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选题已经想了很久,一开始是想潦草的聊几句职场的牢骚,或者拿自己从业并不丰富的经验里压榨出一星半点的干货,带着上帝的视角去分析如常的人生中潜藏多少暗潮涌动。
直到最近被一件小事儿触动,让我想清楚,那些都不是我最想说的。喜欢的感觉本身,是能够自动屏蔽那些“不够好”的心情的。那种遇到喜欢的事的感觉,是忍过等待和煎熬的甘之如饴,当你遇到喜欢的,会有一种不求结果的去付出的冲动。就算接手的是一个没有KPI的项目,你也会自己寻找行业标准,然后告诉自己,你要超越这个数字。也许过程之中,也会遇到困境和无措,需要承受着迷雾重重下的无力感或挫败感,也会沉浸在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的痛苦之中,但是那种要“大干一场”的心情会让你终究能找到解决方案。
你为你喜欢的事情,要做的第一次努力,就是跟不喜欢的一切,说一句:“抱歉,我要离开你了。”我们在作出任何与“放弃”和“离开”有关的决定时,都会往往纠结在成本和自我怀疑之间。 “我如果不做这份工作,我会减少的收入是多少?”/“以后遇到的都将是陌生的一切,我还能做事情游刃有余吗?”确实成本是一笔可视的且完全量化的数字,好在评估有不同维度,方能让那些令人闻声色变的成本魔咒,也可以暂时败下阵来。好在自我怀疑都是间歇性发作的,“喜欢”才有机会占上风。
你未来想要赚更多钱吗?那就先让自己变得值钱。营销领域不停在说“消费升级”,这不只是商业模式的探讨,更是你审视自我的角度的迭代升级,当“我”作为一款产品,雇主也会消费升级,“我”的市场估值和能力高低成正相关。喜欢做的事情会激发你的潜能做到更多,而你不喜欢的事情会消磨你的意志,负面情绪带来的不只是你做不好一件两件手头的事情,而是深陷在抱怨与嫌弃的情绪囚牢中,会桎梏你的思考,阻碍你去做更多尝试和拓展。
求职和择友都离不开最重要的这句“道不同不相为谋”,不同价值观的你们,靠委屈求来的“全”,只是矛盾的关注点的短期转移,结果往往是当断不断衍生出的不安和不甘,你要跟情绪对抗,强迫自己被理性支配。爱情与工作一样,希望它陪伴下的你,能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而不是终究成了自己讨厌的那种人,面对不断增加内耗的感情,最先要学会的是“止损”。挥别不爱的,才能为真爱让路。如果一份工作,你想要一直坚持做下去,要么你对它非常认可,要么你觉得自己别无选择,最好是前者。
第二次努力是将那些有关它的基本功练扎实,持续探索有关它的延展知识。《文案发烧》曾经提到过一个观点,在你准备进入一个陌生领域的时候,是先凭直觉去天马行空的创作还是先翻看Reference然后着手模仿?作者的答案是模仿。这里的模仿不是照搬照抄,而是通过模仿,分析共性,拆分出差异点,这个过程也许用儒家思想的“格物致知”更能很好的解释。以更多的 case study 为基础而设计出的产品,拥有更友好的用户体验,为真实世界的生活提供高效的服务或产品,佐以强势有效的品牌运作,它的未来值得期待。
第三次努力是向“斜杠青年”进击。只会某一方面的精专背景,不足以支撑你的理想。可以参考你的爱豆,也可以脑内一下曾经希望自己的 leader 具备哪些能力,或者与他人共事过程中发现别人的处事方式上有哪些方面令你钦佩,也许是专业性超强,也许是拥有庞大基数的资源,也许擅长摆平公司内外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或者分析问题鞭辟入里并且擅长推演与论理,拥有战略思考和谋策的能力……如果很不巧,这些正是你现下缺少的特质,拿出一段时间通过刻意练习完成这些自我升级吧。
第四次努力是当你发现终究是做错了的时候,不要怪天地,也不必怪自己。世态万千,哪有什么无往不胜的人,犯错只是让你在人生的分叉路停下来,看看来时的路,喘口气再去走接下来的路。《我的少女时代》里徐太宇对林真心说,“不要害怕摔倒,最坏的情况也不过就是摔倒。” 最坏的情况不是疼痛,而是你放弃了选择。
第五次努力是,一旦拥有了你想拥有的,不会盲目自我膨胀。我的爱豆之一杨歌说过,“有些东西你以为已经是你自己的,但即使是当你拿到手上的那一天还有可能不是你的,而能不能将这些东西掌握在自己手里,只与你当时的实力息息相关。”膨胀会让失去来的很快,如果想要拥有更久,保持节奏,回归平常心。
祝福读到这里的你,能与喜欢的一切在一起
遇到你真好
哪怕我承接的你的情绪不全是快乐
哪怕那些不好的情绪也会伤害我
哪怕我们之间曾经有过那么多分歧
我都没有过想要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