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查阅百度,看到“蟆颐观”的介绍就动了心思,约友同行,说走就走。三十五公里的路程说话间就到了。从国道线下来几分钟驶进一条乡村道后两分钟就在右边看到树木掩映的朱红大门,镀金的“蟆颐山”赫然映入眼帘。
进得里面,曲径通幽处,绿树路边合,能闻见声声鸟鸣,抬头仰望,似有鸟儿欢腾的影子。清冽的空气里有一阵阵腊梅的幽香扑鼻。游人寥寥落落,皆三五成群结伴同游。许是古刹独有的幽静气氛吧,大家的交谈都轻柔平和。
进去的路有两条,都古朴雅静。我们选择右边的一条路进入,从左边的路出来的。右手边厚重的铁门紧锁,看到山上立着的弧形石冠,我还以为是防空洞。再仔细看看,旁边写着“油库重地”。往前是一个小园,看样子是少有人来吧。园子中间立着一个圆形水池,水池中央是一座假山。不知道哪一年的哪一只鸟儿在假山上栖息时将一棵黄葛树的种子掉在假山上,为了生存这棵树已经在假山上盘根错节,与假山相依相存。叶子虽已经稀稀落落,根和干却苍劲有力。
走出园子,便看到两棵参天大树光秃秃的枝丫直指灰蒙蒙的苍穹。往前几步看到树上写着“黄连木”。
“真是黄连木吗?珍贵的树呢!”晓晓惊奇的嚷着。一问度娘,真是如此。
“哇,此树已有三百年的历史了!”看到树牌,我惊呼。
想想三百年来,这棵树都站在这里,与斜前方的另一棵黄连木从两相对望到根紧握在泥里,叶相簇在云中,那是多么美的守望啊!三百年来,多少鸟儿在它们的枝叶里嬉戏,多少人儿从它们的脚下经过,多少的聚合离散多少的祈福祝愿,多少的繁华沧桑多少的沉沉浮浮,都化作了云烟消散。而今只剩下它们,沧桑的,高不可及的它们,静默在历史的天空下对望。我抚摸着它鱼鳞似的粗糙树皮,默默无语。突然我想:三百年的树是个什么概念呢?我们两个尽力伸开手臂才勉强合抱过来了。
顺着道观旁边的小路往下,我们还看到了好几棵这样的黄连木。高耸入云,枝干光秃秃的,褐色又有点发白的鱼鳞似的粗糙皮肤爆裂。我想象这里的夏天是多么幽深啊!
往下的小路左边是上下两个停车场,也有两栋房子,许是香客休息的地方吧。往右就是道观的正门。
站在正门前的平台上穿过一片树林的树梢看得到干涸的玻璃江(岷江的一截)环绕而过。江中不是传说中的“船影绰绰,风帆点点”,而且几辆卡车像蠕动的虫子一样来回穿梭在江中央,江心已被它们掏空了好深好深,浸满的一汪汪水就像一双双哭诉的眼。采沙的轰鸣声虽然隔山隔水也能听到。一排排高楼在对岸蒙蒙雾霾中依稀可见。我想即使月夜也难见“江乡夜月”的仙境吧。
没有从正门进去,我们绕到旁边的平台。平台前方有一个小旗台,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挺直的旗杆顶端随风飘扬。后方是石堡,分左右两边。左边写着“道法自然”,右边写着“厚德载物”。这些应该是后期修建的。从石堡中间拾阶而上,又是一个更大的平台。平台上无规则的站立着七棵古木。远看枝繁叶茂,粗壮高大,充满活力。再仔细一看,我差点跳起来了。楠木!这些都是楠木啊!而且都是几百年的生命了!我欣喜的摸摸这棵,看看那棵,我是在跟几百年的生命握手。我触到了它们跳动的心脏!
又顺阶而上。中间正是道观的第一进“文昌殿”。门前两个三脚两耳的大鼎,中间一个长方形的香炉,都是香烟袅袅。从这里往后一共三进。第一进和第二进高度相差不大。第一进是一个观,第二进有两道观,第三进中间最大的观,两边各有两个小观。
第二进中间的重瞳殿应该最古老,我是从建筑的木质颜色来分辨的。这个观前面一点是个“老人泉”,石阶往下都长满了青苔。还用大锁加铁门锁上了。我只是从茂盛的蕨类植物中依稀辨得“老人泉”三个字。传说这里的泉水与苏轼老屋的井水相连。石阶两边的石碑分别是红色大字“丹泉”、“龙穴”。在这之前我俩都猜测可能是地下室,或者防空洞。我还想起电影里面的桥段。旁边的“慈航殿”因与我的故乡同名所以记得最清楚。殿前多数是桂花树,还有不太认识的树。
寻着幽香,从这两观中间再登上两边都种有腊梅树的高高石阶,迎面看到的就是第三进中间的“太岁殿”。左边的我忘了,只记得右边的叫“张仙殿”,传说苏洵曾到这里求子。相传当年苏东坡父亲苏洵到蟆颐观求子,晚上回家便梦见了弹弓仙人张仙给他打了两个弹子,结果不久便得了苏东坡兄弟二人。那这样说来苏轼苏辙这俩大文豪是仙人显灵吧。这里也是古木丛生。两棵三百多年的银杏树,一棵具有很好药用价值的无患子。
再顺石阶往后,也是一个平台,两边种有几排有银杏树,中间一条小径顺阶往上到山顶,各有几块石碑立在小路两边。石碑上都是刻着道德经。再往上满地落叶,一片灌木丛中有一棵三百年的黄葛树根须满树。一片狼藉。我们匆匆下山,原路返回。期间我只看到一个满身青袍的老年道姑在古林间喝水踱步。往下最右边有个桂花树林,林边种了几畦萝卜。
出得道观往下也是一片灌木林。还有一条幽静的小路一直往下。害怕回去没得车坐的晓晓同学认真的数了,共有387阶。道路尽头是围墙和紧锁的门。门外是一道闸口,一条河。
拾阶而上往回走的时候,我在树林里发现了“寄生树”。一棵黄葛树顽强的缠在一棵不知名的老树上,老树已经没有了生命的迹象,而小小的黄葛树根须却非常发达,顺着老树扎到地下。
树是道观的魂。它们与道观同生同存,几百年来相依相伴。它们从时间里走来,又走进时间里。沉默地讲述风雨中的故事。
我想:这么多银杏树,秋天会是什么样子呢?
出得门来,对面农户的门口凉着衣服,几只鸡在悠闲地觅食,车子隆隆的从观前驶过……
再回望这道观,它掩映在千年仙山古木之间, 山岚萦绕 紫雾氤氲,鸟语声声。任世事无常,沧海桑田,唯它独守一方清净……
我想:在这凡尘之间能有这样的一片清净之地真不错,但愿这清净再活五百年……
【知识链接:蟆颐,顾名思义,蛤蟆的下巴。蟆颐山,因为山形很像金蟾的下巴,所以取名蟆颐山,坐落在山上的道观也自然取名蟆颐观。蟆颐观还有一个名字,叫重瞳观,最早建于唐代初年。传说是四目仙翁的真府,所以也叫重瞳观,但是明末已毁于兵火。现在的重瞳观大殿是明代建的。山环水抱,在历史上曾是一块清修胜地,被陆游、冯梦龙、范成大等文人争相歌咏。“在唐代,蟆颐观曾是四川三大道观之一,也是川西南最大的道观。”据介绍,当时,蟆颐观占地面积超过300亩,观内有房屋近400间,规模十分宏大。观中的重瞳仙翁、尔朱真人、弹弓张仙等都是中国道教史上有名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