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卷五·四七】
李啸村《虎丘竹枝词》,已极新艳。而杨次也先生《西湖竹枝》,乃更过之。李云:“横塘七里路西东,侍女如云踏软红。才到寺门欢喜地,一时花下笋舆空。”“仰苏楼畔石梯悬,步步弓鞋剧可怜。五十三参心暗数,欹斜扶遍阿娘肩。”“佛座烧香一瓣新,慈云低覆落花尘。不妨诉尽痴儿女,那有如来更笑人?”“女冠装裹认依稀,只少穿珠百八围。岂是闺人真好道,阿侬爱着水田衣。”杨云:“自翻黄历拣良辰,几日前头约比邻。郎自乞晴侬乞雨,要他微雨散闲人。”“斟酌衣裳称体难,回时暄热去时寒。侍儿会得人心意,半臂轻绵隔夜安。”“乍晴时节好天光,纨绮风来扑地香。花点胭脂山泼黛,西湖今日也浓妆。”“乌油小轿两肩扶,纰缦窗纱有若无。里面看人原了了,不知人看可模糊。”“时样梳妆出意新,鄂王坟上小逡巡。抬头一笑匆匆去,不避生人避熟人。”“游人鱼贯各分行,就里妍媸略自量。老婢当头娘押尾,垂髫娇女在中央。”“珠翠丛中逞别才,时新衣服称身裁。谁知百裥罗裙上,也画西湖十景来。”“白石敲光细火红,绣襟私贮小金筒。口中吹出如兰气,侥幸何人在下风?”“苔阴小立按双鬟,贴地弓鞋一寸弯。行转长堤无气力,累人搀着上孤山。”“白舫青尊挟妓游,语音轻脆认苏州。明知此地湖山胜,偏要违心誉虎丘。”“悄密行踪自戒严,朱藤轿子绿垂檐。轻风毕竟难防备,故拣人丛揭轿帘。”“朋侪游兴略相同,里外湖桥宛转通。觌面几番成一笑,刚才分路又相逢。”“画舫人归一字排,半奁春水净如揩。斜阳独上长堤立,拾得花间小凤钗。” 黄莘田先生《虎丘竹枝》云:“昏崖老树落朱藤,漏出红纱隔叶灯。不畏霓裳有风露,吹笙楼上坐三层。”“斑竹薰笼有旧恩,湘妃节节长情根。吴娘酷爱衣香好,个个将钱买泪痕。”“千点琉璃八角亭,剑池寒水浸华星。天生一片笙歌石,留与千人广坐听。”“画鼓红牙节拍繁,昆山法部斗新翻。顺郎年少何戡老,海燕亭前较一番。”“楼前玉杵捣红牙,帘下银灯索点茶。十五当垆年少女,四更犹插满头花。”“湘帘画楫趁新凉,衣带盈盈隔水香。好是一行乌桕树,惯遮珠舫坐秋娘。”又《西湖竹枝》云:“画罗纨扇总如云,细草新泥簇蝶裙。孤愤何关儿女事,踏青争上岳王坟。”“梨花无主草堂青,金缕歌残翠黛凝。魂断萧萧松柏路,满天梅雨下西陵。”三人《竹枝》,皆冠绝一时。又,程太史午桥《虹桥竹枝》云:“青溪碧草两悠悠,酒地花场易惹愁。月暗玉钩人散后,冷萤飞上十三楼。”“米家舫子只琴书,秋水新添二尺余。一带管弦归棹晚,桥边帘幕上灯初。”“游人争唤酒家船,儿女心情更可怜。未出水关三四里,家家开阁整花钿。”“不厌朝阴爱晓晴,园林相倚百花生。梨红杏白休轻唤,帘底防人认小名。”“法海桥头酒半阑,水嬉烟火尽余欢。笑他避客双环女,一半搴帘侧鬓看。”
李啸村,即李葂(1691—1755),字啸村,又字让泉、磐寿,号铁笛生。一说“扬州八怪”之一。诸生。安徽怀宁县人。寓居扬州贺园。乾隆十六年(1751)清帝南巡召试有赐。晚年落魄,寄食瓜洲。工诗,善山水,兼精翎毛花卉,尤其善画荷花著称。有《啸村近体诗选》。按:葂,音miān。
杨次也,即杨守知(1669—1730)字次也,号致轩、晚研、稼亭。浙江海宁人。康熙三十九年(1700)进士。历官至平凉知府,后因故罢官,又被荐为中河通判。详见《<随园诗话>通注(1·11)》。
横塘,亦名横溪,指苏州横塘镇,今苏州虎丘区横塘街道。据《大清一统志》载:“苏州横塘在吴县西南十里,经贯南北之大塘也。南极齾(yà)塘,北抵枫桥,分流东出,故名。”胥江与越来溪汇合为横塘,横塘由此得名。横塘历史悠久,相传为古渡通衢,春秋时期为吴越争霸的古战场。素以江南水乡、田园风光、吴越遗迹著称,另因商贾云集,设驿站,横塘境内水以石湖为目,山以上方山为骨,伴以多处名胜古迹,历来是著名的风景游览区。唐代许浑《送客自两河归江南》诗“绿蛾青鬓醉横塘”,宋代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词“凌波不过横塘路”,句中的横塘都是指苏州横塘。宋代范成大的石湖别墅就在横塘附近,他对横塘充满感情,在《横塘》一诗中写道:“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软红,音ruǎn hóng,亦作輭红。犹言软红尘。软红的本义是柔和的红色。宋·杨万里《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绝句》:“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借以谓繁华热闹。按:輭,音ruǎn,古同“软”。
欢喜地,音huān xǐdì,佛教名词,十地之第一地。即菩萨修行五十二阶位中之第四十一位。又作极喜地、初欢喜地。略作初地。菩萨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修行阶位,经一大阿僧祇劫之修行,初证真如平等圣性,具证二空之理,能成就自利利他之行,心多生欢喜,故称欢喜地。本条诗话中“欢喜地”,则是借用其字面意思,指到寺庙游玩十分开心。
笋舆,音sǔn yú,意思为竹舆。舆泛指马车。笋舆就是指竹轿子。宋·王安石《台城寺侧独行》诗:“独往独来山下路,笋舆看得绿阴成。”
仰苏楼,原苏州虎丘楼阁,已毁。苏东坡曾游虎丘,虎丘寺禅师觉印、智通以憨憨泉水沏虎丘白云茶相款待,东坡与之谈禅论诗,十分投缘,当晚就留宿于小吴轩西侧的“一山最胜处”小楼内,后来这楼因此称“东坡楼”。明嘉靖四年(1525),郡守胡缵宗在天王殿东东坡楼旧址,修建“仰苏楼”,并题“云水阁”额,让天下仰慕苏东坡者可到此观瞻致敬。清康熙帝曾登仰苏楼,御题“波光先得月,山秀自生云”匾额。毁于咸丰年间兵燹。
弓鞋,音gōng xié,古代缠足妇女所穿的鞋子。民俗学家认为,中国缠足始于南唐。俗称“三寸金莲”,鞋形似翘首的鸟头,鞋底为木质,弯曲如弓,故称“弓鞋”。后泛指缠足妇女所穿的小脚鞋子。宋·黄庭坚《满庭芳》词:“直待朱轓去后,从伊便窄袜弓鞋。”元·郭钰《美人折花歌》:“草根露湿弓鞋绣。”元、明代有规定只准有钱人家的女子缠足。这一时期的弓鞋多4—5寸高的鞋底。到了清康熙之后,汉族妇女缠足之风蔓延全社会,清廷对满族女子禁缠足的规定也形同虚设。明、清两代弓鞋样式有平、高底多种,并饰以刺绣与珠玉等。
五十三参,音wǔ shí sān cān,即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佛教故事,指善财童子向五十三位有学问者参访请教,依教奉行,终于获证善果。比喻虚心求教,不辞辛苦。《华严经·入法界品》说:善财童子最初从文殊菩萨处发菩提心,次第南行,先后向菩萨、佛母、比丘、比丘尼、优婆塞、天神、地神、主夜神、王者、城主、长者、居士、童子、天女、童女、外道、婆罗门等五十三位善知识参访请教,依教奉行,终于获证善果。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善财童子因此成为佛教虚心求法,广学多闻的典范。如明·高濂《玉簪记·闹会》:“这壁厢是什么菩萨?这是五十三参形容改。”依《入法界品》所载,善财遍历一百一十城,参访五十五位善知识;此处称之为‘五十三参’,是因为善财曾两度听闻文殊菩萨说法,又于同一时间、地点请教德生童子、有德童女同一法门,故一般作“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本条诗话是借用“五十三参”中数字来暗喻仰苏楼的楼梯之多。
阿娘,音āniáng,释义:1、指母亲。《敦煌变文集·目连缘起变文》:“一两日间,儿子便到,跪拜起居:‘自离左右多时,且喜阿娘万福。’”宋·无名氏《张协状元》戏文第十二出:“阿爹阿娘,教我传语,些儿酒米,担来与你。”清·赵翼 《陔馀丛考·娘子》:“然呼母为娘,亦始於六朝 ……隋太子勇语卫王曰:‘阿娘不与我一好妇,亦是可恨。’阿娘谓母独孤后也。”2、在方言中,亦指小姐。旧时仆人称主人家未出嫁的女儿。3、在浙江方言里,阿娘是祖母、奶奶的意思。在客家方言中,阿娘指伯父的妻子,书面语上的“伯母”。在非亲属关系中属于礼貌称呼,如称邻居大娘,称“阿娘”。
一瓣,音yī bàn,原指一瓣香,犹一炷香。指师承或仰慕某人。《古尊宿语录·慈明禅师》:“此日一会,不是小缘。将一瓣香为我无得禅师,且道,诸人还识无得禅师么?”意思是,佛教禅宗长老慈明禅师开堂讲道,烧至第三炷香时,长老即云这一瓣香敬献传授道法的无得法师。后以“一瓣香”指师承或仰慕某人。宋·陈师道《观兖文忠公家六一堂图书》诗:“向来一瓣香,敬为曾南丰。”按,曾巩(南丰),为陈师道的老师。宋·米芾《画史·唐画》:“苏轼(子瞻)作墨竹……运思清拔出於文同(与可),自谓与文拈一瓣香。”后来衍生出成语“一瓣心香”,心香:旧时称心中虔诚,就能感通佛道,同焚香一样。比喻十分真诚的心意(用在祝愿)。本条诗话中的“一瓣新”,应该是虚实皆指,一语双关。
慈云,音cí yún,佛教用语。比喻慈心如云般的广大,庇荫著一切众生。南朝·梁简文帝《大法颂》:“慈云吐泽,法雨垂凉。”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五·姑妄听之一》:“仰藉慈云之庇,庶宽雷部之刑。”此处当借指烧香许愿女子磕头时的低垂的长发。
如来,音rú lái,通常指如来佛,一般指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是佛教创始人。本名悉达多,姓乔达摩(瞿昙)。因父为释迦族,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其他称号有佛陀(觉者)、世尊、释尊等。国际上认为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623年,公元前543年涅槃。汉传佛教则认为佛诞生于周昭王二十四年(前1027)。实际上,如来佛这称呼是不精确的。如来是佛的德号之一,如来的意思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也有解释作“如诸佛而来,故名如来。”所以如来与佛,二者只能称其中一种。
女冠,音nǚ guān,即女道士。亦称“女黄冠”、坤道。唐代女道士皆戴黄冠,因俗女子本无冠,唯女道士有冠,故名。唐·王建《唐昌观玉蕊花》诗:“女冠夜觅香来处,唯见堦前碎玉明。”宋·刘克庄《紫泽观》诗:“修持尽是女黄冠,自小辞家学住山。”《宋史·徽宗纪四》:“改女冠为女道,尼为女德。”
穿珠,音chuān zhū,本是苏绣变体绣的一种,即用珍珠、珊瑚珠或琉璃珠替代丝线,穿钉在绫缎上,绣制成纹样。但“只少穿珠百八围”的“穿珠百八”,应该指念珠,又称数珠,主要是指一些宗教在祈祷、歌颂、念经、念咒或灵修时所用的物品,一般在传统宗教如印度教、锡克教、佛教、东正教、英国国教、伊斯兰教和巴哈伊教中使用。佛教中的念珠,也称佛珠,是佛教徒用以念诵记数的随身法具,在僧俗间的广泛使用。起源于持念佛法僧三宝之名,用以消除烦恼障和报障。通常可分为持珠、佩珠、挂珠三种类型。每串佛珠数目表征不同的含义。经书所载挂珠、持珠及念珠的颗数为108颗是最为常见的数目,意思是为了表示求证百八三昧,断除一百零八种烦恼,从而使身心能达到一种寂静的状态。百八烦恼的内容,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总的来说,六根各有苦、乐、舍三受,合为十八种;又六根各有好、恶、平三种,合为十八种,计三十六种,再配以三世,合为一百零八种烦恼。如经中所言:诸菩萨问:云何百八?佛言:有所念,不自知心生心灭中有阴有集,不知为痴,转入意地亦如是,识亦如是,是为意三。见好色、中色、恶色,不自知著不自知灭有阴有集,乃至触亦如是。彼经但列六根各六,虽无三世之语,而结云百八,故知是约刹那而为三世也。既以心意识三为意地三,故通三世,如云集起名心、筹量名意、别知名识。意三既尔,故使所依五根亦尔。三世三个三十六故,故有百八。
闺人,音guī rén,意思是妇女,有时特指妻子。宋·贺铸《秋风叹》词:“命闺人,金徽重按,商歌弹,依稀广陵清散。”《天雨花》第一回:“多才立了好一会,却见一簇闺人尽出行。”
阿侬,音ā nóng,意思是古代吴人的自称。“我”,“我们”。相对应的有“嗯侬”,是古代吴人第二人称“你”的表述。《太平广记》卷三二四引·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刘隽》:“间一日,又见向小儿持来门侧,举之,笑语隽曰:‘阿侬已复得壶矣。’言终而隐。”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景宁寺》:“吴人之鬼,住居建康,小作冠帽,短制衣裳,自呼阿侬,语则阿傍。”
水田衣,音shuǐ tián yī,又名百衲衣、斗背褡,用各色零碎布料拼接而成,因整件衣服织料色彩互相交错形如水田而得名。最早出现于唐朝,多用来缝制袈裟。唐诗中有一些诗句写到水田衣,如:熊孺登《送僧游山》:“日暮寒林投古寺,雪花飞满水田衣”;唐彦谦《西明寺威公盆池新稻》“得地又生金象界,结根仍对水田衣”等。但在唐朝,水田衣因严格的等级着装制度、新鲜的服装色彩风格,并未盛行。至明代中后期,各种服饰禁令松弛,人们在服装的款式、色彩等方面开始寻求个性化、多彩化,而水田衣正好符合人们对于个性化服装的要求,便逐渐流行发展开来,入清后更甚。水田衣出现之初比较注意匀称,各种锦缎织料都事先裁成长方形,然后有规律地编排缝合。后期料子大小不一,形状不同,色彩丰富,形似补丁。其拼接形式与清朝至近代的“百家衣”相似。
黄历,音huáng lì,又称老黄历、皇历、通胜等,是一种能同时显示公历、农历和干支历等多套历法,并附加大量趋吉避凶的规则和内容的历书。黄历主要内容包括:二十四节气、吉凶宜忌、冲煞、合害、纳音、干支、十二神、值日、胎神、星宿、月相、吉神凶煞、彭祖百忌、六曜、九星、流年、太岁、三元九运、玄空九星、星期、生肖、方位等等。历书本是古时帝王遵循的一个行为规范准则,由钦天监计算颁订,并由皇帝颁布,因此称“皇历”。黄历在古代对指导农民掌握耕种时机有重要指导作用,故又称农历;黄历内容丰富,有“一册在手,万事不求人”之说,便又俗称为“通书”。但在粤语地区,因通书的“书”字跟“输”字同音,因避忌故又名“通胜”。皇历在清乾隆以前一直由钦天监刊印,并由指定商户垄断发行,售价极高,常为数百文之巨(民间私印的“小历”售价仅一、二文)。销售皇历是朝廷重要收入之一,在元代竟是朝廷岁赋钱钞收入的千分之五。故历代均有法律禁止私刻私印。明代规定,盗印者如被查获,将被处以斩首的重刑,密告者则可获得赏银五十两。然而部分偏远地区,因不能及时获得当年的官历,加之暴利驱使,故私历一直无法禁绝。清乾隆十六年(1751),朝廷顺应社会现实,终于准许民间翻刻官印的皇历,且不须盖钦天监的印信。私人书局被允许翻印皇历后,为了争夺市场,有人在历书中增加了民间喜闻乐见的内容,为避免篡改皇历之名,于是,有人就借用轩辕黄帝的“黄”字,把“皇历”改叫“黄历”,进而演义成黄历是由轩辕黄帝创制的。今有说“皇历”改称“黄历”乃辛亥革命推翻帝制所致,实是瞎说。本条诗话所载“自翻黄历拣良辰”便是明证。
比邻,音bǐ lín,释义:1、乡邻,邻居。《汉书·孙宝传》:“后署宝主簿,宝徙入舍,祭灶请比邻。”晋·陶潜《杂诗》之一:“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唐·杜甫《兵车行》:“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2、相邻而居。清·王应奎《柳南随笔》卷四:“(周青士)工诗好客,与朱彝尊、李良年、钟渊映比隣相善。”3、北齐时户籍编制的基层组织。《北齐书·元孝友传》:“令制:百家为党族,二十家为闾,五家为比邻。”
比、邻,周时对城区内外的以五家为标准划分的行政单位的不同名称。郊内五家为“比”,郊外五家为“邻”。据《周礼·地官·大司徒》:“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比为闾,使之相受;四闾为族,使之相葬;五族为党,使之相救;五党为州,使之相赒;五州为乡,使之相宾。”又据《周礼·地官·遂人》:“遂人掌邦之野,以土地之图经田野,造县鄙形体之法;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酂,五酂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郑玄注:“郊外日野,此野谓甸稍县都。”“经、形体,皆谓制分界也。邻、里、酂、鄙、县、遂,犹郊内比、闾、族、党、州、乡也。”据此,可以看出,“比、闾、族、党、州、乡”为郊内单位,“邻、里、酂、鄙、县、遂”为郊外单位。郊内五家为“比”,郊外五家为“邻”。
侬,古时吴语地区的自称,我,我们。
半臂,音bàn bì,汉服的一种形制。半臂其形似衫去其长袖,成为宽口短袖衣,其形制与衫齐长。交领、腰下接襕。男子半臂长及膝部。部分学者主张“半臂”为男子服饰的,因为唐代史料区分男子半臂和女子半袖。唐代半臂面料多以锦,穿在圆领袍衫里面,故称“锦半臂”。隋唐时期的扬州生产“半臂锦”,是专供制作半臂的彩色纹锦。《事物纪原》云:“秦二世诏衫子上朝服如背子,其制短袖于衫,身于衫齐而大袖,俗名䘿掖或绣镼,如今之半臂”。沈从文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写到:“半臂又称半袖,是从魏晋以来上襦发展而出的一种无领(或翻领)、对襟(或套头)短外衣,它的特征是袖长及肘,身长及腰。”在中国隋唐时期,半臂有对襟、套头、翻领或无领式样,袖长齐肘,身长及腰,以小带子当胸结住。因领口宽大,穿时袒露上胸。多穿在衫襦之外。流行于隋代宫廷内,先为宫中内官、女史所服,唐代传至民间,历久不衰。”
轻绵,音qīng mián,释义:1、指絮棉,棉花经过梳棉机精细梳理后,会变成薄如蝉翼的絮状物,而且是连接成片的,这时的棉花被称做絮棉。宋·杜安世《行香子》词:“数株堤面,几树桥边。嫩垂条,絮荡轻绵。”2、薄棉衣。袁枚《随园诗话》卷五引清·杨守知《西湖竹枝词》:“侍儿会得人心意,半臂轻绵隔夜安。”
纨绮,音wán qǐ,意思是精美的丝织品。引申为富贵安乐的家境。亦指纨袴子弟。或代指妇女。唐·元稹《莺莺传》:“余始自孩提,性不苟合。或时纨绮闲居,曾莫流盼。不为当年,终有所蔽。”本条诗话“纨绮风来扑地香”句,是借用“纨绮”来表达湖风的丝滑柔和。
乌油,音wū yóu,谓黑而光润。《红楼梦》第四六回:“只见他……蜂腰削背,鸭蛋脸,乌油头髮。”茅盾《子夜》一:“前面一所大洋房的两扇乌油大铁门霍地荡开,汽车就轻轻地驶进门去。”
纰缦,音pī màn,意思是经纬稀疏的帛。唐·元稹《离思》诗之三:“第一莫嫌材地弱,些些纰缦最宜人。”
了了,音liǎo liǎo,释义:1、聪慧;通晓事理。晋·袁宏《后汉纪·献帝纪》:“小时了了者,至大亦未能奇也。”《宋书·恩幸传·戴法兴》:“大将军彭城王义康於尚书中觅了了令史,得法兴等五人。”2、明白;清楚。晋·张华《博物志》卷二:“有发前汉时冢者,人犹活……问汉时宫中事,说之了了,皆有次序。”唐·李白《代美人愁镜》诗:“明明金鹊镜,了了玉台前。”3、拍打谷物用的连枷。《释名·释用器》:“枷……或曰了了,以杖转於头。故以名之也。”按,毕沅疏:“了,今本伪作丫。”
鄂王坟,即岳飞墓,又称岳坟、岳王庙,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北山路80号,地处杭州市栖霞岭南麓,是南宋抗金名将鄂王岳飞的墓地。始建于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历经数百年仍保存较为完好,建筑规格曾在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重建时改变。1979年,岳飞墓按南宋建筑风格全面整修,全墓分为墓园、忠烈祠、启忠祠三部分。岳飞(1103—1142),字鹏举。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诬陷入狱。1142年1月,以莫须有的罪名,与长子岳云、部将张宪一同遇害。宋孝宗时,平反昭雪,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
逡巡,音qūn xún,意思是徘徊不进,滞留,拖延,迁延;迟疑,犹豫,小心谨慎;退避,退让;从容,不慌忙;倒退而行,恭顺的样子;顷刻,极短时间;指月晕。
就里,音jiù lǐ,意思是内中情形、内部情况。元·纪君祥《赵氏孤儿》:“那屠岸贾将我的孩儿十分见喜,他岂知就里的事?”元·无名氏《连环计》第三折:“王家设宴莫猜疑,就里机关我自知。”《隋书·礼仪志七》:“开皇中,就里欲生分别,故衣重宗彝,裳重黼黻。”
妍媸,音yán chī,意思是表示美和丑,出于陆机《文赋》:“混妍蚩而成体,累良质而为瑕。”明·袁宏道《虎丘记》:“分曹部置,竟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陈,妍媸自别。”
垂髫,亦作“垂龆”,音chuí tiáo,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儿童或童年。髫,儿童垂下的头发。《三国志·魏志·毛玠传》:“臣垂龆执简,累勤取官。”清·戴名世《姚符御诗序》:“符御与余垂髫相识,稍长,各游学四方。”
别才,亦作“别材”,音bié cái,意思特殊的才能,出自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辩》:“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明·王鏊《震泽长语·文章》:“世谓诗有别才,是固然矣。”
百裥裙,音bǎi jiǎn qún,古代裙名,也称百褶裙,现代也称“密裥裙”或“碎折裙”。是据隋唐时的裥裙而成,两宋时褶裥多而细,故名“百裥裙”。明代,该裙常用青面作成,褶多至20余幅,腹下有五彩桃花。清初,苏州妇女崇尚“百裥裙”,裙式用整幅缎子打折成百裥。周锡保著《中国古代服饰史·清代服饰》:“曾见有三条百裥裙实物,前面裙门绣花加花边栏干,左右打细裥,相合恰好是一百裥;另一条半爿为八十折,整裙即有一六○折,……名不虚传”的百裥裙。据《西京杂记》载:西汉成帝时,赵飞燕被立为皇后。有一次,她穿了一条云英紫裙,与皇帝同游太液池,正当她在鼓乐声中翩翩起舞的时候,忽然大风骤起,她好像燕子一样被风吹了起来。成帝慌忙命侍从拉住她的裙子,飞燕得救了,但裙子却被拉成许多皱纹。汉成帝一看,有皱纹的裙子比原来没有皱纹时更美。于是,宫女们以后穿的裙子都喜欢折叠成许多皱纹折痕,并把这种裙子称为“留仙裙”。本条诗话中“百裥罗裙”,意思是百裥裙是丝罗质地的。
白石敲光,指用火镰取火。火镰, 亦作“火鎌”,取火的用具,用钢制成,形状像镰刀,摩擦火石上,发出火星,点着火绒。因形似镰刀,故称。我国南方称“火刀”。元·李好古《张生煮海》第三折:“家僮将火镰火石引起火来。”柳青《铜墙铁壁》第一章:“老汉一边装烟一边说:‘拿了烟锅忘了拿火镰。’”火镰用的火石叫燧石,是石英变种,有贝壳状断面的硅质岩石。颜色以灰白、乳白比较常见,亦有灰、黑色。使用方法:左手捏住燧石,找燧石锐利的棱角边缘位置朝外,将火绒放置燧石上面,手指按住。右手持火镰,用火镰快速擦燧石棱角,是擦,不是敲,产生火星, 引燃火绒,再把缓慢燃烧的火绒放到火媒上,用嘴一吹,火媒燃烧,得到明火。本条诗话“白石敲光细火红”句,说的就是用火镰取火,但敲的方法虽然也能够产生火星,但不如“擦”更好。
小金筒,指小巧包铜的朝烟筒。朝烟筒是抽旱烟的烟具,也称为“潮烟筒”。名称来源有两种说法,其一是相传此烟筒曾被大臣带着上朝,意指上朝庭都能用的烟筒;其二是用该烟筒所吸的旱烟丝,是将烟丝切细之后稍加水润湿的,北京话以“湿”为“潮”,因此得名。潮烟的“劲儿”小一些,且加水时可加香料,故香味浓郁,主要是妇女以及一些贵族男子抽用。清朝中后期,好用、称手的烟具开始畅销。浙江江山的铜匠,将打铜工艺融入简陋的竹烟筒,将竹烟筒越做越精美。朝烟筒的“铜头”,是精心打造的具有江山特色的工艺。铜头两侧包的是“鱼鳞”铜片,鱼是“余”的谐音,寓意“年年有余”。而这个鱼鳞纹,是一锤一钻敲打出来的。竹节烟杆讲究“九寸十八节”,即指在九寸(30厘米左右)的长度内有18个竹节,可遇不可求。本条诗话中的“小金筒”应该就是江山朝烟筒。有人注解为水烟筒,我认为是不正确的。因为水烟筒内有过滤烟的水,若藏在“绣襟”里很容易溢出污染衣服,所以,一般没有随身携带水烟筒的。
小立,音xiǎo lì,意思是暂时站立住。宋·杨万里《雪后晚晴赋绝句》:“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孤山,杭州西湖中最大的岛,位于西湖的里湖与外湖之间,高38米。这里碧波萦绕,山上花木繁茂,是观赏西湖景色最佳之地。
白舫,音bái fǎng,是指白木的船。唐·杜甫《送李八秘书赴杜相公幕》诗:“青帘白舫益州来,巫峡秋涛天地回。”宋·陆游《急雨》诗:“白舫投沙峡,青帘卷市楼。”
青尊,音qīng zūn,指盛酒的酒杯。酒别名绿蚁,故称。唐·陈翊《宴柏台》诗:“青尊照深夕,绿绮映芳春。”清·吴伟业《雪夜苑先斋中饮博达旦》诗:“愁烧绛蜡消千卷,爱把青尊掷万钱。”
戒严,音jiè yán,原指警戒、戒备。《三国志·魏志·王朗传》:“今六军戒严。”《晋书·卞壶传》:“今内外戒严,四方有备。”今则指国家在面对对外战争、内部叛乱、天灾横祸等事情上,为了社会的安全和国家政治的稳定而采取的一种紧急措施。一般表现为军队接手相关的权利。具体表现形式为增设警卫,加强巡逻,组织搜查,限制交通等。本条诗话中的“戒严”是戒备的意思。
朱藤轿子,红色的藤制轿子。轿子是古代官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文官出行可以乘轿,武官无论官职高低,都只能骑马。轿子的制作材料主要是木材。但在南方,则较多使用竹子、藤,取材容易,且轻巧方便,利于在南方的崎岖山路上使用。清朝时,朝廷对轿子的样式及轿夫人数都有明确规定。三品以上官员可坐绿呢轿帷八抬大轿,三品以下则坐蓝呢轿帏四抬小轿。平民只能坐二人便轿。
朋侪,音péng chái,是朋辈的意思。南朝·梁·陆倕《为息缵谢敕赐朝服启》:“姻族移听,朋侪改瞩。”唐·元稹《痁卧闻幕中诸公徵乐会饮》诗:“钿车迎妓乐,银翰屈朋侪。”
觌面,音dí miàn,释义:看见;迎面;见面;当面。宋·陆游《前诗感慨颇深,犹吾前日之言也,明日读而悔之,乃复作此,然亦未能超然物外也》诗:“世人欲觅何由得,觌面相逢唤不应。”
奁,音lián,本义:大号盛食器具。字从大,从区。“区”意为盛装食物的容器。“大”指“尺寸大”。“大”与“区”联合起来表示“大号的盛食器具”。引申义:大号匣子等容器。但本义逐渐消失,转为与女子及出嫁有关的含义。释义:1、中国古代女子存放梳妆用品的镜箱。圆形,直壁,有盖,一般腹较深,,下有三兽足,旁有兽衔环耳。流行于战国至唐、宋朝间。2、泛指古代盛梳妆用品的匣子,如妆奁、香奁。《世说新语·巧艺》:“弹棋始自魏宫内用妆奁戏。”唐·李商隐《骄儿诗》:“凝走弄香奁,拔脱金屈戌。”3、泛指盛放器物形制小巧的匣子。如印奁、饭奁、香奁、茶奁、棋奁等。4、陪嫁的衣物等。如:奁田(陪嫁的田产);奁匣(陪嫁的镜匣);奁币(陪嫁的财物);奁具(嫁妆);奁箱(嫁妆)等。在古诗词中,奁字极常见,以上各种字义俱有体现。本条诗话中“半奁春水净如揩”的“奁”是“奁镜”的省称,全句意思是,洁净的港湾水面如同刚刚擦拭过的半面镜子。以下诗句可作参考:北宋·王安石《和平甫舟中望九华山二首》:“光洁写一镜,回环两堤奁。”宋·吴文英《生查子·秋社》:“当楼月半奁,曾买菱花处。”宋·白玉蟾《题平江府灵岩寺》:“太湖远水如奁镜,木渎平田似局棋。”
凤钗,音fèng chāi,古代妇女的头饰,属钗子的一种。因钗头作凤形,故而得名。常被用作男女定情信物。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钗子》:“始皇又金银作凤头,以玳瑁为脚,号曰凤钗。”唐·李洞《赠入内供奉僧》诗:“因逢夏日西明讲,不觉宫人拔凤钗。”凤钗不仅是一种饰物,它还是一种寄情的表物。古代恋人或夫妻之间有一种赠别的习俗:女子将头上的凤钗一分为二,一半赠给对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逢再合在一起。宋·辛弃疾《祝英台近·晚春》词中的“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即在表述这种离情。
黄莘田,即黄任(1683—1768),字于莘,又字莘田,因喜藏砚,自号十砚老人、十砚翁。永福(今福建永泰县)人。清代著名诗人,藏砚家。详见《<随园诗话>通注(4·49)》。
昏崖,音hūn yá,黄昏时的水边高岸。《说文》:“崖,高边也。”《说文句读》:“崖,岸。高边也。…此云高边,崖则水之边而峭高者也。”本条诗话中的“昏崖”指黄昏时分山塘河旁的虎丘。
朱藤,此处指红色藤制轿子。朱藤,本指植物紫藤,也叫招藤、招豆藤、藤萝。从本条诗话所引的全诗内容来看,是描述了一年老官员召妓筵宴的苏州风情。朱藤轿子暗喻妓女。
斑竹,音bān zhú,亦名湘妃竹,一种茎上有紫褐色斑点的竹子。竿高可达20米,竿有紫褐色或淡褐色斑点。分布于中国黄河至长江流域各地。适生在疏松、肥沃、湿润的砂质土壤。斑竹在中国有不少传说与典故。晋·张华《博物志》卷八:“尧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帝崩,二妃啼,以涕挥竹,竹尽斑。”唐·杜甫《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不见湘妃鼓瑟时,至今斑竹临江活。”
薰笼,音xūn lóng,即熏笼,与熏炉配套使用的是放在熏炉上的竹罩笼。古代一种烘烤和取暖的用具,可熏香、熏衣、熏被子。使用熏笼的习俗在我国由来已久,延续不断。现在的湖南乡下,这种竹制的熏笼还在使用着,但不叫熏笼,而是称作罩笼、烘笼。因为要取暖和烘烤衣服,所以竹篾条在编制熏笼时,不像竹篓、竹箱那么板实,而是稀疏有孔洞,便于热力发散。熏笼的式样,或方或圆,或大或小,皆因其用途不同来决定。《红楼梦》第51回:“晴雯、麝月皆卸罢残汝,脱换过裙袄。晴雯只在熏笼上围坐。”这个可以坐人的熏笼,一般用较粗的竹竿或木料做成,形制多为方形,一些典籍上称之为火箱。熏笼在我国历史久远。唐·白居易《宫词》诗:“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
琉璃,音liú lí,在此是指用铝和钠的硅酸化合物烧制成的釉料,常见的有绿色和金黄色两种,多加在黏土的外层,烧制成缸、盆、砖瓦等。《西京杂记》卷二:“(昭阳殿)窗扉多是绿琉璃。”《新唐书·南蛮传下·骠》:“有百寺,琉璃为甓,错以金银,丹彩紫鑛涂地,覆以锦罽,王居亦如之。”清·唐孙华《东岳庙》诗:“我来瞻庙貌,碧瓦琉璃光。”
剑池,苏州虎丘山风景区内景点。虎丘剑池广约六十多步,深约二丈,终年不干,清澈见底,可以汲饮。据《苏州府志》记载,陆羽曾长期居虎丘,一边研究茶叶,一边写作《茶经》。他发现虎丘山泉甘甜可口,评为“天下第五泉”。据方志记载,剑池下面是吴王阖闾埋葬的地方。之所以名为剑池,据说是因入葬时把他生前喜爱的“专诸”、“鱼肠”等三千宝剑作为殉葬品,同时埋在他的墓里。但《元和郡县志》却记载:“秦皇凿山以求珍异,莫知所在;孙权穿之亦无所得,其凿处遂成深涧。”后来演变而为剑池。总之,剑池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吴王墓是否在剑池下面。说法颇多,莫衷一是。
华星,音huá xīng,意思是形容星星繁华,光彩夺目。是古今诗人喜爱的意象之一。《文选·曹丕<芙蓉池作>诗》:“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李善注:“《法言》曰:‘明星皓皓,华藻之力也。’”唐·杜甫《同元使君舂陵行》诗:“两章对秋月,一字偕华星。”
天生一片笙歌石,留与千人广坐听。指虎丘景区内景点千人石,本名千人坐。位于剑池旁,大石盘陀数亩,高下如刻削。相传南朝·梁·高僧“生公”说法于此。唐·陆广微《吴地记》:“(虎丘山)池(剑池)边有石可坐千人,号千人石。”宋·叶廷珪《海录碎事·政事·冢墓门》:“虎丘涧侧有平石,可容千人坐,谓之千人石。俗传,因生公讲法於此。”
画鼓,音huà gǔ,亦作“画皷”,意思是有彩绘的鼓。唐·白居易《柘枝妓》诗:“平铺一合锦筵开,连击三声画鼓催。”宋·陆游《日出入行》:“高楼锦绣中天开,乐作画鼓如春雷。”
红牙,音hóng yá,释义:1、檀木的别称。檀木色红质坚,故名。唐·白居易《中和日谢恩赐尺状》:“况以红牙为尺,白银为寸;美而有度,焕以相宣。”《宋史·世家传三·吴越钱俶》:“俶贡白金五万两、钱万万、……红牙乐器二十二事。”《辽史·太宗纪三》:“唐遣使遗红牙笙。”2、乐器名。檀木制的拍板,用以调节乐曲的节拍。宋·司马光《和王少卿十日与留台国子监崇福宫诸官赴王尹赏菊之会》:“红牙板急弦声咽,白玉舟横酒量宽。”清·洪昇《长生殿·制谱》:“听宫莺数声,恰好应红牙。”
昆山,地名,江苏省县级市,昆曲发源地。昆曲,原名“昆山腔”(简称“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发源于600多年前,由昆山人顾坚草创。到明代嘉靖年间,杰出的昆曲音乐家、改革家魏良辅对昆山腔进行大胆改革,吸收了当时流行的余姚腔、弋阳腔、海盐腔的特点,形成了新的声腔,广受欢迎。因为这种腔调软糯、细腻,好像江南人吃的用水磨粉做的糯米汤团,因此起了个有趣的名字,叫“水磨调”。明代万历年间,昆曲出现爆发式发展,涌现了大量优秀的剧本,演出也非常繁荣。据记载,当时仅苏州一地,昆曲专业演员就有好几千人。昆曲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万历年间,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万历末年流入北京,到了清代,由于康熙喜爱昆曲,更使之流行。康熙年间,洪昇(1645―1704)的《长生殿》和孔尚任(1648―1718)的《桃花扇》两部集大成式的重要昆曲作品相继问世,标志着新一轮昆曲创作高潮的到来,使昆曲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法部,音fǎ bù,释义:1、唐时皇宫梨园训练和演奏法曲的部门。后借指教坊或法曲。《新唐书·礼乐志十二》:“梨园法部,更置小部音声三十餘人。”唐·王建《霓裳词》一〇首之八:“传呼法部按霓裳,新得承恩别作行。”2、清代末期掌司法的官署。《清史稿·职官志六》:“法部,司法大臣、副大臣各一人……大臣掌主法职,监督大理院及京外审判检察,以维法治。”按:本条诗话中“昆山法部”指昆曲。
新翻,音xīn fān,新改编的意思。唐·刘禹锡《杨柳枝》词:“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南唐·冯延巳《采桑子》词:“昭阳殿里新翻曲,未有人知。”
顺郎,指唐德宗李适贞元(785—805)年间的以善歌闻名的宫中歌姬田顺郎。后“田顺郎”亦用之为曲名。唐·段安节《乐府杂录·歌》:“歌者,乐之声也,故丝不如竹,竹不如肉,迥居诸乐之上。古之能者,即有韩娥、李延年、莫愁……贞元中有田顺郎,曾为宫中御史娘子。”唐·刘禹锡《与歌童田顺郎》诗:“天下能歌御史娘,花前月底奉君王。”《田顺郎歌》:“清歌不是世间音,玉殿尝闻称主心。唯有顺郎全学得,一声飞出九重深。”按:宋代之前,“娘子”专指未婚的少女,意同今天的姑娘。唐代,“娘子”亦是宫中后妃的正式称号,官秩从七品,地位在正七品的“常在”之下。杨贵妃虽在后宫地位无与伦比,但其称呼仅为“娘子”。《旧唐书》称:“太真资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智算过人。每倩盼承迎,动移上意。宫中呼为‘娘子’,礼数实同皇后。”到了元代,社会上普遍称呼已婚妇女为“娘子”。明代,一般习惯称少妇为“娘子”,而且带有娇爱的味道。
何戡,音hé kān,唐穆宗李恒长庆(821—824)年间著名歌者。唐·刘禹锡《与歌者何戡》诗:“旧人唯有何戡在,更与殷勤唱《渭城》。”
海燕亭,或是早年间虎丘景区内的戏台所在。今无考。
玉杵,音yù chǔ,意思是玉制的舂杵,亦用作舂杵的美称。舂杵,古代乐器的一种。用于调节音乐的节拍。《文献通考·乐十二》:“舂杵,亦谓之顿相。相,助也,以节乐也。”舂杵演奏就是用木杵顿地发音。杵两端略粗,原本用于舂臼中的谷物,偶然臼中无谷物时发音悦耳,则以杵顿地来娱乐。藏族民间建房时,为夯实地基,用杵夯地,所用夯棒称“夯杵”。夯土时常唱夯歌。“舂杵”和“夯杵”后演化为舂牍。舂牍,音chōng dú,亦称“顿相”。取大竹筒,长者七尺;小者二尺。凿通,两头开孔,筒身绘彩画。演奏时,双手持以顿地,如使舂杵。此器历史久远,拍板出现后渐被取代。《周礼·春官·笙师》:“笙师掌龢、竽、笙、龠、箫、篪、篴、管、舂牍、应、雅,以教裓乐。”汉·郑玄注:“郑司农云:舂牍以竹,大五、六寸,长七尺;短者一、二尺,其端有两孔,髤画。以两手筑地。”《旧唐书·音乐志二》:“舂牍,虚中如筒,无底,举以顿地,亦谓之:顿相。相,助也。或梁孝王筑睢阳城,击鼓为下杵之节,《睢阳操》用舂牍。”
点茶,流行于宋代的一种吃茶方式。宋代茶主要是两大类,一种是团茶,饮蒸压成一片片的,又称片茶;还有一种,则是散茶。点茶所用到的茶叶,正是团茶,工艺类似于今天的蒸青绿茶。完整的点茶流程包括十五道工序:1、焚香静心。2、文烹龙团。龙团是宋朝的一种茶饼,用文火把茶饼烤干。3、捣茶成碎。龙团烤好以后,用茶臼锤碎饼茶。4、磨碎成粉。用专门的石磨将碎茶饼磨成粉。5、收粉入筛。将茶粉用茶帚扫拢入茶筛。6、筛粗留精。筛掉大颗粒,只留下细小的粉末。7、茶末入奁。将晒过的茶末装入茶盒。8、起火煮水。9、沸水淋筅。茶筅由一精细切割而成的竹块制作而成,用以调搅粉末茶,是点茶的必备工具。10、茶盏预热。茶盏亦专门的品类,名“建盏”。以上10道工序为预备工作,以下进入正式点茶工序。11、茶末入盏。12、点水入盏。加少许沸水冲点抹茶。13、调末成膏。14、环盏注水。15、竹筅击拂。用茶筅在茶盏搅动,要求手轻筅重,指绕腕转。竹筅击拂大概要两三百下,至出现洁白的茶沫。至此点茶流程结束,奉客饮赏。也有把点茶程序分成六大步骤的:炙茶、碾末、罗茶、候汤、熁盏、点茶。无论怎么说,点茶程序都是十分繁复的。所以,后来被明太祖朱元璋废止,饮茶方式改为直接冲泡。本条诗话“帘下银灯索点茶”句中的点茶,不可能是宋代的那种“点茶”,而是指“点购的茶水”。
当垆,音dāng lú。释义:1、指卖酒。垆,放酒坛的土墩。汉·辛延年《羽林郎》诗:“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2、指煮酒、饮酒。《警世通言·俞仲举题诗遇上皇》:“忽一日,卓王孙家僮有事到成都府……正来到司马长卿肆中。见当垆之妇,乃是主翁小姐,吃了一惊。”南朝·陈·徐陵《春情》诗:“薄夜迎新节,当垆却晚寒。”3、对着酒垆、在酒垆前。南朝·梁·简文帝《当垆曲》:“当垆设夜酒,宿客解金鞍。”明·何景明《艳曲》之三:“妆成临劝酒,曲罢坐当垆。”
湘帘,音xiāng lián,即用湘妃竹做的帘子。湘帘已发展上千年,早在宋代、清代就有诗人提到,宋·范成大《夜宴曲》诗记载“明琼翠带湘帘斑,风帏绣浪千飞鸾。”湘帘给人高雅、浪漫富有诗意的感觉,一般诗人都会用来修饰诗文。清·孔尚任《桃花扇·题画》:“这是媚香楼了,你看寂寂寥寥,湘帘昼卷,想是香君春眠未起。”
画楫,音huà jí,亦作“画檝”。释义:1、有画饰的船桨。唐·王勃《采莲赋》:“飞木兰之画楫,驾芙蓉之绮船。”唐·李群玉《竞渡时在湖外偶为成章》诗:“雷奔电逝三千儿,彩舟画檝射初晖。”2、指画船。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偏安佚豫》:“时承平日久,乐与民同,凡游观买卖,皆无所禁,画楫轻舫,旁午如织。”
乌桕,俗名木梓树,大戟科乌桕属落叶乔木,生于旷野、塘边或疏林中。为中国特有的经济树种,分布于中国黄河以南各省区,北达陕西、甘肃。已有1400多年的栽培历史。乌桕以乌喜食其籽而得名。宋·林和清诗:“巾子峰头乌桕树,微霜未落已先红。”五月开细黄白花。深秋,叶子由绿变紫、变红。叶色红艳夺目,不下丹枫。叶落籽出,露出串串“珍珠”,这就是木籽。籽实初青,成熟时变黑,外壳自行炸裂剥落,露出葡萄大、白色籽实。
秋娘,音qiū niáng ,1、泛指歌妓。唐代元稹、白居易中屡有言及谢秋娘、秋娘者,因只区别其姓氏,于是秋娘则衍为歌妓的代称。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妆成每被秋娘妒。”唐·元稹《赠吕二校书》诗:“共占花园争赵辟,竞添钱贯定秋娘。”2、年老色衰的女子。唐代杜秋娘,本为李錡妾,后錡叛变被诛,入宫有宠于宪宗。穆宗立,为皇子傅姆。皇子废,秋娘赐归故乡,穷老而终。见唐·杜牧《杜秋娘》诗序。后用以泛指年老色衰的妇女。清·沈起凤《谐铎·南部》:“至如张修来《思春》一出,虽秋娘老去,犹似十三四女郎。”清·赵翼《扬州观剧》诗:“秋娘老去容颜减,犹仗声名压后生。”
西陵,即西泠,亦称西林,杭州西湖的景点地名,建有西泠桥,桥西北堍有苏小小墓。宋以前,孤山西端与北山之间是一个渡口,此地称为西村,又称为西陵或者西林。宋人诗句中的“西村唤渡处”、“看画船尽入西泠,闲却半湖春色”,指的就是这个渡口。后来渡口处建了桥,称西林桥,又称西陵桥或西泠桥。建桥具体年份无从查考,但从元代张舆诗“数声渔笛知何处,疑在西泠第一桥”分析,元代时候已有此桥。“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后因六朝南齐的苏小小爱情传说故事,西泠桥成为西湖著名景点。
程午桥,即程梦星(1678—1747),字伍乔,又字午桥,号汛江,又号茗柯、香溪、杏溪。安徽歙县人。清诗人。详见《<随园诗话>通注(5·19)》。
十三楼,音shí sān lóu,释义:1、宋代杭州名胜。亦称“十三间楼”。宋·周淙《乾道临安志·楼》:“十三间楼,去钱塘门二里许,苏轼治杭日,多治事於此。”宋·苏轼《南歌子·游赏》词:“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2、泛指供游乐的名楼。清·曹寅《诸敏菴弹平调琵琶手法特妙无和之者感赋长句》:“叶儿觕恶笑扬州,官筵粉墨杂啁啾。套数空飜《村衙鼓》,晚风不唱十三楼。”
米家舫子,又称“米家画舫”,原是宋代米芾在扬州任职时建造的一艘供自己收藏赏玩书画的船,后泛指文人学士所乘坐的船只,亦指文人们在船上雅玩唱和。元符三年(1100),米芾赴真州(今仪征)任职,宋代真州是个“地级市”,管辖扬子县、六合县,米芾不是去当知县知州,而是去了“江淮两浙荆湖六路都大发运司”衙门,这是直属中央的掌管朝廷东南诸路(路,即后来的“省”)漕运以及财政税收的机构,又称转运使司,俗称漕官。有文章说米芾对此任命不满意。其实,这是作者不了解宋代转运使司的职权。《宋史》记载,转运使司有两大职权。一是行政。有刺举、对移、奏辟官吏之权,有维护治安、逐捕盗贼之责;二是经济。漕运、籴米、兑换、赈灾、修堤、浚河、茶盐、酒矾、坑冶。北宋时转运使的官职要高于州县,至南宋时,漕运减少,职位降低,不设转运使,只设通判,而通判则兼任真州知州。只是米芾在转运使司的职务只是“管勾文字”,主管文书工作,大概相当于秘书处长。由于在漕运衙门,工作用船是必须配备的,而且,经常乘船外出检查督导工作,大部分时间都在船上。米芾于是把自己收藏的古玩、字画、奇石等都搬到了船上,还把自己的斋号“宝晋斋”书写挂在其上,此船被雅称为“米家画舫”。把玩宝物,废寝忘食。其好友黄庭坚在《戏赠米元章二首其一》诗中云:“沧江尽夜虹贯月,定是米家书画船。”任渊注:“崇宁间为江淮发勾,揭牌于行舸之上,曰‘米家书画船’。东西薄游,必挟所有以自随。一舟横陈,仅留一席为偃息之地。随意左右取之,抚摸吟讽,至忘寝食。所至识不识望之,而知为‘米家书画船’也。”后世文人皆有沿袭,明代徐渭在《送使君太朴》诗中亦云:“一叶米家书画舫,白虹终夕绕沧波。”本条诗话中“米家舫子只琴书”句,意思是米芾的书画船上本来只有古琴与书画。后面的诗句描述的是,书画船现在带上了丝弦歌姬,成了花船了。
水关,音shuǐ guān1,释义:1、水上关口。唐·杜甫《峡口》诗之一:“开辟当天险,防隅一水关。”仇兆鳌注引王洙曰:“峡口有关,断以铁锁。”唐·沈亚之《五月六日发石头城步望前船示舍弟兼寄侯郎》诗:“水关开夜锁,雾櫂起晨凉。”2、特指旧时穿城壁以通城内外水的闸门。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水关》:“土人曰水关,是水所从入城之关也。”清·李斗《扬州画舫录·草河录上》:“(市河)又自便益门吊桥起,绕城东北。一从新城拱宸门水关至挹江门水关,出针桥而接运河。一从旧城北水关至南水关,出向水桥而东接运河。”本条诗话中“未出水关三四里”句中的“水关”是指南水关,是扬州城内的小秦淮河与大运河连通之处,位于今洒金桥北侧,此处与钞关(税关)、龙头关(水闸)相距不远,号称“一水三关”。钞关附近是扬州当时最繁忙的码头与大宗货物交易市场,故酒楼、妓院、花船等服务业十分发达,因而有“未出水关三四里,家家开阁整花钿”之说。
法海桥,今名藕香桥,位于扬州市邗江区瘦西湖公园内的石拱桥。原名法海桥,明嘉靖四年(1525),扬州卫指挥火晟重建。清乾隆以前为画舫到达平山堂的必经之地。1963年,桥石栏杆改为水泥预制,上饰莲花图案,重修石级,湖道遍植荷花,改名“藕香桥”。
双环女,指梳着双环发髻的女子,一般为少女。双环髻,又名双环灵蛇髻,中国古代汉族女子发髻之一。最初流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一般是少女梳的,但也有少数妇女梳此头。在南朝时,由于受佛教的影响,妇女多在发顶正中分成髻鬟,做成上竖的环式,谓之“飞天髻”,先在宫中流行,后在民间普及。在发髻上再饰以步摇簪、花钿、钗镊、或插以鲜花等。通常是将女子头发分成两股,用丝绦束缚成环形,高耸于头顶或头之两侧,有的还将余发垂下作成燕尾形,叫作“垂髾”。后世唐、宋各朝流行的双环高髻、双环望仙髻即以此发髻为原型发展而来。
搴帘,音qiān lián,撩起帷帘。搴,本义是拔取。古通“褰”,是撩起的意思。唐·卢照邻《释疾文》:“搴裳访古。”又如:搴涉(提衣涉水);搴裳(亦“褰裳”,提起衣裳);搴帷(撩起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