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屹耳 图/屹耳
前几天,在每日豆瓣上看到一个话题“为了省钱,我妈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内容是妈妈们生活节俭的细节盘点。其中个例,会让人觉得似曾相识,不禁感叹: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妈。
@零
在我小时候,我妈把鸡蛋打到碗里的时候,一定会把手指伸进蛋壳里,把附着在蛋壳上的蛋清尽可能地刮下来。导致我长大后有一段时间也一直这样操作。这两年回家看我妈做饭打鸡蛋时已经不这样了,打下来就把蛋壳扔掉,于是我也改了这个习惯。
@xz123
我妈,冬天的火锅,吃完剩下的汤会一直煮,然后汤剩下一点点也不扔掉,继续加水煮新的骨头汤,在继续涮菜吃,去年全家一致说吃完了就倒掉,不要再留了。结果她一个人硬是把那一锅汤喝完了。。。。
不仅仅体现在吃上,吃穿用行每一样他们都很节俭。
关于吃
小时候(在我出生的那个年代),还未看到经济飞速发展下城市的繁华,对很多事情都很“无知”。每每到老爸开会回来,第一件事便是紧紧盯着他……的书包,迫不及待地想看看有没有带什么好吃的回来,那是属于童年的期待。
当然,家里也少不了一些“好吃的”,每当我们坐在一起享用时,我妈总是把她的那一份留给我们,口头禅就是“我不愿意吃”“我吃过”“我不喜欢那个味道”,那时的我信以为真,天真地以为她是真不喜欢吃。可是长大才知道,什么是“善意的谎言”,不过是想多留一点给家人而已。
在我的印象里,父母在吃上一直很节俭。剩饭剩菜,只要没坏(有的可能已经坏了,只是没发现)就在下一顿吃掉,我们吃新的,我妈吃剩的,永远是这样。例如,蒸的馒头多了,遇上天热的时候难免有个别长毛发霉的,她也不会浪费,剥掉外面的一层继续吃。
现在物质水平提高了,她还是不浪费食物,劝阻无用你就知道那已是她一辈子养成的习惯。只不过有时候会让人觉得心疼,她们出生和成长的年代,已将“节俭”刻在了骨子里。
关于穿
前几天,给老妈买了一件秋天的套头衣服,她还是坚持说,“不缺”“穿不完”什么的。以我多年的经验,给父母买衣服之前,别问,问就是“别买”。所以,买完再汇报,哪怕不合适再换再退。
从我记事的时候起,就很少见父母置办新衣。逢年过节,爸妈总少不了给我们买新的衣服,从里到外、从上到下,一样不落,我跟二姐年龄相差小(小时候脾气还差),买同样款式不同颜色的衣服肯定也是我先挑,心里美滋滋。我也会问爸妈,你们怎么不买新衣服?爸妈总是说,小孩子过的是新年,我们这个年纪就不讲究穿新衣服了,穿干净整洁的就行。
其实哪里有大人和小孩的区别,只不过是将省下来的钱花到家里更重要的事情上。
我毕业后一共给老妈买过两件冬天的棉外套,其中一件她已经穿得不保暖了,还有点褪色,但也一直替换着穿。有一次,我说,妈,我再给你买件羽绒服吧。她立马说,你后来买的那件我还没怎么舍得穿,不用买。
是,我们现在穿衣服凭喜好,看搭配,可父母穿衣服还用舍不舍得来衡量,听到那句话心里还不自觉难过了一阵。
关于用
我想不止我一个人,家里的垃圾袋你们父母是不是也用平时买菜或者超市的袋子来代替?
有网友也发表过类似的话题,“物尽其用”在我们父母身上发挥得淋漓尽致。父母,他们很擅长“改造”!
网友@童童打灯:我妈把不穿的衣服剪成一块块大小不等的布片,做抹布。有一次我在厨房发现一半胸罩,我立刻炸毛了:“你!你还能更有才一点吗?”我妈羞赧:“上面的花纹去油渍比普通抹布好。”
还有去年网上很流行的妈妈用旧衣服缝的马桶套、电视电话套、乌龟的衣服等等,脑洞大开,画风清奇。
我妈也给我们改造过很多的东西,马甲、裙子等,小时候破了洞的袜子第二天一早肯定被缝好。反正天大地大,只要爸妈在,就没有解决不了的事儿。
关于行
说件很简单的事儿,对爸妈来说,能步行,不坐车,能坐免费公交,他们绝对不打车,能打车,绝不会租车。但是反过来,则是能让我们少走两步是两步。以前,在县城上学,每次回家赶不上末班车,同行的小伙伴就结伴步行回家,觉得脚下有走不完的路。后来,上大学每逢寒暑假回家,赶不上班车的时候,爸妈就会找专车来接,费用是平时班车的10倍也绝不含糊。
突然想到前几天看的一个段子,有个男生第一次带他爸坐高铁,在准备发车的前一刻,他爸突然说,忘了拍车头,结果跑下去拍车头去了,这时高铁的车门被缓缓关上。初次看这个段子,真是既好笑又好气,细细想想还有那么点心酸……
由于平时工作在外,和父母的联络大都是通过电话或者视频,对他们来说无论什么事儿都是能扛则扛,报喜不报忧。在电话这头听起来一副“岁月静好”的模样,其实我们对他们经历的事情一无所知,家里大大小小的事儿,不经他们化解、以及负重前行,哪有我们在外的现世安稳?
现在长大了,轮到我们爱他们了,也希望父母不要一味地“逞强”,你们的“坚强”其实早已被我们做子女的看穿了,偶尔“示弱”没有人会责怪的。
在亲情这方面,我想把今天看到的一句话送给大家也送给自己:每当你想对父母发火时,打住,尽管现在很爽,但将来你会后悔的。 因为唯一无条件包容我们的那个人,除了父母别无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