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停在学校的公告栏前,找寻了一遍又一遍。
没有,没有,还是没有。
公告栏上,记录的是优秀的高三生毕业生所考上的大学。所谓优秀,最简单直白的衡量标准就是985和211的名号。高中三年,成绩一直不温不火地处于中游的我,是个不折不扣的中等生。高考也延续了模考成绩的一贯风格,没有大起,亦没有大落。在全班五十四个同学里,成绩实在普通得不能再普通,激不起一点水花。
但当我站在公告栏前,手里攥着211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却遍寻不到自己的名字在公告栏上的任何痕迹。我安慰自己可能是我考上的大学不够好,不够能作为激励学弟学妹的榜样。
可是,录取分数线差我二三十分的学校却明晃晃地出现在了公告栏上,它很明确地告诉我,我,是被遗忘了。
那些高三生活中被我刻意忽视的悲伤与苦涩忽而涌至心房,心中酸胀一片。
高三,每个人都如旋转的陀螺不停歇地看书,刷题,考试,心中不自觉地绷紧了一根弦,可能一不小心就会断掉。我最恐慌的不是考试,而是老师们每周班会上所谓的激励。你有没有这种体会,老师们不厌疲乏地告诉你,清华北大是你们的目标,985大学是你们努力的方向。他们一次又一次地灌输着考大学唯清北与985之思想,宛如一根根稻草压上骆驼不堪重负的脊背。
然而不是每个人都是优等生,不是每个人都能考上最好的大学。
社会均衡分配,虽然我以下所说的话有分层歧视之嫌,但不可否认的,它是一个事实。无论通过先天还是后天努力,有人会被分配到精英阶层,而其他人会被分配到精英阶层以外的其他阶层,这是社会供需平衡的需要,也是维持社会稳定运转的必要。故社会中的人不应当被冠以统一的标准,不应当成为流水线上的统一化的产品。
几千年前的孔圣人就已经提出了因材而教的理念,足以证明统一化的教育标准着实是有其弊端所在的。今日的中国社会,其应试化教育“闻名国外”,十几年的读书生涯,我们也许都对“别人家的孩子”并不陌生,老师常挂在嘴边的是“向优等生看齐”之类的话语,大有一种要让所有的学生都成为第一名的豪气。但,这怎么可能呢?
我曾切身经历过,优等生和中等生是如何被差别对待的。高考前三个月,有的同学希望手中多一份筹码,去准备自主招生。我们一群成绩并不是很拔尖的同学,拿着材料去请教老师,希望老师抽空帮我们盖个章时,被老师以他太忙为由脸色不虞地把我们赶出办公室;然而,下一节课课间,老师就挂着一副笑脸主动来找优等生们关心他们的自主招生。
同一件事情,两种截然不同的差别待遇。
难道就因为我们的成绩不算高,考上清华北大985的几率比较小,所以就该生受这种差别待遇?可能你会说,人家优等生是实实在在的优等生,老师多给他们一点关注也无可厚非。但是,中等生也需要多一点的关注,他们只希望能有相对平等的对待。希望,在高考的利益关口,请千万不要舍弃他们。
请千万不要遗忘他们
他们也有昂扬斗志,也会在深夜的时候固执地学习
希望,他们的努力都能得到认可
哪怕,他们不是最优秀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