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入黔之初便已决定,要为这趟黔之旅写篇游记,而今归来半月,却一直没有提笔,原因有二:一是贵州太美,手机空间又充足,整理照片便用了整整一周;二是感触太多,想记录的也太多,每每提笔竟不知从何讲起。偏偏这时候,安分了许久的一颗蛀牙起兵造反,镇压无果,无奈只得连根拔起,索性再用一周,一边恢复将养,一边沉淀思绪。如今伤口渐愈,思路也慢慢清晰起来,那就从为什么选择入黔开始讲起吧……
去年游庐山,意外发现天池寺石刻上阳明先生的诗作,先生何人,中国历史上唯二的圣人之一,立德、立功、立言,乃“真三不朽”,于是心中便隐隐生出要到贵州修文的念头。若说研学孔孟必至山东,研究朱熹必到江西,那么研究王守仁,则一定不能错过贵州龙场(今修文县)。
于我而言,初识先生,始于少时读明史,知其用兵如神,常以少胜多,而中国历史上善用兵者,何止百千计,故不以为奇。再识先生,便是初中政治课,那句著名的“汝未来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汝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汝心之外”,惊讶于先生竟能将枯燥乏味的哲学观点用如此美丽的文字来阐释,尽管被老师归于唯心主义行列,我还是因此对先生、对心学产生了兴趣,读《阳明传》、《传习录》,叹服先生每每能以临时拼凑的散兵游勇大胜数倍兵力的精兵强将,简直是对兵者诡道教科书一般的诠释。但毕竟年少,仅溺于先生剿匪平乱之传奇,对心外无物、知行合一却不求甚解,终不得心学之门。
直至偶然读到余秋雨的散文,对先生推崇备至,于是重读《阳明传》,感悟颇深:少时只当“格竹问道”是呆傻痴狂,而今才懂那是先生乃至古代文人对真理矢志不渝的追求;熬过诏狱逃过追杀后的龙场悟道不是灵光乍现,而是历经生死劫难后灵魂深处的涅槃重生;不再赞叹那百战百胜的不世之功,而是折服于先生剿灭盗匪后,建郡立制,大兴教化,移风易俗,长治久安的爱民之心;曾经无限感慨的是先生临终,惟念桑梓却命殒归途,终不得见爱徒幼子的遗憾,如今感佩落泪的是先生弥留之际“我心光明,亦复何言”的临终遗言……彼时我已出校门而入社会,直面人性的复杂、职场的考验、亲人的病痛、伴侣的选择,理想渐行渐远,前路迷雾重重,再学心学——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方觉字字箴言,虽只习得皮毛,远未得其精髓,却也如拨云见日,水落石出,驱散心中迷惘恐惧,渐渐回归平静初心,勇敢面对人生风雨。
于我,选择贵州,到龙场拜谒先生,是内心渴望的“朝圣”之旅。可是老妈不然,妈妈最爱自然风光,贵州风景,除黄果树,所知不多,加之山高林密,交通不便,假期有限,恐难尽兴。且时值金秋,黄山大美,选择安徽,似乎更佳。两难之时,一张梵净山红云金顶的照片几乎立刻就让我们做出了选择,山,见过不少,或雄壮、或奇特、或险峻、或秀美,但仅凭一张照片就能将一座山的雄奇险秀表现的如此淋漓尽致,恐怕只有梵净山了。然而,红云金顶山路奇险,我又担心妈妈不能登顶,忙询问亲友,得知山路虽险,好在路程不长,充分休息,留足时间,可尽力一试。
于是,因为那个别号阳明的人和那座名为梵净的山,我们终于选择了贵州,至于这一趟黔之旅,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惊喜与感悟,敬请期待黔之旅(二)贵阳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