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围城》,不同的人或许会由于不同的原因而读它,也会因为不同的触动点而对它难以忘怀。对于学者而言,它是一本值得研究的小说,里面的讽刺、博喻、作者的意图、小说的技法……没有不能成为研究对象的。而对于普通读者而言,他们更多关注的,或许还是故事中的人物,以及他们的情,与爱。
爱情的确是个普世的话题,不管你是谁,只要是活在这个世上的、叫作“人”的两足生物,便难过情关。一本完全不写爱情的小说多少会让人感到遗憾,因为爱情的确是通往人性的一项最便捷的方式,更是任何人都难以逃脱的世间罗网。
初读《围城》,是在我高考结束后的那个暑假。记得那时,读完小说后留在脑中最直接的印象,不是里面广博的比喻,不是无处不在的或诙谐或讽刺的笔调,而是方鸿渐、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赵辛楣他们那群人的情感纠葛。而这学期,由于课程作业的缘故,我又有了一次机会将它重读一遍,并对整部小说做了一个具体的分析与整理,可我却惊讶地发现,一共九章的小说,单纯只写爱情的章节,竟只有第三章。由于这些章节原先都是没有题目的,我便自己为每一章概括性地拟了一个题目,而第三章我则称之为“春日的恋情”。
九章依次为:
第一章 回国的法国轮船上
第二章 回乡
第三章 春日的恋情
第四章 失恋之后
第五章 行旅道中
第六章 学院里的工作与政治
第七章 学院里的情事
第八章 归途·新婚
第九章 围城之内
虽说其他的章节里也多多少少会出现些情事的描写,但纯粹的那种爱,那种初恋时男女双方敏感细腻的表现,大多还是集中在第三章。
以下摘录一些触动到我的话,并附加些个人的理解。这些语言所展现的,与其说是爱情,不如说是人在那似爱非爱的感情面前复杂而又细腻的心理。
实际上,第三章一开头就用春天来暗示爱情的到来:
“这春气鼓动得人心像婴孩出齿时的牙龈肉,受到一种生机透芽的痛痒。”
无论是“婴孩出齿时的牙龈肉”,还是“生机透芽的痛痒”,既是写春天万物发芽的气息,更是比喻年轻男女的春心萌动。
就像无数个鼓动人心的春日一样,小说里的春天,也一点不让那些渴望爱情的心消停。
之后方鸿渐从苏小姐家出来,“自觉已成春天的一部分,沆瀣一气,不是两小时前的春天门外汉了”,再次让春天的恋爱气息充满了字里行间。
“他们俩虽然十分亲密,方鸿渐自信对她的情谊到此为止,好比两条平行的直线,无论彼此距离怎么近,拉得怎么长,终合不拢来成为一体。”
这句话写的是方鸿渐与苏文纨的感情。“两条平行的直线”可谓道尽了许多如方苏二人的男女关系,虽然能够走得很近、走得很长,但终是因为品格不宜而无法在彼此的生命中产生爱情交集。这对方鸿渐来说或许是洒脱,但对苏文纨来说,却是生命里怎么样也抓不住的爱情。
而苏文纨和赵辛楣的感情则是:
“长期认识并不会日积月累地成为恋爱,好比冬季每天的气候罢,你没法把今天的温度加在昨天的上面,好等明天积成个和暖的春日。”
这个冬春日气候的比喻无疑是极恰当的,就像两条平行的直线永远无法相交一样,无数个寒冷的冬日也永远不可能累积成一个和暖的春日,用两个“不可能”的比喻,道尽了无数男女由于种种原因在爱情上终究有缘无分、难以两情相悦。
即便如苏赵二人青梅竹马的关系,也终究抵不过“襄王有梦,神女无心”的现实。
此外,写期待爱情的苏小姐:“脸光洁得像月光泼上去就会滑下来,眼睛里也闪活着月亮,嘴唇上月华洗不淡的红色变为滋润的深暗”;
听到情话后害羞的苏小姐:“双颊涂的淡胭脂下面忽然晕出红来,像纸上沁的油渍,顷刻布到满脸,腼腆得迷人”;
被方鸿渐吻过的苏小姐:“头枕在鸿渐肩膀上,像小孩子甜睡中微微叹口气”;
自认为被方鸿渐示爱的苏小姐:“听见女用人回来了,便站起来,本能地掏手帕在嘴上抹了抹,仿佛接吻会留下痕迹的。觉得剩余的今夜只像海水浴的跳板,自己站在板的极端,会一跳冲进明天的快乐里,又兴奋,又战栗”。
这些细节描写无疑勾勒出了那个规正清高的女博士苏文纨的另一面,在爱情面前,任何女子都可能会害羞得如一个小孩子、或是一个豆蔻年华的少女,这是爱情带给她的喜悦,而苏小姐脸上那如“纸上沁的油渍”一般从淡胭脂下晕出的红,更是将这害羞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后文写孙柔嘉脸红的时候,又说:“也许女孩子第一次有男朋友的心境也像白水冲了红酒,说不上爱情,只是一种温淡的兴奋。”
“白水冲了红酒”,就像平淡的白开水突然被滴入了几滴红酒,女孩子平静的生活被那个似爱非爱的人所打破,或许令她兴奋的不是那个人本身,而是原本无色无味的平淡生活中突然多了些色彩与滋味,多年平静无波的心湖突然泛起微微的波澜。
还有第三章里方鸿渐对苏小姐的那个吻:
“这吻的分量很轻,范围很小,只仿佛清朝官场端茶送客时的把嘴唇抹一抹茶碗边,或者从前西洋法庭见证人宣誓时的把嘴唇碰一碰《圣经》,至多像那些信女们吻西藏活佛或罗马教皇的大脚指,一种敬而远之的亲近。”
这几个比喻都写出了方鸿渐对苏小姐那个吻的敬而远之与不得不为。
“鸿渐一溜烟跑出门,还以为刚才唇上的吻,轻松得很,不当作自己爱她的证据。好像接吻也等于体格检验,要有一定斤两,才算合格似的。”
这句话是从方鸿渐的视角来看那个吻,对他来说,那个吻轻巧得算不得是示爱,只是一种敬而远之的亲近。但这里用了“好像”,因为虽然方鸿渐心里是这样觉得的,但实际上对苏小姐来说,那个吻却吻在了她的心上,是难以轻易磨灭的爱的证明。
方鸿渐和唐晓芙分手时两个人各自的痛苦:
(唐晓芙)“可是心里忘不了他,好比牙齿钳去了,齿腔空着作痛,更好比花盆里种的小树,要连根拔它,这花盆就得迸碎”。可以看出,方鸿渐早已扎根在唐小姐的心里,跟他决裂对于唐小姐来说就像拔牙和拔树一样,不是中间折断的伤,而是连根拔起的痛;
“鸿渐身心仿佛通电似的发麻,只知道唐小姐在说自己,没心思来领会她话里的意义,好比头脑里蒙上一层油纸,她的话雨点似的渗不进,可是油纸震颤着雨打的重量。他听到最后一句话,绝望地明白,抬起头来,两眼是泪,像大孩子挨了打骂,咽泪入心的脸”。可以体会到方鸿渐听见唐小姐那些话时心里的绝望,既委屈,又无法辩解;
“方鸿渐把信还给唐小姐时,痴钝并无感觉。过些时,他才像从昏厥里醒过来,开始不住地心痛,就像因蜷曲而麻木的四肢,到伸直了血脉流通,就觉得刺痛”。事情发生时茫然无知,事后回想时的疼痛却是加倍的,这用麻木后疏通的四肢来比喻,再恰当不过。
除了爱情以外,其实还有一些关于人生哲理的比喻。
首先这本书的书名“围城”本身就是一个关于婚姻的比喻,这个比喻在书中也有提到:
“慎明道:‘关于Bertie结婚离婚的事,我也和他谈过。他引一句英国古话,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苏小姐道:‘法国也有这么一句话。不过,不说是鸟笼,说是被围困的城堡fortresse assiégée,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鸿渐,是不是?’”
其实从这本小说来看,不只是婚姻像鸟笼或者围困的城堡,工作以及许多其他的人生选择都如围城一般,没进去的时候满怀希望,进去了以后又后悔得想出来,比如方鸿渐失恋后决定去三闾大学,后来又决定回上海,在这两处他都发表过类似的感慨。
此外,在谈及人与人之间的缘分的时候,作者把人对人的了解比作开无线电:
“你把针在面上转一圈,听见东一个电台半句京戏,西一个电台半句报告,忽然又是半句外国歌啦,半句昆曲啦,鸡零狗碎,凑在一起,莫名其妙。可是每一个破碎的片段,在它本电台广播的节目里,有上文下文,并非胡闹。你只要认定一个电台听下去,就了解它的意义。”
这个比喻无疑十分恰当。路过我们生命的每一个人都会有他们自己的故事电台,有属于他们的喜怒哀乐、悲伤无奈,关键在于我们愿不愿意听下去,只要愿意去了解,那么彼此之间的缘分必定不浅。
《围城》这个故事的意义,远远不止其中的情与爱,但最能打动人心,令人念念不忘,又回旋耳边的,却又是这些说不明也道不尽的情,与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