“太宫”,指土运太过之年。“厥阴”,指厥阴风木
在泉。“甲寅甲申”,即甲寅年和甲申年。这两年年干是甲,甲已化土,甲为阳干,
所以这两年是土运太过之年,其司天之气为少阳相火,在泉之气为厥阴风木。
(2)其运阴雨,其化柔润重泽,其变震惊飘骤
此一小节,是对土运太过之年的气候和物候特点的描述。其内容与讲解与前述太宫之年基本相同。“其运阴雨”,在前述“太阳之政”中甲辰、甲戌年谓之“其运阴埃”,含义大致相同。
(3)其病体重,附肿,痞饮
“体重”,即身体沉重。“跗肿”,即足肿。“痼饮”,即水饮内停。全句意即甲
寅,甲申年,岁土太过,湿气偏胜,人体容易因湿胜而在临床上发生上述“体重,肘肿,痞饮”等症状。在前述“太阳之政”甲辰、甲戌年中,谓之“其病湿下重”,与此同义。
(4)太宫少商太羽终太角初少徵
此表表示甲寅、甲申年的客运初运是太宫,二运是少商,三运是太羽,四运是太角,终运是少徵。“太角初”,表示主运的初运是木,“太羽终”,表示主运的终运是水,顺序常年不变。
四、金运太过之年“太商”庚寅、庚申
【原文】
少阳 太商 厥阴 庚寅庚申(1) 同正商(2) 其运凉,其化雾露清切,其变肃杀凋零,其病肩背胸中(3)。
太商 少羽终 少角初 太徵 少宫(4)
讲解】
(1)少阳太商厥阴庚寅庚申
“少阳”,指少阳相火司天。“太商”,指金运太过之年。“厥阴”,指厥阴风木
在泉。“庚寅庚申”,指庚寅年和庚申年。全句意即庚寅年和庚申年,年干是庚,乙庚化金,庚为阳干,因此庚寅、庚申年属于岁金太过之年,其司天之气为少阳相火,在泉之气为厥阴风木。
(2)同正商
“正商”,即金运平气之年。“同正商”,意即庚寅、庚申年,虽属金运太过,但是由于这两年的年支是寅是申,寅申少阳相火司天,岁运太过之金运,会受到司天的火气的抑制,根据运太过而被抑可以构成平气的规律,所以庚寅、庚申两年还可以构成金运平气之年。这也就是《五常政大论》中所谓的:“坚成之纪……上征与正商同。”
(3)其运凉,其化雾露清切,其变肃杀雕零,其病肩背胸中
在前述“太阳之政”庚辰、庚戌年中,与此节描述基本一样。“其化雾露清切”,彼为“其化雾露萧瑟”。“其病肩背胸中”,彼为“其病燥背瞀mào胸满”,其义大致相同,可参看前注。
(4)太商 少羽终 少角初 太徵 少宫
这是表示庚寅、庚申年的客运初运为太商,二运为少羽,三运为少角,四运为太徵
终运为少宫。“少角初”,表示主运的初运是木,“少羽终”表示主运的终运是水。主运顺序始终不变。
五、水运太过之年“太羽”丙寅、丙申
【原文】
少阳太羽厥阴丙寅丙申(1)其运寒肃,其化凝惨溧冽,其变冰雪霜雹,其病寒浮肿(2)。
大羽终 太角初 少徵 太宫 少商(3)
【讲解】
(1)少阳太羽厥阴丙寅丙申
“少阳”,指少阳相火司天。“太羽”,指水运太过之年。“厥阴”。指厥阴风木
在泉。“丙寅丙申”,指丙寅年和丙申年。全句意即丙寅年和两申年的年千是丙,丙辛化水,丙为阳干,所以这两年是岁水太过之年,其司天之气是少阳相火,在泉之气是厥阴风木。
(2)其运寒肃,其化凝惨溧冽,其变冰雪霜雹,其病寒浮肿。
这是对水运太过之年的气候和物候现象的描述。其内容导前述“太阳之政”丙辰、
丙戌年中的描述基本一致。“其运寒肃”,彼处为“其运寒”。“其病寒浮肿”,彼处为“其病大寒留于豁谷”。此处是从症状角度讲,彼处是从病机角度讲,含义大致相同
(3)太羽终 太角初 少徵 太宫 少商
这是表示丙寅、丙申年客运的初运是太羽,二运是太角,三运是少徽,四运是太宫.终运是少商。“太角初”,表示主运的初运为木,“太羽终”,表示主运的终运为水。顺序始终不变。
六、少阳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先天
【原文】
凡此少阳司天之政(1),气化运行先天(2),天气正,地气扰(8),风乃暴举,木偃沙飞,炎火乃流,阴行阳化,雨乃时应(4),火木同德(5),上应荧惑岁星(6)。其谷丹苍(7),其政严,其令扰(8)。故风热参布,云物沸腾,太阴横流,寒乃时至,凉雨并起(9)。民病寒中,外发疮疡,内为泄满()。故圣人遇之,和而不争(11往复之作(12),民病寒热疟泄,聋瞑呕吐,上怫肿色变(3)。初之气,地气迁,风胜乃摇,寒乃去,候乃大温,草木早荣。寒来不杀(14),温病乃起,其病气怫郁于上,血溢目赤,咳逆头痛,血崩胁满,肤腠中疮(15)。二之气,火反郁,白埃四起,云趋雨府,风不胜湿,雨乃零,民乃康(16)。其病热郁于上,咳逆岖吐,疮发于中,胸嗌不利,头痛身热,昏愦脓疮(L7)。三之气,天政布,炎暑至,少阳临上,雨乃涯(18。民病热中,聋暝,血溢,脓疮咳呕,鼽衄qiú nǜ,渴,嚏,欠,喉痹,目赤,善暴死(19)。四之气,凉乃至,炎暑间化,白露降,民气和平(20),其病满身重(21)。五之气,阳乃去,寒乃来,雨乃降,气门乃闭,刚木早雕(2),民避寒邪,君子周密(23)。终之气,地气正,风乃至,万物反生,署雾以行(2)其病关闭不禁,心痛,阳气不藏而咳(25)。抑其运气,赞所不生(26),必折其郁气,先取化源(27),暴过不生,苛疾不起(28)。故岁宜咸辛宜酸,渗之,泄之,渍之,发之(29),观气寒温以调其过,同风热者多寒化,异风热者少寒化(30)。用热远热,用温远温,用寒远寒,用凉远凉,食宜同法,此其道也。有假者反之,反是者病之阶也(31)。
帝曰:善。
【讲解】
(1)少阳司天之政
“少阳司天之政”,即少阳相火司天之年。
(2)气化运行先天
“先天”,指岁运太过,气候先天时而至。“气化运行先天”,意即六十年中属于少阳相火司天的十年都是岁运太过之年
(3)天气正,地气扰。
“天气”,指司天之气。“正”,指正当其位。“天气正”,意即少阳相火司天之
年,司天之气所在的位置为三之气,这也正是主气少阳相火的位置。这一年三之气上,主气、客气都是少阳相火用事。“地气”,指在泉之气。“扰”,指扰乱或扰动。“地气扰”意即少阳相火司天之年,厥阴风木在泉,风主动,所以这一年气候变化,下半年变化较大,相对来说,不很稳定。
(4)风乃暴举,木偃沙飞,炎火乃流,阴行阳化,雨乃时应
这几句是对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之年的气候特点及自然景象的描述。“风
乃暴举”,指大风暴作。“木偃沙飞”,指大风暴作时飞沙走石、摧屋拔树的自然景象。“炎火乃流”,“炎火”指气候炎热,“乃流”,有蔓延之意,“炎火乃流”,此处指炎热季节延长。“阴”,此处指秋冬。“阴行阳化”,指秋冬季节也和春夏一样,比较炎热。“雨”,指下雨。“雨乃时应,指下雨及时。全句意即少阳相火司天之年,由于少阳主火,所以上半年气候偏热。少阳相火司天,则厥阴风木在泉。厥阴主风,主温,温热同类,所以下半年也比较暖和,应冷不冷。这也就是说少阳相火司天之年,全年气温均比较高;因此,原文谓:“炎化乃流,阴行阳化。”由于少阳相火司天之年,气候炎热,热必生湿,所以这一年雨水也相对比较多。这也就是原文所谓的“雨乃时应”。张隐庵注云:“阴行阳化,雨乃时应,谓厥阴之气上行而从少阳之化,故雨乃时应,盖少所至为火生,终为蒸溽,此德化之常也。”即属此义。
(5)火木同德
“火”,此处指少阳相火。“木”,此处指厥阴风木。“德”,此处指作用。“火木同德”,意即少阳相火司天之年,厥阴风木在泉,火主热,风主温。热和温同属类,因此在作用上基本一致。《新校正》注云:“详六气惟少阳厥阴司天司地为上下通和,无相胜克,故言火木同德,余气皆有胜克,故言合德。这里所说的“上下通和,无相胜克”,亦即温热同属一类之意。
(6)上应荧惑岁星
“荧惑”,即火星。“岁星”,即木星。“上应荧惑岁星”,意即少阳相火司天之年,上半年气候偏热与火星的运行有关;厥阴风木在泉,下半年气候偏温,风气偏胜,与木星的运行有关。
7)其谷丹苍
“丹”,即丹谷。“苍”,即苍谷。丹谷生长要求气候环境偏热,苍谷生长要求气候环境偏温。少阳相火司天之年,上半年气候偏热,下半年厥阴风木在泉气候偏温,因此该年气候适宜于丹谷和苍谷的生长,因而丹谷和苍谷也是少阳司天之年的岁谷。
(8)其政严,其令扰“其政严”,“其”,此处指火。“其政严”,意即火的作用剧烈,这里指炎热。马莳注:“火之政严。”张隐庵注:“严者,火之政。”“其令扰”,“其”,此处指木。“其令扰”,指木的作用扰动而不稳定。马莳注:“木之令扰。”张隐庵注:“扰者,风之令也。”全句意即少阳相火司天之年,全年气候偏热,变化较大而不稳定。
(9)故风热参布,云物沸腾,太阴横流,寒乃时至,凉雨并起
这是承上句“其政严,其令扰”而言。“风热参布”,指少阳相火司天之年,厥阴风木在泉,由于“上下通和”、“火木同德”,所以全年气候以温热为主。“云物沸腾”,指气候炎热、风气偏胜,自然环境一片扰动现象。“太阴横流”,太阴指雨湿之气,此处指少阳相火司天之年,全年气候偏热,因热生湿,雨水较多。“寒乃时至”,指火气偏胜时,由于胜复原因,寒气来复,因而这一年又可以出现突然寒冷的气候变化。
“凉雨并起”,指由于上述原因,寒冷和雨湿之邪,常常可以同时出现。全句意即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之年,气候偏热而不稳定,有冷有热,变化很大,这也就是张介宾所注的:“此皆木火之化,火盛则寒水来复。”
(10)民病寒中,外发疮疡,内为泄满
“寒中”,即里寒。对于“寒中”二字,注家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此几句是承上句“寒乃时至,凉雨并起”而言。意即少阳相火司天之年,火气偏胜,寒气来复,在寒气来复的气候变化中,人们感受寒邪,所以发生“寒中”。例如马莳注:“寒乃时至,凉雨并起,民病为寒中。”另一种解释,也是多数注家的解释则是:少阳相火司天之年,厥阴风木在泉,全年气候偏于温热。在炎热气候中容易发生外热内寒症。由于外热,所以“外发疮疡”;由于内寒,所以“内为泄满”。例如张介宾注:“火盛于外,故民病寒中,外热故为疮疡,内寒故为泄满。”张隐庵注:“风热之气在外,则寒湿之气在内,是以外发疮疡,内为寒中泄满。”高士宗注;“民病寒中,外发疮疡,内为泄满,乃外热内寒表里不和也。”笔者认同第二种解释。因为“热极生寒”,“壮火之气衰”,“壮火食气”,“壮火散气”,“重热则寒”,“热伤气”,“重阳必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热盛了必然要伤气,外热则内寒,这是《内经》在病机上的基本认识,也是前面《五常政大论》所提出的“气温气热,治以温热,强其內守,必同其气,可使平也。”的理论依据。
(11)故圣人遇之,和而不争
“和”,即调和。“争”,即彼此相争。全句仍承上文而言。上文言少阳相火司天
之年,厥阴风木在泉,“风热参布,云物沸腾,太阴横流,寒乃时至,凉雨并起”,这就是说少阳司天之年,由于司天在泉之气的影响以及胜复郁发的原因,这一年气候变化很快,寒热往复,盛衰错综。在这种气候条件下,人体疾病常常也是寒热往复,虚实并见,因而在治疗上也就只能采取调和的方法、所谓“调和”,质言之,也就是在处理上既要照顾到寒,也要照顾到热;既要照顾到实,也要照顾到虚;既要照顾到表,也要照顾到里。这就是原文所谓“故圣人遇之,和而不争”的涵义。寒热往复,盛衰互见,这是少阳司天之年在气候变化上的特点。在这种气候特点影响下所发生的疾病,或类似这种特点的疾病表现,采取和解的治疗方法,这是对寒热往复,虚实互见的疾病的治疗原则。这也是后世对于寒热往复、虚实互见的疾病以少阳辨证,以和解治疗的理论依据。
(12)往复之作
“往复”,指寒热往复。“往复之作”,意即少阳司天之年,有寒有热寒热往复,气侯变化很大,时冷时热,极不稳定。
(13)民病寒热疟泄,聋瞑呕吐,上怫肿色变
“寒热”,指发冷发热。“疟”,指疟疾。“泄”,指泄泻。“聋”,指耳聋。“瞑”指眼花。“上怫肿色变”,“上”,指上部,此处指颜面。“怫”(音扶),指怫郁,此处指气血不通畅。全句指颜面部气血郁滞而出现浮肿及颜色改变。这儿句总的是说,少阳司天之年,由于寒热往复,因而在疾病上也容易发生寒热往来或寒热并见的疾病,例如疟疾、泄泻、耳聋、眼花、颜面浮肿等等。
(14)初之气,地气迁,风胜乃摇,寒乃去,候乃大温,草木早荣,寒来不杀
以上所述的是少阳相火司天之年在气候及物候变化上的大体情况。以下所述的是少阳相火司天之年六步主时每一步的具体气候及物候变化情况。兹将少阳相火司天之年的司天在泉四间气图示如下:
“初之气”,指少阳相火司天之年其客气加临之间气初气为少阴君火。“地气迁”,指少阳相火司天之年初之气的少阴君火,是由上一年在泉之气运转而来。少阳相火司天之年的上一年是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少阳相火司天之年,上一年在泉之气的太阳寒水迁于本年的五之气上,所以少阴君火才能由上一年的二之气迁转到本年的初之气上。“风胜乃摇”,指风气偏胜时的草动树摇的自然景象。其意即少阳相火司天之年,初之气为少阴君火,司天之气是火,初之气也是火,火上加火,气候十分炎热,热盛时可以同时出现风气偏胜的气候变化。同时,主气初之气为厥阴风木主时,风气偏胜,因此出现“风胜乃摇”的自然景象。“寒乃去,候乃大温”,指初之气所属的这一段时间,亦即在本年大寒以后至春分节以前,大约在农历十二月下旬至二月上旬这一段时间,气候炎热。一般说来,这一段时间天气还应比较冷,余寒犹冽,但是由于初之气是火,司天之气也是火,所以这一年这一段时间中就不大冷,所以原文说:“寒乃去。”不但不冷,反而偏于炎热,所以原文说:“候乃大温。”“草木早荣”,指由于春日来早,所以草木提前生长。“寒来不杀”,“寒”,指一时寒冷,“杀”,指生长停止。这里是说由于少阳相火司天之年,初之气是少阴君火主事,气候大温,纵然由于时令季节关系,偶有一时寒冷或寒潮来袭,也不能阻止草木的生长。这也就如张介宾所注:“初气君火用事,而兼相火司天,故气候大温也。”张隐庵所注:“少阳司天而又值君火主气,故虽有时气之寒来,而不能杀二火之温热也。”
(15)温病乃起,其病气怫于上,血溢目赤,咳逆头痛,血崩,胁满,朕媵中疮
“温病”,郎感受温热之邪而发生的、症候性质属于温热的急性热病。“气怫于上”,指温病的病机是火,由于“火曰炎上”的原因,所以温病的特点是火邪上逆,因而发病后的临床症状也以向上、向外为特点。“血溢”,指出血,如咳血、衄血、吐血等等。“目赤”,指眼睛泛红。“咳逆”,指咳嗽气喘。“血萌”,王冰注:“今详明字当作崩。”即血崩,指妇女阴道大出血。“胁满”,指胸胁胀满。“肤腠中疮”,“肤”,指皮肤。“腠”,张仲景谓:“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中”,指人体内脏。“疮”,指疮疡。意即在感热致病的情况下人体器官外至皮肤、内至脏腑及脏腑之间都可以因为热邪郁结而发生疮疡。热在皮肤如疮痈疔疔等;热在內脏如肺痈、胃脘痛、肠痈等。这些都属于“肌腠中疮”的范围。全节意即少阳相火司天之年,厥阴风木在泉,全年气候偏热,初之气又属少阴君火主事,火热更甚,因此在初之气所属的这一段时间中,人体发病以温病为主。温病的临床表现有气怫于上、血溢、目赤、头痛、咳逆、肌媵中疮等等。
(16)二之气,火反郁,白埃四起,云趋雨府,风不胜湿,雨乃零,民乃康
“二之气”,指少阳相火司天之年,其客气加临之间气二之气为太阴湿土。“火反
郁”,指火热之气受到了客气太阴湿土之气的郁遏。意即在二之气所属的这一段时间中,亦即在春分以后至小满以前,大约在农历二月下旬至四月上旬这一段时间中,正值春夏
之交,从主气来说正是少阴君火主时,一般来说,气候应该温暖,但是少阳相火司天之年,客气二之气为太阴湿土,春雨绵绵,春寒犹冽,应温不温,所以原文谓“火反郁”。“白埃四起”,是形容湿土之气如白色烟雾从地面升起变化为云。“云趋雨府”,指天空多云,变化为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风不胜湿”,“风”,指春令多风。此处是说从主气主运来说,春令多风,但由于少阳相火司天之年,客气二之气为太阴湿土,气候反常,虽说属风气偏胜不应多雨的季节,也仍然雨湿流行。“雨乃零”,“零”,此处同“临”,意即降雨。以上几句,从总的来看都是对太阴湿土主时自然景象的描述。意即少阳相火司天之年,二之气所属的这一段时间中,雨水偏多。至于“民乃康”三字,不能完全作人们在这种气候反常的情况下身体健康来理解,应与前述阳明司天之政中所述的“民气和”、“民乃康平”的含义大致相同,只能认为这是因为少阳祁火司天之年,初之气少阴君火主气,“候乃大温”,“温病乃起”。之后,二之气太阴湿土主气时,气候相对转凉,人们感觉舒畅一些。
(17)其病热郁于上,咳逆呕吐,疮发于中,胸嗌不利,头痛身热,昏愦脓疮
“热郁于上”,指热郁结在里,由于火性向上,所以谓“热郁于上”。“咳逆呕
吐”,指咳嗽,气喘,呕吐上逆。“疮发于中”,“疮”,指疮疡,意即疮疡是由于热郁在里而发生。“胸嗌不利”,“胸”,指胸部,“嗌”,指咽喉,“不利”,指阻塞不通感。“头痛身热”,指头痛发热。“昏愦脓疮”,“昏愦”,即神志障碍。“脓疮”,即皮肤化脓生疮。这些都是少阳相火司天之年,二之气所属的这一段时间中容易发生的一些疾病和症状。由于二之气主气为少阴君火,客气为太阴湿土,火被湿遏,热郁于里,所以在临床上可以发生上述“热郁于上”、“疮发于中”的里热症状。由于湿束肌表,湿邪内蕴,所以在临床上也可以发生上述“咳逆呕吐,胸嗌不利,头痛身热”等表湿或里湿症状。由于湿热交争、湿蒙清窍,所以在临床上也可以发生“昏愦脓疮”等症状。
(18)三之气,天政布,炎暑至,少阳临上,雨乃涯
“三之气”,指少阳相火司天之年,其客气的三之气为少阳相火。“天政布”,指少阳相火司天。“炎暑至”,指由于少阳主火,加上这一步主气也是少阳相火,主气客气都是火热,所以在三之气所属的这一段时间中,亦即小满以后至大暑以前,大约在农历四月下旬至六月上旬这一段时间中,气候特别炎热。“少阳临上”,“少阳”,指少阳相火,“临”,指客气加临,“上”,指司天之气。“雨”,指降雨,此处指雨湿之气。“涯”,指到头或结束。全节意即少阳相火司天之年,在三之气所属的这一段时间中,气候特别炎热。在此以前二之气中所出现的雨湿偏胜现象,到了三之气时便自然结
(19)民病热中,聋瞑,血溢,咳逆,鼽衄qiú nǜ,渴,嚏,欠,喉痹,目赤,善暴死
“热中”,即里热症。“聋”,指耳聋。“瞑”,指眼花。“血溢”,指出血。“咳逆”,指咳嗽气喘。鼽衄qiú nǜ,指鼻出血。“渴”,指口渴。“嚏”,指喷噱。“欠”,指呵欠。“喉痹”,指咽喉肿痛,《诸病源候论》谓:“喉痹者,喉里肿塞痹痛,水浆不得入也。”“目赤”,指眼红。“暴死”,指突然死亡。上述这些症状,多数情况下都是由于感受热邪所引起的里热症。“聋瞑”、“血溢”、“目赤”,多属于肝热症咳逆”、“鼽衄qiú nǜ”、“嚏”,多属肺热症;“渴”、“喉痹”,多属胃热症;“暴死”,在暴热时发生,多系中热暑厥。全节意即少阳相火司天之年,在三之气所属这段时间中,天气酷热,人们容易外感热邪而发生上述各种病症。
(20)四之气,凉乃至,炎暑间化,白露降,民气和平
“四之气”,指少阳相火司天之年,其客气加临之间气四之气为阳明燥金。“凉乃
至”,指由于阳明主凉主燥,所以在四之气所属的这一段时间中,亦即在大暑以后至秋分以前,大约在农历六月下旬至八月上旬这一段时间中,气候偏凉。“炎暑间化”炎暑”,指炎热,“间”,指间断。张介宾注:“燥金之客,加于湿土之主,故凉气至而炎暑间化,间者,时作时止之谓。”意即在四之气所属这一段时间,正值炎夏季节加上少阳相火司天之年,厥阴风木在泉,所以气候应偏热,但四之气主气是太阴湿土客气是阳明燥金,太阴主湿,雨水偏多,阳明主凉,偏于清冷,在这种错综复杂的变化中,因此炎热并不持续表现,亦即时冷时热。“白露降”,指清冷的自然景象。“民气和平”,其义与前述之“民气和”、“民乃康”、“民乃康平”之义同,也就是在经过之气天气大热之后,天气转为清凉,金风送爽,在这种自然气候的自调状态下,人体状况感到相对良好。
(21)其病满身重
“满”,指腹胀满。“身重”,指全身痠重无力腹满和身重,多属湿困。全句意即
少阳相火司天之年,四之气时,主气为太阴湿土,湿气偏胜。客气为阳明燥金,清气偏胜。司天在泉之气为火,为风。在这种错综复杂的气候变化中,不论其系属湿热致病、风湿或寒湿致病,都可以在临床上出现上述腹满身重症状。所以原文谓:“其病满身重
(22)五之气,阳乃去,寒乃来,雨乃降,气门乃闭,刚木早雕
“五之气”,指少阳相火司天之年,其客气加临之间气五之气为太阳寒水。“阳乃
去”,指阳热之气已去。“寒乃来”,指阴寒之气到来。“雨乃降”,指由于天气转凉,所以雨水也多。这也就是说由于太阳主寒,所以在五之气所属的这一段时间,亦即在秋分以后至小雪以前,大约在农历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这一段时间中,气候偏寒。“气门乃闭”,此句亦见于《素问·生气通天论》,原文云:“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
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王冰注云:“气门谓玄府也。所以发泄经脉营卫之气故谓之气门也。”“玄府”,又名“鬼门”,即皮肤上的汗孔,因此发汗又叫“开鬼门”。“气门乃闭”,指气候寒冷,人体为了保护阳气不外泄,汗孔关闭,皮肤无汗。
“刚木早雕”,“刚木”,指木质坚硬的树木。“早雕”,指过早凋枯,全句意即少阳相火之年,五之气为太阳寒水,气候偏寒,因此自然界从物化现象上来说,树木早凋;从人体生理现象来说,汗出减少或无汗,阳气内藏。
(23)民避寒邪,君子周密
“君子”,此处指知养生的人。“周密”,指居住地温暖严密。全句是承上句而言,意即这一段时间由于主气为阳明燥金,客气为太阳寒水,气候比一般年份要冷,秋行冬令,因此在养生方面,居处要注意防寒,要保持温暖。这也就是《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所谓的“去寒就温,无泄皮肤”。张隐庵所释:“五之间气,乃太阳寒水,故阳热去而寒乃来,以秋冬之交而行闭藏之冬令,故气门乃闭,宜周密以避寒邪,曰圣人曰君子,盖言圣贤之随时调养以和其气,是以暴过不生,苛疾不起。”亦属此义。
(24)终之气,地气正,风乃至,万物反生,霿雾以行
“终之气”,指少阳相火司天之年,其客气终之气为厥阴风木。“地气正”,指正
是在泉之气的位置所在。“风乃至”,指厥阴风木在泉。这一年的下半年气候偏温,风气偏胜,尤其是在终之气所属的这一段时间中,亦即在小雪以后至大寒以前,大约在农历十月下旬至十二月上句这一段时间中,气候偏温,应冷不冷。“万物反生”,指由于气候偏温,冬行春令,所以草木提早萌芽生长。“霿雾以行”“霿méng音孟”指天色昏暗。“雾”,指烟雾迷濛,此处指风气偏胜时飞沙走石,天气昏暗的自然景象
(25)其病关闭不禁,心痛,阳气不藏而咳
“关闭”,指阳气内藏。“不禁”,指不能控制。“关闭不禁”,意即终之气这段吋间,正值冬令,阳气应该内藏,但是由于厥阴风木在泉,风主动,所以阳气应藏不藏。这也就是前文所谓的“地气扰”。“心痛”,指心腹痛,多与肝失疏泄、气滞血瘀有关。“咳”,指咳嗽,多与肺失治节有关。全节意即少阳相火司天之年,厥阴风木在泉,在终之气所属的这一段时间中,由于厥阴风木用事,风气偏胜,因此人体也容易发生肝病、气滞血瘀,而在临床上出现心腹痛等症状;也可以在肝气偏胜的情况下反侮肺金而出璁咳嗽等症状。所以张介宾注云:“时当闭藏,而风木动之。风为阳,故其为病如此。
(26)抑其运气,赞所不胜。
“抑”,指抑制。“运气”,指岁运及司天在泉四间气。“赞”,即赞助或支持。不胜”,指有关运气之所不胜,例如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之类,木,即为土之所不胜。余可类推。全句意即在感受外邪致病的情况下,要联系气候变化特点,要认真分析感邪的性质,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治热以寒,治寒以热,这就叫“抑其运气”。同时要根据传变特点,防止传变,早期治疗。例如外感风邪发生肝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就叫“赞所不胜”。这是中医学有关治则提出的理论基础。
(27)必折其郁气,先取化源
关于“折其郁气,先取化源”,其义与前述之“折其郁气,资其化源”相同,读者可以参看前文有关讲解,不再详释。不过,在此处“先取化源”句下王冰注云:“化源年之前十二月迎而取之。”《新校正》认为不可解,疑王注有误。其注云:“详王注资取化源俱注云取,其义有四等,太阳司天取九月,阳明司天取六月,是二者先取在天之气也;少阳司天取年前十二月,太阴司天取九月,是二者乃先时取在地之气也。少阴司天取年前十二月,厥阴司天取四月,义不可解。按《玄珠》之说则不然,太阳阳明之月与王注合,少阳少阴俱取三月,太阴取五月,厥阴取年前十二月。《玄珠》之义可解,王注之月疑有误也。”窃以为王注可以解释,无错误。因为从王注基本精神来看,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的精神,以春夏秋冬四季气候特点为准,采取早期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太阳司天,全年偏寒,冬令尤甚,寒可以胜热,因此在冬令未到之前的九月,先补心火。阳明司天,全年偏凉,秋令尤甚,凉可以胜风,因此在秋令未到之前的六月,先补肝木。此王注与《玄珠》所取月份相同者。少阳司天,全年偏热,夏令尤甚,热可以胜凉,因此在夏令未到之前先补肺金,所以《玄珠》取三月,但王注则取年前十二月。窃以为王注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考虑的因为少阳相火司天之年,初之气为少阴君火,“候乃大温”,气候大热,热可以胜凉,从早期治疗、防患未然的角度来看,所以这一年应在年前十二月,即热令未到之前先补肺金,以防火来乘克。从原则来说这与《玄珠》取三月之说是一致的,都可以解释。太阴司天,全年偏湿,长夏尤甚,湿可以胜寒,因此在长夏未到之前先补肾水,所以《玄珠》取五月。而王冰注取九月者,窃以为这是从土可以克水,湿可以胜寒的角度来考虑的。因为水旺于冬,所以在冬季未到之前的九月先补肾水,以防土来乘克,从原则上来说也是与《玄珠》取五
月之说是一致的。少阴司天,全年偏热,春夏之交尤甚,热可以胜凉,因此在春夏之交以前先补肺金,所以《玄珠》取三月,但王冰注取年前十二月。窃以为这也仍是从热可以胜凉的角度来看的,与前述少阳司天取年前十二月一样,从原则上看与《玄珠》之说亦无分歧。厥阴司天,全年偏温,风气偏胜,尤以春天为甚,因此在春令以前先补脾土,所以《玄珠》取年前十二月。但王注取四月,窃以为这是从土旺于长夏的角度来考虑的。因为长夏脾病多发,如果再遇上风木司天之年,那就更易发病。因此王注认为在长夏以前的四月补脾为好。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王注与《玄珠》都主张早期补益司天之气的所胜之气以防其乘克太甚,但《玄珠》着眼于在司天之气最胜之前补其所胜之气,而王注则主张在所胜之气未旺之前来补益所胜之气。在所取时间上虽然不尽相同,但早期治疗、防惠未然的精神则一,并无实质上的差别。至于疗效究竟如何,尚待从临床上进一步进行验证。
(28)暴过不生,苛疾不起
“暴过”,指突然发生的过错,此处指急病。“苛疾”,“苛”,王冰注:“苛,
重也。”指重病。全句意即如果按上述原则对疾病进行早期治疗,做到防患于未然,则人体就可以不致惠急病或重病。
(29)故岁宜咸辛,宜酸,渗之,泄之,渍之,发之
“咸”,指咸寒。“辛”,指辛散。“酸”,指酸收。“渗”,指利尿。“泄”,指通便。“渍之”,指热水浸泡。“发之”,指发汗。全节意即少阳相火司天之年,厥阴风木在泉,全年气候偏于温热,人体亦易外感温热之邪致病,因此在治疗选药上多选咸寒或酸收的药物,以清里热敛阴,用通利二便的药物以清里泄热,用辛散药物或用热水渍形发汗使热从外解。上述方法综合运用,也就是对于温热病的治疗大法为:辛凉解表咸寒清里,苦寒通便,淡渗利湿,酸敛保津。后世温热学派对温热病的治疗方法,就是在此基础上演化而来。
(30)观气寒温以调其过,同风热者多寒化,异风热者少寒化
“观气寒温以调其过”,指根据人体感邪的性质以及人体疾病的性质进行针对性的
处理。“同风热者多寒化”,指外感风邪热邪致病,患者症候亦属于风症、热症者,则多用在寒凉气候中所化生的药物,亦即用具有寒凉作用的药物加以治疗。“异风热者少寒化”,指与此相反,即不是感受风邪热邪致病而是感受其它邪气致病,其症候也不属于风症或热症者,则不能用寒凉药物治疗。全节意即少阳相火司天之年,厥阴风木在泉,全年气候以风热为特点,人体疾病亦以风热症为主,因此一般情况下均可以用上述治温热的方法来作治疗。但如果不是感司天在泉之气致病而是感间气之邪致病,则仍须具体情况具体处理,不能对上述“岁宜咸辛,宜酸,渗之,泄之,渍之,发之”等治疗方法机械套用,必须“观气之寒温以调其过”。这是运气学说的基本精神,必须加以高度重视
(31)反是者,病之阶也
“病”,此处作错误解。“阶”,指阶梯。全句意即如果违反了上述原则,那就必然走上错误的道路。于此可以看出运气学说在临床具体运用中,既重视其常,更重视其变。文中一再谆谅告诫人们对运气规律的具体运用要有常有变,千万不能机械运用。现在有些人攻击运气学说机械,这种说法,究竟是刻舟求剑、胶柱鼓瑟呢?还是有意歪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