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blackhole)一词在1968年才由美国天体物理学家约翰·惠勒提出来,但早在1783年,英国地理学家约翰·米歇尔(John Michell)便已经意识到:一个致密天体的密度可以大到连光都无法逃逸。这也是普通人在今天对于黑洞的最基本认识:吸入所有一切,连光都逃不出来。
那么现实中,也有很多黑洞,让你一进去就再也出不来,让我们来看几个案例:
案例1:紫金铜业(20万吨/年铜冶炼项目)制酸车间尾气脱硫工序活性焦罐发生堵塞,一名当班作业工人进入罐内进行疏通作业时发生昏倒,其后车间另外三名当班工人对其进行施救时,也相继昏倒。铜业公司第一时间组织施救并送医院抢救后确认3人死亡,1人经抢救后脱离生命危险。
案例2:杨凌绿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一名员工在发酵罐内取菌时昏迷,随后公司3名员工相继进入罐内救援,也都昏迷。事发后,杨凌示范区消防支队、杨凌示范区医院第一时间赶赴事发现场,进行积极救治。由于伤者缺氧窒息时间过长,4名伤者经抢救无效相继身亡。
以上案例中吃人的黑洞,在企业安全管理里面称为封闭空间。
可能很多人对于封闭空间没有一个具体的概念,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详细聊一下封闭空间的一些知识。
封闭空间的定义:指一个全封闭或半封闭的空间,其结构不适于员工长期停留。由于封闭空间的结构、位置等原因,空间内自己会产生有害气体或在里面进行工作的原因可能产生有害气体,引发员工中毒或者遇到火花会爆炸。常见的封闭空间有下水道、发酵罐、通风管道等。
进入封闭空间会遇到哪一些风险?
1、容易缺氧晕倒
2、有害(有毒)气体,烟雾,蒸汽或粉尘引发中毒
3、非正常时,液体和固体可能瞬时充满空间,或有气体释放。自由流动的固体例如谷物也可能涌入谷仓,造成人被埋在里面
4、着火和爆炸(例如可燃蒸汽,过多氧气,过多粉尘等)
5、各种容器内的残留物可能释放气体,烟雾或蒸汽造人员伤亡
6、高温烫伤
7、有触电风险
8、能见度低易引发事故
9、接触面光滑,造成滑到跌落受伤
血淋淋的案例告诉我们,进入封闭如果没有采取正确的方式,很容易出人命。那么我们如何在进入密闭空间的同时,预防以上的风险,保住自己的小命安全的同时完成作业从密闭空间内回来呢?
第一步:识别风险源,制定规范的操作流程(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操作)
1、在进入封闭空间之前,需召开进入前会议,讨论并确定进入的风险(如有害气体,危险区域,作业时是否会产生其他有害气体)和控制措施(如排空有害气体,配备相应的防护装备,在封闭空间外设置人员实时监控等),并商议应急救援方法和沟通方式,
2、在得到封闭空间所在部门主管允许并取得项目负责人签署的“进入封闭空间的检查”后才可开始工作。
3、封闭空间照明必须使用安全电压。干燥封闭空间36V,潮湿封闭空间小于或等于12V,若有可燃物质存在,还应符合防火、防毒要求。
4、严密监护、轮换作业,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5、按照许可证上所列明的项目对过程进行核查。
6、与其它设备/管道可靠隔离,防止其它系统中的介质进入封闭空间。
7、排除封闭空间的有毒介质,确认封闭空间内没有压力,在控制部分挂牌,遵照挂牌上锁程序。
8、进行封闭空间的气体监测并确保各项指标在规定范围内。并应根据封闭空间的风险类型测量不同高度的气体值,至少测量上、中、下三个位置,并将最大值记录下来。若中途离开封闭空间,在返回进入前,须重新进行气体监测。监测结果填写在许可证上的监测数据栏中。
在封闭空间外必须指定至少二名监护人并保持有效联系。
9、进入封闭空间完成所分配的工作。
10、工作完毕后,遵照维修结束后的工作程序。
第二步:员工操作培训
1、让员工了解进入封闭空间的风险
2、进入封闭空间前需要做足哪些预防措施,详见第一点
3、模拟进入封闭空间作业的训练,提高作业人员的熟练度
4、进入封闭发生意外时的应急处理模拟训练
5、外部监测人员在内部人员发生意外时的应急处理模拟训练
第三步:不断完善,定期回顾操作标准
以上第一步与第二步,到头来都只是纸上谈兵而已,操作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你想不到的突发情况与意外,只要把前面所说的风险源控制住了,一般来说就算出现意外,人还是可以安全的回来,那么当发生操作标准中没有提到的风险或者操作标准中没有的意外情况时,这个时候就必须更新操作标准,更新风险源及应对风险源的措施,并对修改后的操作标准进行全员培训,预防下一次不同人员在进入封闭空间后遇到同样的风险不知道如何应对。
安全无小事,千万不要抱着侥幸心理,以为步骤太繁琐,审批时间太久,以为就进去几分钟马上出来,不会出事,往往就是这样的想法断送了无数鲜活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