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得做你觉得对的事,不对的就去他的”
这个对的前提是,你是一个能保持冷静理智的人。
不然即使你知道什么是对,也会被各种情绪带跑,南辕北辙。
其次,怎么知道什么是对的?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知行合一。
行万里路,是我们的生活经验,牢固却有限。
读万卷书,是给我们纵向的人生,开垦宽度。让我们了解到在自己这个有限的年纪,有限的领域,有限的圈层,有限的经历中,无限的故事,无限的经历,无限的智慧……
都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这是古人说的。
如今我认可行万里路的价值,但读万卷书的价值已不亚于行万里路。
现实中,我们出于生存、责任,无法做到说走就走。
而感恩于互联网的发展,我们能吸收到全球古今中外大家的结晶,包括书本、电影。以此来供养我们认知匮乏的大脑。
好了,说了这么多。只是在观影后为自己今后的选择又建了一层心里建设。
回到故事中。
比利林恩真是个帅小伙,一双蔚蓝又深情的眼睛,怒放玫瑰般色泽的嘴唇,低沉沙脆的嗓音,利落不失光泽的短发,高大笔直的身躯。
还是个战争英雄,性格内敛稳重,不说脏话,不好斗,尤其是有一颗柔软正直的赤子之心。
这一切的优点,在冠上“战争英雄”的称号后,被媒体大加渲染后,更加光彩迷人。
他动摇了。
战争太真实,太可怕。每天惊心动魄,草木皆兵。即使保持高度紧张的状态,也未必保证自己能活着回到家乡。
杀与被杀,抉择总会在不经意间出现。
如果不幸死了,除了你的战友你的家人,不会有人始终铭记你,铭记你奉献了什么。
你可能被人茶余饭后谈到了几次,就被抛诸脑后,不管你生前,有多么优秀,有多么强大,有多么可爱,有多么值得被珍惜。
林恩本就并非出自自愿当的兵。他在美国,有他的家人,尤其是最爱的姐姐。
在采访现场,他甚至遇到了一见钟情的拉拉队女孩。
留下来,他有家人,也会有爱人,会有稳定的生活。
但是,离开战场后,他又是什么呢?他真的会成为他以为的那个人吗?
他曾以为是他们在保护美国政府,美国群众,真的回到他们所保护的土地上时,他发现,是这片土地上的人,在主宰着他们。
没人真正关心他们为国家付出了什么。人们只是想要一个故事,通过他们,让自己相信这场战争是正确的。
而对于比利林恩,面对战友的死亡,面对自己亲手杀掉的圣战徒,他最糟糕的这一天,竟然使他成为了英雄……
多么莫大的讽刺。
衣冠楚楚,和蔼可亲的商人,想要榨取他们的故事谋取利润。
舞台工作人员,在乎的只是自己的工作和现场效果。
反战群众会骂他们是杀人机器,还有一些人对他们的关注只局限在武器,杀人的感觉,同性恋的问题。
而家中,是冷漠的父亲,暴躁的母亲,让自己心疼的被毁容的姐姐。
没学历没钱的他,能做什么呢?面对家庭内外的生活琐事?去便利店打工?
褪去光环的自己,心仪的女孩,还会选择亲吻自己,和自己在一起吗?
答案是不会。
结尾部分,林恩说:“我差一点就要带着你跑掉了”时,女孩的表情就不对了,很显然,这也是个很理智的女孩,她没有疯头疯脑的为林恩能为她做的事感到激动,而是反问:“跑掉?你们不是还要重返战场?你是授勋英雄啊。”敏感的林恩察觉到了,解释说玩笑话,女孩露出松了一口气的笑容,留下一句我会为你祈祷,便潇洒离去。
这时,是去是留,林恩已经有了选择。
最后上车离去前,他和队友遭场地工人围殴的那刻,他更坚定了自己的决心,是的,他天生就是军人的料,与他并肩作战的战友们是他坚持的最大意义。
女孩希望他继续奔赴战场,是因为他是战争英雄。
姐姐希望他留下,是不希望他被英雄的名号束缚住。
但他知道,自己在乎的并不是英雄与否。
因为他终于找到了,就像死去班长说的:做事不一定要为了上帝,为了国家,要找到一个超越自身的浩大信仰。
回到车里,曾经的班长出现在眼前。
“你扛起重任的时候到了。”
“我准备好了,班长”
“我爱你”
“我爱你”
意识归来,车里的伙伴们对他这一声“我爱你”一一做了回应。一如曾经的班长在出任务之前对大家的表白。
只有大家还是一如既往的样子。
泪目。
再说一个很喜欢的小配角,就是一开始就带他们来到表演场地的小助理。
个头小小的,有点笨笨的,但却是为数不多的发自内心尊重他们关心他们的人。
人之间的感情是互通的,你是否真诚,做不了假。(对比女孩和小助理)
ps:最后军人们和小助理的互动也很有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