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一百三十一言
【文】
傅奕《道德经古本篇》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下德为之,而无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处其实,不处其华。故去彼取此。
帛书《老子》甲本复原第1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字】
德:本意是七曜(日月金木水火土星)的运行。后来引申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规律去做事。
攘臂:捋起袖子,露出胳膊表示振奋。
【校】
无不为:王弼、河上公本作“无以为”。
下德为之,而无以为:此句衍。
愚之始:帛书甲乙本皆作“愚之首”。
处……不处……:王弼本作“处……不居……”,帛书甲乙均为“居……不居……”。
【注】
忠信不够,拉“礼”来凑。
【译】
达到“上德”的人看不出来德行,是因为遵循道来处事。“下德”的人看上去符合道德标准,实际上失去了“道”。“上德”之人的“无为”,是没有去作为。“上仁”之人处事是没有作为,“上义”之人做事是有作为。“上礼”之人做事却没有人顺从他,于是撸袖子拉人过来。所以,道失去之后有德,德失去之后有仁,仁失去后有义,义失去后有礼。所谓的“礼”只不过是忠信不足的产物,是祸乱的开端。所谓“先知”,只不过是道华丽的产物,是愚昧的开端。因此大丈夫处身,居“忠信”而不居“礼”,居道的“质朴”而不居“华丽”。故去彼取此。
【解】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上德”、“有德”之人,只遵从道。“下德”即为“仁、义”,以不失去仁义作为道德标准,实际上是背离“唯道是从”主张的。所谓的“礼”,不过是“忠信”这种“下德”都很少了,之后才出现的,没有人遵从“礼”就用“法”来强行。
班门弄斧,欢迎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