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越来越多的85后,90后慢慢开始面临了第一个人生难题,就是育儿。这一代人作为互联网的“土著居民”,被称为“千禧一代”。从小就夹杂在传统的线下生活和前卫的网络世界当中的我们,要如何选择自己的育儿观呢?面对老一辈人“不打不成器”、“慈母多败儿”的老观念,我们有足够的底气来应付吗?如果孩子真的犯了错,什么样的惩罚方式才是最有效合理的呢?
我们先来看心理学家乔纳森·弗里德曼(Jonathan Freedman)做的一个心理学实验。实验针对的是一群7-9岁的小男孩,工作人员找来5种不同的玩具,并告知孩子们,其中一款精致的机器人玩具不可以玩,通过两组不同的管教方式的对比实验,来看哪一种方式更管用。
弗里德曼无差别地选出了两组男孩作为实验对象。他给A组的男孩依次看了5种玩具,除了上面提到的机器人以外,另外4种分别是:一艘便宜的塑料潜水艇、一只儿童棒球手套,一把没上子弹的玩具枪和一辆玩具拖拉机。之后他警告说:“玩机器人是不对的。要是我发现你玩了它,我会很生气,那时候我做的事情恐怕会让你不好受。”之后,弗里德曼就离开了房间。在此期间,他通过一面单向玻璃进行观察。结果实验中的22个孩子,有21个都没有碰过机器人。
结果和他想像的一样,让男孩暂时听说很简单:只要威胁孩子说,被发现,会遭到很严厉的惩罚,并且大人在附近假装严格“执法”。但他真正感兴趣的是,一段时间之后,“执法”的大人也不在身边的时候,威胁还能不能有效地指导孩子们的行为。出于这个目的,实验安排了第二个阶段。
6个星期后,他派了另一名年轻的姑娘回到学校。把之前的男孩从班上逐一叫出来参与一项实验。她并未提及自己跟弗里德曼有任何关系,只是带他们回到上次实验的房间,说要做一个关于画画的测试。所谓的测试结束后,她一边给测试打分,一边告诉他们房间里的玩具是为他们准备的,而玩具恰恰是之前的那五种,真正的实验才刚刚开始。实验的结果是有17个孩子玩了机器人,也就是只有23%的孩子还记得当时的禁止要求。6个星期前非常管用的威胁,这下子差不多完全没用了。
与此同时,弗里德曼同样选择了22名男孩来进行B组的实验。
B组的实验中,他仍然给孩子们看了同样的5种玩具,也对他们说,在自己离开房间期间,别玩机器人,因为“那是不对的”。这一次,他并未威胁孩子,非要他们服从。离开之后,发现短暂离开期间,22人里也只有1个孩子碰了机器人。
6个星期后也做了与A组相同的第二阶段的实验,这时两组男孩真正的区别显现出来了。B组的男孩做出了一件令人惊讶的事情:他们明明想玩哪种都可以,可大多数都没去碰机器人,尽管在5件玩具里,机器人的吸引力是最大的。有将近70%的孩子没有碰机器人,6个星期前的引导,依然效果明显。
这样的一个实验结果,是基于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学原理呢?《影响力》一书中提到了这样一个社会学家发现的结论:只有当我们认为外界不存在强大的压力时,我们才会为自己的行为发自内心地负起责任。
这一点对于教育孩子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我们希望孩子真心相信的事情,绝不能通过贿赂或威胁的方式来引导。
优厚的奖励和强大的威胁在这里扮演外界强大压力这一角色,它可以让孩子去执行某一行动,但并不足以让他们自觉自愿地对此行动负起责任,不大可能带来长期的承诺感。上面的实验,A、B两组的对比实验结果,就反应出了这种责任感是来自外部还是内心的差别。同样的一种行为,外部的压力和内心的压力相互抵消。也就是说,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尽可能施加最小的外部压力就会带来最大的收效。
那么,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怎么才能找到最好的教育方式呢?假设有对夫妇想告诉女儿“说谎不对”。如果家长只靠严刑逼问或者言语威胁,是不能让她打心眼里认为:因为说谎是错的,所以我才不想做。所以,家长们必须采用一种更巧妙的方式。也就是,你得找到一个有力的原因,足以让她在大多数时候都保持诚实。而这个原因就没有一个普世的对策了,对于有些孩子来说,可能光是平静地谈心就够了(“宝贝儿啊,说谎不好,所以我希望你别说谎”);而另一些孩子,可能要加上一个稍微强烈的理由(“……要是你说谎,我会对你失望的”)明智的家长需要找到那个独特的理由,而这个过程并不轻松,但这番努力一定物有所值,因为它决定了孩子是短期内顺从,还是作出了长久的内心承诺。
但孩子的世界终究是不可控的,就像上述实验中的结果,B组孩子的表现也并非完美。这种事后的奖惩措施还是有必要的,但真的像我们认为的那样,越严厉的惩罚,效果就越好吗?
罗伊·鲍迈斯特曾经在他的《意志力》一书中提到过,惩罚有三个基本方面:严厉性、及时性和一致性。很多人把严格的纪律与严厉的惩罚联系在一起,但是严厉性反而是最不重要的一面,不但不能培养美德,反而会让孩子认为人生是残酷的、暴力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相比而言,及时性则重要得多,对孩子来说,惩罚如果拖得太久,他就有可能忘记自己究竟是因为什么而受罚了。
可以说,惩罚最重要的一面,同时也是父母最大的挑战——是惩罚的一致性。如果不能保持一致性,比如家长今天累了,或者觉得公开场合会大家的兴,就忽视或放过孩子,甚至是两个人都想在孩子面前争做那个“好人”。而在下一次想起来时,用格外严厉的惩罚加以弥补。这样对父母的自制力要求会低的多,但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变成了另外一个模样,你同样都说了一句讨巧的我讨厌,今天所有的大人都笑了,到了第二天,却得到了一个耳光,或者失去了玩玩具的资格。你自己的行为或者所处情境的一个微小甚至随机的差异,就决定了是完全没有惩罚还是惩罚得非常严厉。除了怨恨不公平外,你学到了:最重要的不是你做了什么,而是你是否被抓住了,以及你的父母心情好不好。
因此,理想的状态是,孩子每次一犯错,父母就应该迅速给予惩罚,但是要用克制的,甚至温和的方式。一两句斥责往往就够了,只要一犯同样的错误就给予同样的斥责而且语气认真严厉就行。这是对父母很高的要求。
通过上面的分析,最重要的结论就是:
不论是事前的提醒,或是犯错后的惩罚,一致性都很重要,而严厉的威胁或惩罚只会起到反效果。
我想,学习心理学的一些基本原理,是构筑新型育儿观的有效方法。年轻父母自我学习和成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会起到很大的影响,不仅能掌握更多科学的方法,也能言传身教,给孩子一个正面的榜样效果。收起作为父母的权威感和控制感,与他们平等对话、一起成长,只有这样,年轻的我们,才能在面对“千禧一代”的时代呼唤时,才能挺起胸膛抬起头吧。