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娃盼过年,大人望插田”小时的老人总是这样感叹着。对于我这个盼着盼着过年到望着望着收成的人,这日子也从“盼”和“望”中溜走了,“年”这个字眼对于我已经没有多少诱惑了。是啊!“年”意味着我往中年部队中又近了一步。
年味如若要咂嘴回味,还要追溯至二十多年前的小时候,在那个吃饱穿暖就是好日子的年代,平素里伙食都是粗茶淡饭糙着过,日子紧巴,没多少油水可以解馋的,我们小娃娃都是掰着手指头,流着哈喇子盼着过年啊!那时的年就是妈妈纳的新鞋子,做的新衣裳;是奶奶捂着皱巴巴的钱,用红纸包着塞我手里的压岁钱;是跟着小伙伴到处翻找放过鞭炮的遗留鞭;是吃过年夜饭碗里故意剩下一点的鱼和饭,虽然不明白为何,却依然不敢吃完。
年前要祭祖上坟,父亲都会早早准备好祭祖的供品,祭祖是对先人的缅怀,也是一种穿越仪式,在祭祖中追忆亲人在世时候的时光。
年三十要贴春联,父亲总会早早地用糯米煮一锅糊糊,端着跟大伯一起糊春联儿,以前的老屋内木梁柱子多,春联屋内贴得又讲究又喜庆!母亲忙着熬做冻米糖,忙着炒花生炒米皮子儿,忙着做豆腐,煮豆浆,忙着做各种圆子,年幼的我们围着冒着烟气的锅灶手舞足蹈,趁着热乎劲儿偷摸着塞几个吃的扔嘴里,腮帮子鼓鼓的才一溜烟出去玩儿去了。那感觉就像“过年”才是一生中最幸福的事儿!
记忆中的杀年猪可是农村过年头等大事,也是“年味十足”,父亲总要提前联系好杀猪佬到家里杀猪。一到过年,杀猪佬也是难请的,挨家挨户都是要杀猪的,到了杀猪的那一天,一家人会早早地起床,母亲烧一大锅开水,父亲把家里后门卸下来做案板,问村里借好杀猪桶,杀猪佬来了,母亲总是准备一桶比平时更好的猪食拿去喂猪,一边喂一边嘴里念叨着:莫怪,莫怪,你是人间一道菜!这时一群人把猪赶出来,将猪放到案板上,杀猪匠眼疾手快地给猪放血。紧接着把猪抬到杀猪桶的担上,在两只后腿上各割一个小口,用一根细长的铁棒从腿部捅到头部,反复数次,然后吹气,将猪吹得鼓鼓胀胀的,把口子扎好,然后舀开水烫猪,边烫边刮毛,边刮毛边捶打。直到将毛刮净,白赤赤的一条猪便呈现在眼前。随着一声声鞭炮响起,杀年猪也算庄严而神圣地结束了!我们小娃一般不敢看,都是远远地站着,眼巴巴等着中午那顿杀猪饭解馋。
小时的年味,就是忙了一年到头,大伙儿都歇息了,热闹着准备一堆吃的喝的,一年中的娱乐时间都集中在过年这段时间了。有放不完的鞭炮;有吃不完的冻米糖、炒花生…有看不够的春节晚会;有特稀罕的新衣裳新鞋子;有不多但包裹着浓浓爱意的压岁钱;有跑亲戚的乐呵劲;更有着难得一见的美味佳肴。对待“过年”人们都有着虔诚的心,一丝不苟地准备着一切,充满对未来美好期待的仪式感。
反观现在生活是越来越好了,而每个人都有忙不完的事,平日里想吃的想穿的,随时就能满足,过年再也不似年幼时那般迫切期待了!过年的一些老风俗老传统,虔诚的仪式感也随快节奏的生活慢慢淡化了,而今的“年味”取而代之的都是年轻人过年聚会打麻将,老年人忙东忙西操持着,随着春假结束,年轻人的身影渐渐消失,“年味”也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