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实录:与天虹战队的“特别”相遇
(教室后方的百叶窗漏进几缕阳光,照在课桌上的《天虹战队》故事书封面上。老师轻点鼠标,屏幕亮起雅加达班兰小学的画面——爬满橙红天虹花的后墙、蹲在操场观察蚂蚁的转学生班邦、用显微镜研究花瓣的“小百科”莉雅。同学们的窃窃私语渐弱,目光被画面里五个“特别”的孩子吸引。)
第一幕:当“特别”遇见“特别”
“同学们,天虹战队的故事里,每个孩子都有点‘不一样’——”老师暂停视频,目光扫过教室,“班邦会和蚂蚁‘聊天’,拉迪总抱着木雕工具不说话,莉雅的书包里塞满了观察笔记……但就是这些‘不一样’,让他们成了雅加达的‘彩虹守护者’。”
教室里静了片刻,前排扎马尾的小晴突然开口:“他们……和我们好像啊。”她声音很轻,却像一颗石子投入水面。
“对!”后排戴眼镜的小夏附和,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课桌边缘,“我每天擦五遍桌子,同学说我‘奇怪’,可莉雅也总盯着花瓣看呀。”
“还有我!”阿杰从书包里掏出一块乐高恐龙零件,指节因为紧张泛白,“我拼了个‘恐龙乐园’,用的都是旧零件,可他们说‘这么大了还玩玩具’……”他的声音越来越低,头几乎埋进课本。
老师走到阿杰身边,轻轻拿起他手中的乐高:“你们知道吗?天虹战队里的拉迪,最擅长用废弃木料做工具——他的花架、风笛,都是用旧木头和塑料瓶做的。阿杰的‘恐龙乐园’,和拉迪的木雕花架,是不是特别像?”
阿杰抬头,眼睛亮了些:“真的?拉迪也喜欢‘变废为宝’?”
“当然!”老师指向屏幕里拉迪用木块搭花架的画面,“他一开始也不怎么说话,但后来用巧手帮大家保住了彩虹林。你的‘恐龙乐园’要是给拉迪看,他肯定会说:‘哇,这比我的木雕还酷!’”
(教室里响起细碎的议论声,小夏的手指不再绞着袖口,小晴的背挺得更直了。)
第二幕:“我想带你们看我的‘彩虹’”
“如果天虹战队从书里走出来,你们最想和他们分享什么?”老师的问题像一颗火星,点燃了教室里的勇气。
“我想带他们去四川!”扎羊角辫的小芸第一个举手,四川口音里带着雀跃,“去杜甫草堂看古诗里的竹子,去吃火锅——要微辣的,他们可能吃不惯太辣!还要看川剧变脸,我老家的爷爷会变,他说变脸像变彩虹,一张脸能变出十几种颜色!”
“我老家在湖南张家界!”穿蓝外套的小枫接上,“带他们爬天门山,看云雾里的山像被彩虹裹着。春节还能看舞龙灯,龙身上的鳞片都是彩色的,比天虹花还亮!” “我姥姥在东北!”扎双马尾的小雨举起手,“冬天带他们看雪,雪地上堆雪人,用胡萝卜做鼻子,像不像天虹花的颜色?还能吃冻梨,咬一口‘咔嚓’响,凉丝丝的甜!”
(同学们的话匣子打开了,有人说要带天虹战队去湖北武当山看云海,有人说要带他们去十堰的汽车制造厂,还有人小声说想带他们去自己的秘密花园——那里种着会变颜色的太阳花。)
“可是……”小晴突然咬住嘴唇,“他们会感兴趣吗?我以前被同学拉黑过,怕自己说的话没人听。”
“天虹战队里的蒂亚,最擅长用椰浆饭化解矛盾!”老师指向屏幕里端着粉色米饭的女孩,“她总说:‘食物是最好的语言。’你会讲老家的故事,会做糖画——糖画拉出来的彩虹,和天虹花一样美!蒂亚要是听见,肯定会说:‘我们一起做彩虹糖画吧!’”
(小晴的眼睛亮了,手指轻轻摸了摸书包里的糖画工具。)
第三幕:“彩虹信”里的“超能力”
“现在,我们要给天虹战队写一封‘彩虹信’——”老师举起一沓彩纸,“信里可以画你的特长、家乡,或者最想和他们一起做的事。就像天虹战队收到的那封‘求救信’一样,每封信都是一道独特的彩虹。”
教室里响起铅笔摩擦纸页的沙沙声。阿杰趴在桌上,画了乐高恐龙和拉迪的木雕花架,旁边歪歪扭扭写着:“拉迪,我有100种用旧零件拼东西的方法,你想和我学吗?”小夏在信里夹了一片擦得发亮的银杏叶,叶脉里映着淡红,写:“莉雅,课桌上的木纹会‘长’,像天虹花的藤!”小晴画了糖画摊,彩虹色的糖丝拉出“天虹战队”四个字,旁边写:“我们一起做糖画彩虹吧!”
“看!”老师举起满桌的信,阳光透过窗户,在信纸上洒下斑驳的光,“这些信里有乐高、有木纹、有火锅、有武当山……每一封都像天虹花一样,有自己独特的颜色!天虹战队说过:‘彩虹不是一种颜色,是很多光抱在一起。’你们看——”她轻轻拂过信堆,“这些‘光’已经在发光了!”
(窗外的风掀起一张信纸,阿杰的乐高恐龙画页飘起来,小夏的银杏叶轻轻落在上面。后排的小晴突然站起来,声音响亮得像小鸟出巢:“天虹战队,你们愿意和我做朋友吗?我虽然被拉黑过,但我会讲好多老家的故事,还会做糖画——就像蒂亚做椰浆饭一样,糖画也能变成‘彩虹’!”)
全班自发鼓起掌来,掌声像春天的雨,轻轻敲打着每一颗“特别”的心。阿杰把乐高恐龙模型轻轻放在信上,小夏往信里又夹了一片银杏叶。阳光里,银杏叶的叶脉泛着淡红,真的像极了天虹花的颜色。
课后:当“特别”成为“超能力” 放学时,阿杰抱着乐高盒子走到老师身边:“老师,我想把‘恐龙乐园’带来给同学们看……拉迪说‘变废为宝’很酷,那我的乐高应该也很酷吧?”
小夏跟着走过来,手里攥着一片银杏叶:“老师,我明天想帮莉雅(班里的转学生)擦桌子——她总盯着课本,可能没注意到木纹有多美。”
小晴晃了晃书包里的糖画工具:“老师,下节课我能教大家做糖画吗?就像蒂亚教大家做椰浆饭一样!”
老师望着他们发亮的眼睛,想起课堂上的一句话:“彩虹不是一种颜色,是很多光抱在一起。”而此刻,这些曾被贴上“奇怪”标签的“特别”孩子,正用自己的光,织成了教室里最明亮的彩虹。
(教室后方的《天虹战队》故事书还摊开着,书里的拉迪在笑,莉雅在记录,班邦在和蚂蚁“说话”——他们的“特别”,终于在另一群“特别”的孩子心里,找到了共鸣的回响。)
第四幕:当“特别”遇见山河的回响
(教室后方的百叶窗漏进几缕阳光,照在课桌上的《天虹战队》故事书封面上。第一堂课的“彩虹信”还摊开着,阿杰的乐高恐龙旁,小夏夹的银杏叶泛着淡红,像极了天虹花的颜色。老师轻点鼠标,屏幕上的雅加达班兰小学渐暗,转而亮起湖北恩施的吊脚楼——青瓦飞檐下,一位老人正捧着木叶吹奏,山风裹着民歌的尾音漫进教室。)
“还有同学想和天虹战队分享吗?”老师的声音像一颗温柔的石子,投入教室的涟漪。
扎马尾的小芸刚要举手,后排穿蓝外套的小枫突然站起,手指捏着手机里的照片:“天虹战队的朋友们,你们可能想象不到!我们之前聊湖北恩施的民歌时,老师给我们听了谭学聪老师的演唱——他用原生态唱法唱‘男生女腔’,高音能冲上天!还有云南楚雄的‘敢猫街’、彝族的海菜腔……这些民歌就像山里的云,每一朵都不一样!”
“你说得真好,”老师笑着点头,“你发现了民歌里最珍贵的‘特别’——它们是山河的声音,是祖辈的故事。”
“老师,我还想说!”穿灰卫衣的小航举起手,“我们之前去的地方都在武陵山区。那里的山像被彩虹染过,水像水晶,人……人比糖画还甜!”他的声音带着山里孩子的清亮。
老师望着屏幕上武陵山脉的层峦叠嶂,指尖轻点:“今天,我们就带天虹战队走进重庆——它是武陵山区的‘门户’,也是一座‘特别’的城。”
第五幕:山城的“特别”密码
屏幕切换成重庆的立体地图:长江与嘉陵江如两条银带,穿城而过;高楼像从山间生长的树,层层叠叠直入云端。 “第一件事,带他们坐长江索道!”老师话音刚落,教室响起一片“哇”声。视频里,红色缆车从渝中区腾空而起,掠过长江江面,两岸的吊脚楼、跨江大桥、霓虹灯火在脚下铺展成画。
“看!”小夏指着屏幕,眼睛发亮,“这和我擦的课桌木纹好像——都是层层叠叠的,藏着好多故事!”
“像拉迪的木雕花架!”阿杰举着乐高恐龙,“用最普通的材料,拼出最酷的样子!”
“对极了!”老师笑着,“重庆的‘特别’,就藏在这些‘叠’里——山叠着城,水叠着桥,故事叠着故事。”
第六幕:博物馆里的“特别”英雄
下午的阳光斜照进三峡博物馆的投影里。屏幕上,乌杨汉阙的石纹、三峡移民的老照片、抗战时期的旧钢笔依次浮现。
“这里有个‘特别’的人——巴蔓子。”老师点开一张战国青铜器的照片,“他向楚国借兵平乱,承诺以三城相谢。可叛乱平定后,他说‘国土不能割’,挥剑自刎,用头颅换诚信。”
“像不像天虹战队保护彩虹林?”小晴轻声说,“他的‘特别’不是厉害,是守得住心里的光。”
“还有‘下里巴人’!”老师接着问,“知道这个词怎么来的吗?”
“我知道!”小芸抢答,“宋玉说有人在楚国唱《下里》《巴人》,几千人跟着和,后来就成了‘通俗’的意思!”她晃着脑袋,“原来‘下里巴人’是巴渝的歌,和天虹花一样,是大众的美!”
“那我们来听听更‘下里巴人’的声音——川江号子!”老师播放谭维维演唱的号子片段,激昂的“嘿唑唑”撞进教室。小航跟着节奏拍桌子,小夏的手指在课桌上敲出鼓点,阿杰的乐高恐龙随着号子“站”得更直了。
“号子是船工的‘超能力’!”小航涨红了脸,“他们用嗓子对抗急流,用吼声把力气拧成绳——和拉迪用废木头造花架,是不是一样?”
第七幕:最亮的“特别”是信仰
最后一站是歌乐山。屏幕上,江姐的照片与《红梅赞》的旋律同时响起:她穿着蓝布衫,目光清亮;她在狱中用草纸写信,字迹工整;她走向刑场时,头发被山风吹得很顺。
“江姐的‘特别’是什么?”老师的问题像一颗星,坠入沉默的教室。
小晴站起来,睫毛上挂着泪珠:“她的‘特别’不是不疼,是疼的时候还能把希望传给别人——给小萝卜头上课,给受伤的阿姨喂水……她的温柔比钢铁还硬!”
阿杰摩挲着乐高恐龙的脊背:“就像拉迪用废木头做花架,江姐用苦难做了更厉害的东西——她的‘超能力’是‘不被打垮’!” 小夏举起手,袖口平平整整:“我擦桌子时总想‘更亮、更亮’,原来江姐擦的是大家心里的灰——她让信仰亮起来,比擦十遍桌子还重要!”
(《红梅赞》的尾音在教室流淌,屏幕上闪过江姐绣的红旗、歌乐山的青松、孩子们仰头听课的侧影。阿杰的乐高恐龙旁,不知谁悄悄画了朵红梅;小夏的“课桌彩虹”边,多了只举着信的手,写着“给莉雅:我们的木纹会‘长’,信仰也会‘长’”。)
第八幕:彭水文化探索之旅:与天虹战队共寻苗乡“活的密码”
“同学们,看!车窗外的吊脚楼像不像挂在山壁上的鸟笼?阿依河的水绿得像苗绣里的靛蓝布。今天,我们要带天虹战队当一回‘文化侦探’——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手触摸,解开彭水苗族文化的‘活密码’!”老师话音刚落,观光车已驶入云雾缭绕的武陵山,一场跨越山水与时光的文化之旅就此展开。
第一站:山水中的“民族共生”——火塘边的“和而不同”
“大家注意看,前方的寨子屋顶有的用石板,有的用木瓦——石板屋是苗族的‘挂壁吊脚楼’,防山风;木瓦屋是土家族的‘转角楼’,通风好。”老师指着窗外解释,“但不管苗家还是土家,火塘里的故事都是共通的!”
车停在一个苗家院落,火塘里的柴火烧得噼啪响,80岁的苗家阿婆端上油茶:“来,尝尝我们苗家的‘暖心汤’——茶叶炒香,加菜油、姜蒜熬煮,撒把炒米、花生,冬天喝了浑身暖!”土家的阿哥也递上血豆腐:“我们土家的血豆腐要熏半年,煎的时候‘爆浆’,香得很!”
“阿婆,苗族和土家族语言不同,怎么一起过日子呀?”有同学好奇。
“我们不说一样的话,但火塘边烤红苕、提前‘赶年’、娃娃满月请苗老师和土老师一起念祈福经——日子不就甜了?”阿婆笑着指了指墙上的“白虎图”和“盘瓠纹”,“你看,他们敬白虎,我们敬盘瓠,但心里都装着对好日子的盼头!”
第二站:苗绣工坊——穿在身上的“无文字史诗”
转过山弯,一间挂着“苗绣工坊”木牌的老房子出现在眼前。60岁的绣娘龙玉珍正低头穿针,绷子上的“蝴蝶妈妈”振着红翅膀,翅膀上的“太阳纹”闪着金线。
“同学们,猜猜这只蝴蝶翅膀上为什么绣‘之’字纹?”龙绣娘举起绣品问。
“像山路!”“像河流!”同学们七嘴八舌。
“对啦!这是‘迁徙纹’——我们苗族祖先从东方海翻山越岭到彭水,每道‘之’字都是走过的路。”龙绣娘轻轻抚过绣纹,“还有这只锦鸡,尾巴上的稻穗纹,是为了记着锦鸡曾给我们衔来稻种。苗绣不是花,是用针脚写的‘历史书’!” 老师趁热打铁:“现在大家桌上有小块土布和绣线,跟着龙绣娘学绣‘八角花’——这是太阳的形状,苗家人相信太阳照到哪里,哪里就有希望!”
穿针、数纱、挑线……同学们的手指虽笨拙,却渐渐绣出歪歪扭扭的八角花瓣。“看!我的八角花像不像小太阳?”“老师,我绣了‘迁徙纹’,像不像我们今天翻山的路?”工坊里的笑声,和着竹绷子的轻响,成了最生动的传承注脚。
第三站:阿依河畔——“娇阿依”的歌声里藏着什么?
午后的阿依河泛着银光,竹筏上飘来清亮的歌声:“娇阿依哎~ 阿依河水弯又弯,妹在河边洗衣衫……”82岁的“苗歌王”张官珍站在船头,身后跟着穿苗服的孙女小朵。
“同学们,‘娇阿依’不只是‘美丽的姑娘’——”张奶奶按下暂停键,“传说有个叫阿依的姑娘为救族人,化成了这条河。所以唱‘娇阿依’,也是在唱我们的‘母亲河’!”
“那这首歌里,哪句最让你感动?”老师问小朵。
“‘岩脚田小志气大,再陡的山也开花’——奶奶说,以前我们在岩缝里开荒种包谷,靠这首歌打气。现在我唱给游客听,他们说像‘山的心跳’!”小朵的声音里带着骄傲。
“不如我们和小朵对唱一段?”老师提议。同学们立刻围过来,跟着学唱:“娇阿依哎~ 岩脚田小志气大——”
“再陡的山也开花——”山谷里的回声撞着山壁,把“娇阿依”的旋律送得好远好远。
互动任务卡:我是“彭水文化发言人”
返程的车上,老师发下“文化探索任务卡”:
任务1:用苗绣元素设计一个文创产品(背包/笔记本),并写下图案的故事(如“蝴蝶妈妈+八角花=生命与希望”);
任务2:改编一句“娇阿依”歌词,表达对现在生活的热爱(例:“教室窗明书声朗,娇阿依哎~ 知识能把山点亮”);
任务3:和同桌讨论:彭水文化“活”在哪里?(提示:火塘边的油茶、工坊里的绣针、河上的歌声……)
尾声:写给天虹战队的新“彩虹信”
放学时,教室像座“彩虹工坊”:课桌上铺着彩纸,银杏叶、乐高零件、糖画碎屑、苗绣线头等散落在信边。最沉默的男生举着一张信笺,上面歪歪扭扭写着:“天虹战队,重庆有座山叫歌乐山,山上有棵松,松树下埋着最亮的星星;彭水有条河叫阿依河,河里有朵浪花,浪花里藏着苗家的故事。你们想来听星星和浪花讲故事吗?”
“我们要把这些故事都画进新的‘彩虹信’!”小晴晃着糖画工具,“给拉迪看巴蔓子的虎头剑,给莉雅看江姐绣的红旗,给班邦听川江号子喊的‘嘿唑唑’,还要给蒂亚尝苗家的油茶——比椰浆饭还香!” 阿杰把“江姐龙”乐高模型放在信堆最上面,模型肚子里塞着纸条:“拉迪,这只恐龙的角是用希望拼的;我还拼了只‘蝴蝶妈妈龙’,翅膀上的‘之’字纹是我们翻山的路。”
小夏在信里夹了片苗绣的八角花瓣,叶脉般的绣线泛着暖红:“莉雅,课桌上的木纹会‘长’,苗绣的针脚也会‘长’——它们都是时光的故事。”
老师望着攒动的小脑袋,轻声说:“天虹战队说‘彩虹是很多光抱在一起’,可他们不知道——”她指尖点了点心口,“光从来都在,只是需要有人先点亮自己。而你们,已经用‘特别’的自己,点亮了一片又一片彩虹。”
(阳光漫过“彩虹信”,每一张纸都泛着暖金的边。远处传来《红梅赞》与“娇阿依”的余韵,和孩子们的笑声缠在一起,飘向云端——那里,天虹战队的回信正在路上,带着雅加达的天虹花香,和山城、彭水的“特别”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