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谦
《易经》共有六十四卦,其中第十五卦是谦卦。
六十四卦中只有谦卦是六爻全吉,其余都是有好也有坏,有吉也有凶。可见《易经》十分重视谦德,“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其国家,近足以守其身,谦之谓也”。
谦卑,守住低处
《易经·谦卦》:“谦谦君子,卑以自牧。”
“牧”是守的意思,“卑以自牧”就是以谦卑自守,以谦卑的姿态守住低处。
老子说:“上善若水。”
水性趋下,与物无争,向低处流。为人处事也要如此,低调平静,谦下自处,时刻保持谦虚卑下的态度。
谦退,以退为进
水看似柔弱,但是“滴水穿石”;谦退看似柔弱,其实是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汉武帝时的丞相公孙弘,生活十分俭朴,吃饭只有一个荤菜,睡觉只盖普通棉被。大臣汲黯就向汉武帝告状,说公孙弘位列三公,有相当可观的俸禄,却故意生活清苦,实质上是使诈以沽名钓誉,目的是为了骗取俭朴清廉的美名。
汉武帝便去询问公孙弘,公孙弘一句辩解也没有,全都承认,反倒让汉武帝认为他为人实在,以后再有人说公孙弘的坏话,汉武帝都不以为然。
公孙弘的做法就是以退为进,有些事越辩解,越说不清楚,不如干脆先承认下来,以后一旦事情澄清,反倒给人宽宏大量、忍辱负重的印象。
《道德经》:静
归根曰静
老子认为,世界的初始形式是静的,万物都处于自然和谐的状态中,一切事物都毫不遮掩地表现出其本质的真实,经过纷繁变化的成长历程,他们的最终归宿依然是静。
静是生命的开始,也是生命的终结,是轮回的交汇处,是一种返璞归真的境界。
静为躁君
老子认为,动与静从来就不是截然对立的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的两种状态。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都是循环反复的,事物的发展必然要走到自己的反面。
在他看来,事物运动到极点,就要向静的方向转化,最后归于静。静才是躁动的主宰。
守静笃
老子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才能真正回归生命的本色。
面对尘世的喧闹,抱以最平静的眼光与心态去观赏去品味。“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不计较成败得失,不看重功名利禄与名誉地位,只追求生命的本质,做最真实的自己。
浊而静之徐清
意思是:浑浊的水静下来,慢慢就会变清。
人心往往充满欲念,安静不下来,如同浊水。静就是让心不妄动。
水静下来才会清澈,才能映照世界。人心也是如此,只有人心静了,人才能真正做生活的主人,细细品味生活。
《中庸》:诚
《中庸》:“诚者,天之道。”
“诚”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忠是对国家的诚,孝是对父母的诚,慈是对子女的诚……
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而“诚”是天道,也就是人先天的本性。试想如果没有父母对子女的“至诚”,人类还能繁衍吗?
“诚”与“信”不能等同
《说文解字》里面说,“诚,信也”,其实两者还是有本质区别的。
“诚”可以表现为“信”,一个真诚的人,很容易表现出讲信用;但是“信”不一定“诚”,在某件事上讲信用的人,不一定是出于内心真诚,也可能是出于功利目的。
“诚”发自于内心,“信”是表现在外面的事,“信”在人际关系中可以验证,“诚”与否,只有自己知道,别人无法知道。
“诚”是自我实现
《中庸》:“诚者自成也。”
“诚”也是“成”,古文中这两个字是通用的,而“成”就是自我实现。
“诚”首先可以作为自我的选择,就是说一个人可以出于自己的意志,选择做一个诚实的人;其次“诚”的实现还需要后天的自我努力,也就是通常说的“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