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听过“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今年夏至,看朋友圈、微博都有很多晒夏至吃饺子的图片。虽然心中疑惑——夏至也要吃饺子吗?不过还是勾起我对饺子的无限回味。
记忆里,饺子是每逢过年必须有的美食,包饺子也是过年最重要的家庭活动。每到大年三十,吃过年夜饭,全家围着桌子包饺子,妈妈负责调馅料,擀面皮,我们兄妹几个负责包饺子。三十晚上包的饺子并不吃,而是为大年初一准备的。会包几个带硬币的饺子,谁如果吃到了有硬币的饺子,预示着新年财运旺,饺子形状像元宝,大年初一吃饺子也意味着大吉大利。
儿时,饺子是祖辈对我们的疼爱。我们兄妹几个最喜欢去的是姥姥家。见我们来了,姥姥说:“外孙女,外孙来了,姥姥开心,没有准备好吃的,包饺子给你们吃。”于是我们满心欢喜,都争抢着和姥姥一起包饺子。姥姥手擀的面皮软而有劲道,调得饺子馅香浓鲜美,包出来的饺子皮薄肉厚,满嘴滑溜。小时候妈妈经常说她给我们包最好吃的饺子,我们私下一致认为姥姥比妈妈包的味道更美。
长大后,饺子是祖辈对我们归期的期盼。成年后,我们一个接一个远离家乡,很少再吃到小时候的味道。2010年夏初,妹妹回老家办身份证,当时已经七十多岁的奶奶,第二天,天刚刚蒙蒙亮,奶奶就去十里开外的集市上,买回来新鲜的猪肉,包了白菜猪肉馅饺子给妹妹吃。等到妹妹起床时,奶奶饺子已经煮好,赶紧盛出来端给妹妹吃,妹妹说那是她吃过最好吃的饺子。
走亲访友时,饺子是主人对客人的盛情。我们有一家住了三四年的邻居,也是同事,后来由于租房子那片要拆迁,我们就先搬走了。之前天天能见面,每次碰见也会闲聊一会,分开之后会有点不习惯,久了会有点想念,于是约好了去她们家玩。同事家一家三代住在一起,同事妈妈我们一直称呼她阿姨,阿姨知道我们要来,提前到菜场买回新鲜的五花肉,芹菜,韭菜,调了芹菜馅和韭菜馅两种馅料,阿姨说:“喜欢芹菜的吃芹菜馅,喜欢韭菜的吃韭菜馅,玉红(她儿媳妇)她要喂奶吃芹菜馅的,韭菜馅是回奶的不能吃。阿姨调馅的时候我也在旁边,肉末是自己剁碎的,所有的材料准备好,把盐,黑胡椒,十三香,撒进去,口味重的话可以适量放一点酱油,味道浓香,或者不放味道清淡鲜香一些。至于每一种佐料放多少,阿姨说的很简单,先凭感觉把佐料撒到里面,用筷子搅拌均匀,馅香味溢出来,说明佐料放的到位了,煮出来的饺子准好吃。我学着记下了,回来调了饺子馅包试试,每回包的饺子都还不错,总能看到女儿狼吞虎咽的吃相。
阿姨包饺子,面皮也是手工擀的,先把面和好,放一段时间,刚好去准备饺子馅。面团醒了之后,擀起来更容易,吃起来口感也更滑溜。在阿姨家吃完饺子之后,,临走还带一些生饺子,第二天吃,这就是所谓的”吃不了,兜着走”吧!
想到这些,我的胃液在不停的分泌,出于好吃和好奇,我去百度百科了一下“饺子”。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原来最初的饺子,并不是用来吃的美食,而是一位驱寒的汤药。
饺子,原名饺耳,相传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张仲景在任长沙太守时,防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相邻治病,其返乡时正值冬季。途中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药医治冻疮。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的药材,放到锅里熬煮,然后讲羊肉,药物捞出切碎,用面包耳朵样的“饺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要的人,每人两只“饺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饺耳”,喝了“驱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饺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者“扁食”。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袪寒饺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这样看来,如今我们调馅料放胡椒,不仅仅是为了提鲜,也有另外一层功效——袪寒。
冬至吃饺子原来事出有因,那么夏至也要吃饺子吗?借用网友的一句话:“冬至饺子,夏至面”,饺子也是面,所以,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