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风乡韵/文
01
晚饭过后,和妻子城区散步,途经一座桥梁,不宽的桥沿上迎面并排走来一对年纪比我们稍轻、似夫妻模样的人,而我和妻子也是并排一边散步、一边说话。在临近约两米时,我暂停半步走在了妻子的后面,给对面的两人让出了道路。迎面而来的两人没任何反应,依旧并排旁若无人、大步流星与我们擦肩而过。
本来让不让路、该谁让路,实属小事,或许根本不是个事,但我心里总觉得某些地方有些不妥,因为现实中不知礼让、不知还礼的小事比比皆是。若桥面狭窄,彼此都不让路,并排四人同时很难通过,或许会出现肢体碰撞而引起不快,甚至出现打架斗殴而致血案;如果车辆行驶不宽敞的道路须会车,双方司机互不主动让道,轻者造成堵车,重者可能会导致车毁人亡的惨剧……
提前让路、及时还礼、主动让坐……这些看似都是小事,但折射的却是一个人的教养,甚至是一个地方的治理能力、管理水平和文明程度。
02
战国时期,赵国丞相蔺相如一次让路上演了将相和的千秋佳话,并且使赵国朝政稳定、社会安宁。蔺相如因不辱使命“完璧归赵”被封为赵国丞相而位居大将廉颇之上,这让战功显赫的老将廉颇很不服气,加之手下之人也为老将军鸣不平,导致廉颇多次与蔺相国斗气较劲。刚开始,蔺相如还与廉颇针锋相对,两人关系闹得很僵,后来蔺相如觉得将相长期闹矛盾会影响国家的稳定、发展大计,从此便对廉颇彬彬有礼,对于廉颇的故意责难也一笑置之。廉颇以为蔺相如怕了,便变本加厉与之过不去。一次,两人的轿队在闹市中心碰头,按照礼仪,蔺相如是相国,官职比廉颇高,廉颇理应为蔺相如让路,但廉颇根本不理睬。蔺相如见状,立即叫停轿夫随从,让廉颇的轿子先过去。廉颇轿队趾高气扬地走后,蔺相如的手下觉得相国太过软弱、太没面子,而蔺相如则说:“我不是软弱,也不是怕廉颇。秦王我都不怕,还怕他吗?我这样做,是为国家计,如果将相不和,国家怎么能强盛、百姓怎么会安宁呢?”这番话传到廉颇耳里后,生性耿直的老将羞愧万分,于是赤身裸背背负荆条来到蔺相如的府前请罪。主动退让,为国家带来了吉祥!
清康熙年间,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老家桐城的官邸与吴家为邻,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供双方出入使用。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占这条路,张家人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将官司打到当地县衙。县官考虑到两家都是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于是,张英的家眷便飞书京城给张英写了一封信,让他给当地的官僚打个招呼,摆平事端,打赢官司。见到此信,张英哭笑不得,便写了一首“打油诗”带了回去:“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接到书信的亲戚当即拆了围墙,并后退了三尺。邻居见此情景,非常惭愧,也后退了三尺,故而使这里成为了的“六尺巷”,并立了上书“礼让”二字的牌坊。邻里礼让,带来了和睦,文明了民风。
人们常说:不争馒头也要争口气。假若人们抱着这种心理待人对事,一定会把人际关系搞僵、把好事办砸。欲为大树,莫与草争。不争、退让,其实是一种处世的智慧、一种斗争的艺术、一种避祸的手段、一种走向成功的选择。
03
知足退让英雄事,争胜虽成终祸殃。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君子处世,能让则让,能退则退,能止则止。逞一时之强,斗一时之气,凡事都要与人争个高下、斗个输赢,最终得不偿失。有道是:和妻子争,争赢了,感情淡了;和家人争,争赢了,亲情薄了; 和朋友争,争赢了,情义没了……虽然说争的是理,但输的是情、伤的却是自己。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给人出路,就是给己活路。红尘凡世,为了事业,为了利益,为了成功,人与人之间难免会发生矛盾、产生意见,实属正常,大可不必耿耿于怀、心存恶念,得饶人处且饶人。其实,不争实是“争”,退让即是进!
面朝旷野,春暖花开。若大家都能以大局为重、多为对方想想,凡事大度一些、谦让一点,让他人舒心,让自己开心,生活的每一天都会阳光灿烂,我们的人生也一定会迎来高天白云!(图片选自网络。致谢拍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