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作为一种植物和饮品,已经伴随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本篇旨在概述中国茶史的发展脉络,为后续深入探讨不同时代的饮茶方式、茶种类、茶文化在文学作品中的描写和其他茶相关的观史角度打下基础。
中国饮茶史源远流长,唐代的《茶经》是茶文化发展极盛的代表作。唐代流行煎茶法,宋代盛行点茶法,都会在茶中加很多小料,此外还出现了冰茶等特殊饮品;明清开始流行冲泡清茶,也就是现在流行的纯茶了。茶在中国文明中意义深远,对中国历史有重大意义,茶叶相关的经济和贸易也十分重要。博主在本文仅作概括性介绍,随后将写多篇文章分别介绍茶史的不同角度。为了达到在不同文章间尽量没有冗余、尽量涵盖完整的目标,本系列文章可能会在随后连载更新期间进行多次修改。
1. 茶的起源
茶的历史深远而丰富,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的文字记载出现在公元前200年左右的《尔雅》,其中提到了“槚”,即苦荼(茶的古称)。东晋时期的常璩在《华阳国志》中也提到了茶,记录了周武王时期,巴蜀地区已将茶叶作为贡品,表明至少在3000多年前,中国巴蜀地区已有茶的栽培和制作。
茶作为饮料的普及始于西汉时期。长沙马王堆的西汉墓出土文物中,发现了有关茶的证据,包括敬茶仕女的帛画和提到茶叶的随葬清册。这表明汉代皇帝和贵族已经享用茶饮。
到了唐代,茶文化进一步发展。唐代陆羽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全面论述茶的书籍,对茶的种植、制作、冲泡以及饮用的艺术进行了详细介绍。此外,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塔地宫出土的唐代文物中,发现了金银茶具等,展示了唐代宫廷茶具的精美。
四川省名山县的蒙山是一个古老的茶区,至今还保留了许多历史遗迹。例如,皇茶园相传为西汉甘露年间吴理真培植仙茶的地点。唐宋时期,浙江天台山的国清寺和余杭的径山寺成为佛教圣地,同时也是种茶、制茶和佛门茶道的孕育之地。
茶的名称在古代有多种称呼,如荼、荈、诧、蔎、选、茗、槚、瓜芦等。《尔雅》中提到“槚,苦荼”,而东晋郭璞在《尔雅注》中称“早采者为荼,晚采者为茗”。直到唐代,陆羽《茶经》中将“荼”字减去一横,正式称之为“茶”。
巴蜀(指现在的四川、湖北以及云南、贵州部分地区)是中国茶文化的摇篮。《汉书·地理志》提到巴蜀是“南夷”的化外之区,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为一郡。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中可知,巴蜀地区在史前时期已有茶的发现和利用,后来逐渐发展成为饮茶的历史。
总而言之,茶在中国的历史悠久,从古代开始就在文化、社会和经济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2. 喝茶方法的发展史
唐代是中国茶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唐代陆羽著作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全面论述茶的书籍,详细介绍了茶的种植、制作、冲泡以及饮用的艺术,为后世茶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了宋代,茶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一时期,茶艺和茶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别是点茶法的出现,使得饮茶成为一种艺术。宋代的茶文化也对日本茶道产生了重要影响。
明代以后,茶叶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由传统的饼茶转向散茶。这一变化促进了撮泡法的兴起,强调茶的天然味道,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熟悉的泡茶方式。
在中国茶的历史中,主要有三种冲泡方式:煎煮法、冲点法和撮泡法。这些方法并不是随着朝代的更迭而完全改变,而是因为茶品、社会阶层、使用目的以及地域、民族的饮用习惯不同,呈现出不同的主次关系和变化趋势。
- 煎煮法可能是最古老的饮茶方式,与茶的药用和混饮法有关。唐代的陆羽在其著作《茶经》中全面总结和改进了煎煮法,将其提升到了一个系统工程的高度,对水源、燃料、器物以及茶汤的质量控制都作了明确规定。
- 冲点法主要用于清饮,起于晚唐,但在宋代达到了高峰。宋代的点茶法是日本茶道的源头,其特点是茶汤表面形成泡沫,要求洁白而持久。
- 撮泡法,又称瀹(yuè)泡法,主要是在明代兴起,使用散茶原叶,强调茶的天然之味。
另外,茶的历史与中国的经济文化发展密切相关。例如,在宋代,茶叶不仅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也是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同时还是军需物资和朝廷和平外交的纳贡物品。宋朝通过建立垄断茶利的榷茶制度和贡茶制度,使得产茶从质量到数量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些制度对茶农、茶商都是加重了盘剥,但客观上也起到提升茶叶品质、刺激茶叶生产的作用。
最后,宋代的茶文化还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和茶道文化的融合。宋代茶文化赋予了茶以德喻人德,赋予了茶以性喻人性的哲学意义。茶的生命过程被用来比喻人生,而其伦理内容常常将佛道思想融合其中。例如,宋代文人将茶比作高雅正直的君子,佳茗比作如花似玉的美人,这些都是茶文化和人道高度统一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