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有为与无为

今晨看王东岳《知鱼之乐》的“有为与无为”这一章节。其观点是,世人虽崇尚有为,可无为才是能让事物、人长存之道。因为人一旦有为,便陷入到一种极不安稳的状态,为了保持有为,就要不断用相应甚至更多的“能耐”或“有为”来弥补,如此恶性循环。反不如无为,老子曰“无为而无不为”,这是一种不要刻意维护的状态,因而不受束缚,不为他物而泯灭。

书中的无为和有为,指的便是一个生命体、亦或是非生命体是否有较大的能耐。书中打了个比喻。纵观自然界,凡是能力较强的高等“有为”物种都不免快速灭绝,譬如哺乳动物或脊椎动物。凡是能力较差的低等五种,反倒长存不衰,比如无脊椎动物或原始单细胞生物。另外作者还把人类的有为视作被大自然所抛弃,就如同失去父母的孩子必须自己掌握照料自己的本事一样。

我在看到这般描述时,思想本是万般不肯接受的。如果纵观自然界,花岗岩自然比任何一个生命体都更长存于世。但是如果我们仅看人类,因为人类的有为,有了科学,有了医学的发展,人类的寿命才得以大大提升。有了农业,人类才得以大规模的繁殖。每当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资源即将用尽时,新能源新科技便应需而来。人类正因为有为,才获得了生物界角度的成功:稳定的繁殖。在人口不断的增多的情况下,整个社会经济总产值也在上升,因为人类天生就是有创造性的,每个人都是,都在创造着价值。

但如果抛除掉有为与无对于每个物种天生的因素,只从个体欲望来讲,无为却是无不为。有句话叫“无欲则刚”,人越是有为,越是获取到了更多的社会资源,越需要更多的努力、有为去维持,为什么人一定要这样呢?如果能够做到无欲,无论富裕或是贫穷,都不对物质、名声等有所欲求,不刻意去维持什么,岂不就与无为一样,不受内心的约束。即使是无为之人,如果内心是期望有为的,也一样会被强大的欲望和压力下形式。

不受约束,自然从心而事。但因欲望的约束,反而做不成真正想做好的事。急功近利、妒忌他人都是因为欲望过高而反向行之。从这个角度讲,“无为而无不为”更加贴切。

哲学需要长久、深入的思考,即便如此,谁有真能自信的说“我已看透事务的本质”。今日看人类,暂且把无为与有为视作无欲跟有欲,并以此来看待老子的另一句喟叹:“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蒸熟满脑子的花花肠子 给满打满算的生活交个底 汗臭味逼急了那一团阴霾,风生云起 风油精止得住浑身瘙痒,治不了滂沱一...
    柯伯庸阅读 1,534评论 0 0
  • “勤修清净波罗蜜,恒不忘失菩提心,灭除障垢无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 半夜11点多见完客户回到家打开电脑,准备再次修...
    易说文字阅读 4,310评论 0 0
  • 人,为什么一定要跟其他人一样,一定要在某个年龄做某件事,为什么一定要有一个看似合理的标准衡量成功与否…一生何其短,...
    不喜欢把乱码当作名字阅读 871评论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