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个公众号推荐里看到的这本书,今年刚好25岁,这个标题对我来说有点没有抵抗力。
作为一个理性的读者,我去翻了豆瓣和京东读书上的书评。
虽然一言以蔽之就是这本书只要看目录就可以了,但是,还是忍不住买了下来。
收到的时候,这本书出乎意料的小,一本指导别人规划人生的书,怎么可以字数少到要缩小它的纸张大小来维持体面?
这本书51篇文章,每一篇的标题都是一句道理。每个道理,用作者的一两件不长不短的经历来诉说。如果说想从作者的故事中获取太大的人生经验和规划方向,那抱的期望就太高了。里面没有具体到如何规划,如何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的步骤。与其说,是一本25岁人生规划书,不如说是作者在人生某个时点,得出的一些经验和心得,希望25岁的自己早点懂就好了的道理。
其实,25岁,道理都懂了。差别就在于视而不见,和知行合一。
陶行知的知行合一,可以说是简单却最朴素的道理,不需要更多花哨的语言,简单四个字,道理你都懂,你去做,少废话,就得了。
从某种角度来说,知道这些道理的存在,和真的身体力行之间的距离,可能就是平庸和出彩的区别。
为什么是25岁?相比于刚刚大学毕业的23岁,它没有那么迷茫,两三年的社会滚打,有些黑白灰,已经有所认知,而未来已经从在象牙塔里张望时,由看到成功,看到成名,变得更加接地气。
噢,这个岗位不出岔子,表现良好的话,10年能做个项目经理吧。
考出这个证书,大概月工资可以上浮20%。
这个行业做得最好也就这样了,但是我也想不出有什么别的更好的选择。
会在乎油盐酱醋,会焦急没有灵魂伴侣,会在意明天的项目会不会搞砸,未来仿佛已经变成脚边的方寸之地。
我们也会希望自己展望未来看到亮堂堂的前景,但眼前的一亩三分地,让我们望不到具体。
我的第一次实习生面试,合伙人让我们在座的应聘者规划未来40年计划。
我十分努力地写着,前5年可以说是事无巨细,到考什么证,掌握什么能力,写作、英语、专业知识……到了第十年开始有点茫然,依稀地写能做个大项目什么的,再到20年,30年,一片空白。等到了40年底,我开始愉快地规划自己的退休生活,旅行,陶冶情操,画画,学外语,养只猫,在阳台的秋千上看看书,写得津津有味。
写了半天给合伙人看,他在我空白的第20-30年上打了个大叉叉。
突然就觉得很羞愧。
我好像是个爱幻想虚无,但是又没勇气的人。
我想不出三十岁的我是怎么样(虽然随着时间推移,我马上可以预测到),想象不出40岁的我是怎么样,穿什么牌子的衣服,和什么样的人交往,开什么车,住在城市的哪个位置,看什么书,关心经济生活中的什么问题,说话时的语调如何,是否画着精致的妆,能否保持着还算不错的身材,是否被家庭的鸡零狗碎丧失了优雅,是否能像个40岁的成熟女性一样,hold住生活的一切。
我不敢想。
我只是不想,变成生活中那些我所知道的,到了40岁,把工作当成每天打卡的一个日常,不在追求更多的提升,寄情于喜欢但是也做得不出彩纯粹是打发时间的爱好。闲来无事,关心下新来的小姑娘小年轻的婚恋情况,谁家老公又出轨了,哪家女儿成绩又下降了,被年轻人称之为老油条的大妈,做这些让人对未来失望的不行的事情。
然而,最后,你二十几岁做什么将决定你三十几岁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
与谁同行,将决定你的未来。
这样的话,25岁,还是不可以掉以轻心。
打起精神来,去看更多的书,见更多的人,尽量让自己跑在同龄人的前面去。
《25岁,如果规划你的人生》,虽然这本书看目录就好,不过,如果用心去践行这50条的话,我相信,25岁会有不一样的改变。
不要因为道理小,就忽视它的力量。聪明的人总是懂得比你早就开始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