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跋涉的感觉。
昨天的教工运动会上,两千米快步走得了第一名。
四百米跑道,五圈,真的不算长。其实走到第五圈时,感觉刚刚进入“身轻如燕”的状态,就到终点了,真的没走过瘾呢!
田赛和径赛,我更喜欢径赛。短跑不行,爆发力不够;长跑还行,我的耐力还是有的。喜欢快步走或慢步跑,尤其是这么好的橡胶跑道,走或跑在上面,是一种奢侈的享受。我曾多次写到:“学校的四百米跑道,是免费的跑步机,四周树木成荫,是极好的有氧运动场。”从没办过任何健身卡,因为觉得太浪费,学校的四百米高标准橡胶跑道,除了雾霾预警的特殊时期不能去那里,其它时间可以随时去畅快淋漓地跑步,这是何等的惬意!何况家与学校操场一条马路之隔,小区正门正对着学校的四百米跑道,近在咫尺,近水楼台先得月,非常便利。
其实,平时上班期间,我很少去学校操场晨练,一是时间不允许,二是小区喷泉小广场的二百米跑道更便利,下楼就到。我给自己的规定,每天要在6:40之前到教学楼前迎候本年级组的学生和老师,这就需要把起床后的时间精细化安排:5:00起床,上厕所,洗漱,淘米,洗鸡蛋,用预约电饭锅熬上粥,沏一杯蜂蜜水喝,5:25左右出楼,5:30左右开跑。跑十二圈,走一圈,再做一套自编的体操。跑步的时候,心里数数,不是一圈到十二圈,而是“一组1,一组2……二组3,二组4,三组1,三组2……四组3,四组4”这样计数。化整为零,分为三组,每组4圈,每跑完一组,心里就特别有成就感。就像那位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马拉松运动员一举夺得世界冠军时,记者问他为什么能够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时,他解释道:我是将40多公里赛程切割成一个个小目标,每次都会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冲向下一个,这样整个比赛就轻松的完成了。
化整为零,不断鼓励自己,接连不断地完成一个个小目标,日积月累,就能创造奇迹。
学生时代,就养成了晨跑的习惯。下了晚自习,也会有一些同学去操场跑几圈,有时候我和室友跑嗨了,就一口气跑25圈,10千米,汗水湿透全身,头发里往下淌汗,那才叫一个过瘾!
特别喜欢这种跋涉的感觉。对身体,是一种极限的挑战;对意志,是一种极好的磨炼。这种近乎“自我折磨”的锻炼方式,让原本羸弱的身体逐渐变得强壮起来,从48公斤的体重,增长到如今的68公斤,同时也锤炼了自己的意志品质,耐受力更强了。工作再苦再累,身体能吃得消,心理也能承受,默默去干,再繁难的工作也要化整为零,一步一步去做,终有完成的时候。
我的跑步习惯,激励了一届又一届的好多学生。锋,就是其中一个。他如今已是一个国际知名的油轮公司的船长,那年聚会,锋跟我说:“杨老师,现在我和我的船员体能竞赛,一百米跑,我每次都是第一。”我真为他自豪!
其实,我的学生也在激励着我。坤,就是其中一个。那时我在县城初中任教,当班主任。班里有一个身体重度残疾的学生,就是坤,脊柱严重侧弯。有时候任课教师点名,点到他时,叫了名字,却没看到有人站起来,就很生气。
“老师,我站着呢!”坤在第一桌,从来都是站着听课,一坐下就看不到黑板了,他站着和别的同学坐着一般高。
那次十公里越野赛,我是导航员,骑着我的嘉陵70摩托车,车头插着小红旗,引导第一名到达折返点,返回来,一直引导回到学校院里的终点。等我把第一名引导完毕,任务完成了,就赶紧骑车去查看我班里的孩子们,尤其是坤。比赛前,我就跟他商量:“你别去参加了吧?太远,我不放心你。”
“杨老师,您让我去吧,我能跑下来!”
大部分学生都已经折返了,坤还跑在去折返点的路上,瘦小而倾斜的身躯,从未停止前进的步伐。我喊他,让他停下来,坐到我的摩托车后座上,他坚决不肯。就这样,他歪歪斜斜地跑着,我骑着摩托车在他身边“陪跑”,一直坚持到达瓜园大桥下的折返点,又一步一步跑回来,跑进学校院里的终点。那时,其他所有参赛学生都已经回班里或宿舍休息了,武校长和其他几位领导还等候在院里,等着坤和我,心里暖暖的。
后来,写一笔好字的坤,考取了南方的一所医科大学。后来,坤成了一位有名的医生,通过脊柱矫正手术让自己真正“站起来”的愿望,估计早就实现了。
跋涉在人生之路上,这本身就是一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